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樞密副使捋須大笑,然後問道:「李相的手札寫了沒?」

  「早已寫好,知院請過目。」李迪從袖子裡拿出剛才在馬車上寫的手札,遞給樞密副使。

  宋以樞密院掌管軍政,長官為樞密使。如以他官主持樞密院,稱知樞密院事,簡稱知院。後來,「知院」就成為樞密使的通稱。

  樞密副使拿過手札一看,「哎呀」一聲差點驚到楊宗謹。

  楊宗謹扭頭看時,只聽樞密副使道:「這可是一件大事,承容郡主被害,竟有人想冒充承容郡主出城。如果真的出城,那可就糟糕了。」

  「還用你說!」楊宗謹心裡極度厭惡。

  李迪卻道:「正是呢。知院看的分明,還請知院簽了,好送交門下省議處。」

  「理當如此!」樞密副使爽快的答應了。

  楊宗謹以為有戲。

  卻見樞密副使又拿起手札再過目一回,說道:「李相,在下有一言不知李相願不願意聽啊?」

  李迪道:「願聽指教!」

  樞密副使道:「指教不敢當,只是一點淺見而已。承容郡主乃是楚王孫女,尊貴非常,不可以等閒視之。我意奏明天子,請天子降下聖旨,則可一查到底,為承容郡主討回公道啊~」

  「哈?」楊宗謹差點叫出聲,慌忙用手掐自己的大腿。

  這都是什麼餿主意,擺明了在推脫責任。

  李迪聽了,也覺得這樣不行。委婉道:「我確實想過這個問題,但是兇犯很可能剛逃走。如果追的話,還可能來得及。再者,值班的禁軍依照慣例是換防換人。如果等這班離開,再追查就難了。」

  「欸,只要留下姓名,很容易就能查得到。」樞密副使也十分委婉地道,「倘若我等草率行事,被台省的諫官抓住,那可就是大麻煩。」

  李迪猶豫了,看了眼楊宗謹。

  這是在暗示了。

  楊宗謹上前一步,抱拳道:「知院,我本是很笨的人,說話就不客氣。都知道承容郡主被害,兇犯卻冒充承容郡主潛逃出汴梁城。他們就是吃准了禁軍調度不易,故而採取這個辦法。如果樞密院不及時追捕,讓楚王知道該作何感想。」

  「這……」樞密副使看向李迪。

  李迪在「裝死」。

  楊宗謹繼續道:「八賢王倘若知道知院如此推諉,恐怕要提著打王鞭來了。就在剛才,八賢王還千叮嚀萬囑咐要我等一定儘快破案,找出真兇。」

  樞密副使輕捋虎鬚,下定決心道:「既然如此,老夫就幫你們這個忙。」當即拿起筆簽了畫押,然後命人送去門下省。

  李迪口稱不用,願意自己跑一趟門下省。

  樞密副使連忙夸李迪為朝廷辦事,笑著送他出門。

  李迪和楊宗謹上了馬車,急忙趕往門下省。

  在車上,楊宗謹道:「我猜那個老糊塗肯定在心裡罵你我。」

  李迪卻冷笑道:「他可不是老糊塗,而是老狐狸。如果台省諫官的奏摺參到他,他一定會往我身上攀扯。」

  「台省這麼可怕嗎?」楊宗謹大吃一驚。

  「等你將來坐到我的位子上,就知道台省多麼可怕。」李迪拿著沉重的簽文,不由得嘆了口氣。

  楊宗謹意識到岳父其實是個明白人,只是為形勢所迫,身不由己。

  隋朝時期設立三省六部制,其中三省指的是門下省、中書省和尚書省。

  宋朝在宮城內設置中書門下,作為中樞部門的首腦官署和正副宰相集體處理政事的最高權力機構,或稱政事堂。中書門下的長官在北宋前期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分散宰相的事權,增設參知政事,作為副宰相。

  李迪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主管政務,但只是宰相之一,因為在他上頭還有同樣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卻是吏部尚書的丁謂。

  而李迪只是吏部侍郎。

  說回門下省,在唐代門下省是機要機構,共議國政,並負責審查詔令,簽署章奏,有封駁之權。但是到了宋代,門下省僅主朝儀等事。但偏偏留著,還像以前可以審查詔令,又沒有封駁之權。只負責蓋章,還要走個程序。

  楊宗謹有些鬱悶,又在門下省等了一會兒,拿到籤押來到中書省。

  這下更麻煩。

  中書門下在宮裡,李迪得進去找人簽字。儘管他是宰相,也要照章辦事。

  留下楊宗謹在外面等著,都快氣死了。

  「早知道我就讓武林高手飛出去,直接找人就好。」楊宗謹快等急死了。

  一等就是一個時辰。

  李迪出來,遞給楊宗謹一個籤押,吩咐道:「你拿著這個去找殿前都指揮使,讓他們趕緊把昨晚上值班的禁軍全部叫過來,供你查問。」

  「岳父去哪裡?」楊宗謹忙問道。

  李迪指了指天上的月亮,說道:「再有一個時辰就要上朝,我得回去準備一下。」

  楊宗謹嘴角抽搐一下,頓時無語。

  好在拿到了籤押,楊宗謹轉身離開。在凌寵的保護下,前往殿前司。

  殿前司的門庭森嚴,門口站著兩排的值守禁軍。他們見到楊宗謹來了,本能的保持警覺。

  楊宗謹手拿籤押,抱拳道:「我奉太子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吏部侍郎李相的鈞令,前來殿前司辦事。」然後將籤押交給值班的將領,請他過目,並代為轉達。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