第22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一旁的繡姑好奇道:“整個大楚任誰不知皇后娘娘愛聽人說書?這些年京里新開的說書館子沒有上千也有幾百,這家茶樓請的說書先生有何稀奇之處,竟能日日生意紅火?”

  小三登笑道:“有何稀奇之處,咱們跟著娘娘去聽聽不就知道了?”

  舊時桓民風開化,於閒止立楚後,承襲舊朝遺風,准允百姓暢所欲言,任憑他們議些國事皇家事,一概不加追究。

  前幾年兵戈剛止,盛京東西二街說書的,講的都是沙場鐵血。

  一說永貞帝長垣坡斬李有洛,以一萬人對八萬人,一說沈將軍率三千騎破瓮都,如天降神兵勢不可擋。

  這些金戈鐵馬的故事聽多了,老百姓難免耳根子生繭,都嚷著要聽宮闈逸事,可大楚才剛立朝五年,於閒止的後宮裡又只我一人,哪來的逸事可說?

  也只好撿些當年桓的舊料了。

  我在新茶樓的二樓雅閣坐下,只聽那說書先生將醒木一拍。

  “今日要說的,是咱們永貞陛下與皇后娘娘的三嫁姻緣——”

  我一愣,險些嗆了茶水。

  座下當即有人道:“怎麼是三嫁?皇后娘娘這輩子,只嫁了陛下一人。”

  “就是。”另一人接話,“聽說咱們皇帝陛下與皇后娘娘是自小就結了姻緣,哪裡來的三嫁?陛下在娶皇后娘娘之前,連個妾室都不曾收過。”

  “幾位客官這就有所不知了。”說書先生道,“你們且仔細想想,當年陛下還是遠南王的時候,把皇后娘娘迎到身邊,是哪一年?”

  “這我知道,是七年前,癸卯年。”

  “那時的陛下與皇后是何年紀?”

  “這……”

  說書先生一笑:“那時陛下已過而立之年。”

  “諸位且想,陛下出生遠南王族,自小便封了世子,依他的年紀,怎麼可能而立之年才納妃?”

  “可後來不是說,隨帝早在戊戌年就把當時還是公主的皇后娘娘賜給陛下為妃了嗎?”

  “是啊,咱們的太子殿下就是戊戌年的隔年,己亥年出生的。”

  “是有這個說法。”說書先生道,“可即便是戊戌年,陛下也已二十有六了啊。”

  他扯長音調,悠悠一長嘆,終於勾起了坐下諸人的好奇心。

  見一眾人等均屏息凝神,說書先生莞爾一笑,道:“這就要從十餘年前,陛下還是遠南王世子大人時,

  第一回上隨京求娶昌平公主說起了。”

  “方才有位客官說得不錯,陛下與皇后娘娘,的確是自幼結緣。但他二人坎坷,以至於陛下求娶了三回,均鎩羽而歸。”

  “這

  第一回,公主殿下才十七歲,當時她蒙冤受屈,被關入冷宮,遠南的世子大人上京求娶她,公主殿下卻被蒙在故里,兩人生生錯過。”

  “這

  第二回,是當今隨帝登基的半年後,隨帝大赦天下,公主也從冷宮被放了出來,世子大人化了個名,借考科舉為由,又上京跟隨帝求娶公主,兩人的親事本來已要成了,後來公主殿下得知世子大人利用自己,奪了淮安的水路要道,心灰意冷,又拒了這門親。”

  “這

  第三回,是隔一年,世子大人與公主殿下外出遊歷回京以後,當時公主殿下已二十有一,年紀實在不小,世子大人再度向隨帝求娶公主,兩人好事將近,誰知賜婚的當日,聖旨上世子大人的名字卻陡然變成了征西大將軍沈羽,以至於隨帝當場震怒,拂袖離去。”

  “座下該有人問了。那道賜婚旨意不是隨帝親筆提的麼?何以隨帝竟會震怒,其實這其中淵源頗深,咱們還是回到頭,從遠南的世子大人

  第一回上京求娶昌平公主開說……”

  說書先生口齒伶俐,伴著裊裊茶香,將往事娓娓道來。

  其中或有細微處或與當年有出入,但故事的本末卻八九不離十,也不知誰這樣有心,把我與於閒止的過往小心收集,記在了口口相傳的說書話本里。

  “陛下與皇后娘娘結緣雖早,情根深重,但礙於身份立場,一路走來十分坎坷。一直到兵亂年間,兩人在亂世中相逢,陛下在形勢萬分艱難之際,將流落在外的皇后娘娘護於翼下,皇后娘娘也曾幾次捨命相救陛下,一回是在平西長垣坡,另一回諸位都知道,是在西里葉落谷,兩人這才情定終生,而太子殿下,也正是在這樣的亂世中出生的……”

  “怪不得太子殿下小小年紀便這樣仁厚,原來也是生於憂患。”

  我聽了這話,一時回憶起阿南方出生那兩年,我與他在淮安的舊事,覺得有些口渴,推了推杯盞,逕自喚:“小三登,為我添水。”

  身後伸來一隻手,漫不經心地將水添了。

  我垂眸一看,只見這手指節分明,修長如玉,翻折起來的袖口還繡著雲紋,不由回身望著來人,訝然道:“你怎麼來了?今日不忙政務?”

  於閒止淡笑著在我另一側坐了,道:“也是要忙的,但不必急。午過回宮沒見到你,聽宮裡的人說,你帶著小三登與繡姑來這了。”

  他隔著欄杆,掃了一眼樓下的說書先生,輕描淡寫地評價:“倒是說得不錯。”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