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也是,熊頭兒和鍾軍師都在這,他們應該也不會出這種疏漏。」他略有些感嘆道。

  於總旗和熊瑞、鐘山都熟識,且關係都還不錯,大抵於總旗資歷比他們要淺許多,所以待二人一直十分恭敬,包括這次來的那些精兵也是。

  兩人又說了會兒話,薄春山便離開了。

  下午時,錢縣令派人來找他,說是府台大人要見他。

  「府台大人要見我?」薄春山詫異道。

  錢縣令也沒做隱瞞,大致將最近各州縣的局勢說了說。

  總體來說,倭寇並沒有大隊人馬流竄進明州府,多是一些人數不多的小隊人馬,可即使如此,也給府下各州縣造成了極大的恐慌和損失,衛所也沒少派兵力四處剿倭,但關鍵沒見出有任何成效。

  定波這份戰報也是近期明州府下唯一的捷報,府台大人估計也是基於此才想見薄春山。

  當然這也是其中之一的原因,至少錢縣令是這麼認為的,所以在說完這些之後,他又跟薄春山提了朝廷下了詔令,准許在地方設置巡檢司,言語之間雖沒有直說,但多少有點吳府台要見他可能也是因為此事的原因。

  錢縣令也沒想到,他前腳還在想薄春山前途不止於此,後腳就有好事上門了。

  「去了後,你可得好好把握機會。」

  「多謝大人提點。」

  .

  薄春山去了一趟府城,回後來喜憂參半。

  顧玉汝好奇問他怎麼了,怎麼走之前還當著她的面說他可能要升官了,回來卻成了這副樣子?

  薄春山也沒瞞她,將去府城以後的經歷大致與她說了下。

  吳府台見到他後,不光對他大加讚賞,還十分賞識他,一通場面話說完,吳府台進入了正題。

  不出錢縣令的猜測,吳府台見他果然是因為設置巡檢司的事。

  當然這是好事,畢竟要被提拔了,可被提拔的同時也代表這擔子不好接,不然人堂堂一個知府,何必與你一個小小的典史做這麼多表面功夫?

  吳府台也沒多做隱瞞,說如今萬事開頭難,如今各縣都自顧不暇,抽不出也不可能抽出人力組建巡檢司,他想來想去這事只有定波縣的民兵團能勝任。

  照吳府台所想,他不想讓巡檢司也淪為地方衛所的囊中之物,是時只會演變成衛所附屬,設置巡檢司的初衷就被違背了,只會陷入死循環。

  只從這簡單的幾句話中,薄春山就看出吳府台大抵和地方衛所有齟齬,可吳府台也沒說錯,地方衛所就是護佑當地百姓民眾,自身職責都無法履行,旁人質疑也是理所應當。

  可能鑑於軍政是兩家,吳府台不好說得太透徹,但顯然他知道的內情也不是一星半點,才會想撇開衛所自己干。而薄春山早就從熊瑞等人那兒得知沿海一帶的衛所荒廢,軍官們侵占屯田,肆意欺壓底層士兵,以至於逃兵日盛,冒名吃空餉都是慣例,許多衛所軍紀敗壞、軍備廢弛,士兵們常年不訓練,只知拿著鋤頭種田,又哪裡打的贏倭寇。

  所以他也明白吳府台為何會如此。

  吳府台的想法是,既然設置巡檢司,開頭第一炮自然要打響打好,不然可能會被地方衛所找到理由詰問,以至於被越俎代庖。

  這個重任他就交給薄春山了,他打算在定波和姚縣、慈縣三縣之間先設置一個巡檢司。

  這三縣毗鄰,又以運河為軸線,可恰恰姚縣慈縣兩地毗鄰寧州府,同時慈縣又臨海,倭寇登陸明州府多由此地,所以這兩地也是明州府治下最深受寇患其害的地方。

  明州府下有一縣城被破,就是慈縣。

  薄春山當初研究倭寇會從何處登陸,可沒少看明州府的輿圖,甚至兩浙輿圖他也有幸從邵千戶見過一次,除了覺得新奇外,也覺得此物有大用,後來邵千戶專門從別處弄來了一份舊的給他,如今被重新裱過懸掛在民兵團里。

  若薄春山沒有見過輿圖,只是對兩地有個大概的方向,他可能也不會太慎重其事,可他恰恰見過輿圖,還沒少看,自然知道吳府台等於這是把明州小半個門戶交給他了。

  見薄春山面露難色,看來此人也不是狂妄自大之輩,也是清楚自身斤兩。

  吳府台反而對他又欣賞了一分,安慰他道:「只說在這三地之間設置巡檢司,也不並不是說把所有重擔都壓給你,巡檢司初建,哪能擔當起大任,不是還有衛所在。」

  這話乍一聽也沒什麼,可要是細琢磨就能琢磨出其中的意思,用薄春山的話來說,吳府台的意思讓巡檢司先苟在衛所後面發展,有事衛所先擋著,反正也沒人指著一個初建的巡檢司能做出什麼成績。

  話都說到這個份上,薄春山自然當仁不讓。

  因為還要就著設立巡檢司一事和吳府台商議,所以薄春山在府城留了兩日,這期間來了個地方衛所的軍官,薄春山看模樣穿著是個千戶,後來經由吳府台介紹,果然是個千戶,這千戶是就朝廷讓地方設置巡檢司的詔令而來。

  吳府台既然心中早有酌量,自然不難應付。

  他面上帶笑,各種太極,又把薄春山叫過去,和對方介紹了一通,其中格外誇讚了薄春山帶領的民兵團戰功赫赫,甚至兵部那兒都有耳聞之類。

  聞弦歌而知雅意,這千戶也不傻,雖是面色難掩不忿,也心知一時半會是拿吳府台沒什麼辦法,只能轉身離去。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