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我躲在草叢裡觀察了好一陣子,卻不見城頭有人出現,不由得一皺眉頭。

  按照常理,這個時間應該有士兵巡夜,可是牆頭上不僅空無一人,就連照明的火光都看不見一點。城上之人憑什麼監控全島?況且,剛才丹島三層火光沖天,難道城上的丹士絲毫不見?

  還是說,這座島上已經沒丹士的存在了?

  我試著摸到城下,沿著牆壁看向城頭之間,看到的卻是牆上大大小小的缺口。我隨手往牆上的缺口比了一下,那道好似用鐵簽生生開鑿出來的坑洞足有腳掌大小。

  如果有人想要攻城,甚至不用藉助雲梯,只靠牆上坑洞就足夠攀上城頭了——這裡被人攻打過……不對,攻城的不是人,人力不可能在城牆上開鑿出像蜂窩一樣的凹槽,那分明是有什麼東西用指爪生生抓碎了城上的青石,強行攀上了城頭。

  這難道是一座死城?

  我回頭往司若的方向看了一眼,那邊沒有什麼動靜,說明司若的殺陣還沒被攻破,我還有時間從容布置。

  我猶豫了一下,才抓住牆上的坑洞飛快地攀上城頭。

  我雙腳沒等落地,就忍不住倒吸了一口涼氣——城牆上並非沒有士兵,數以百計的士兵全部背靠著城牆內側跪坐在地,一支支青銅長戈整整齊齊地擺放在士兵手邊,隨時可供他們起身迎敵。

  數百士兵不言不動卻軍容整齊、軍威猶在,僅憑著整齊的陣容就足以讓人心驚膽寒。

  我小心翼翼地從城頭上落下去,緊貼著外牆挪動了幾步,就看見一支橫放在地上的紫色大旗——齊。

  齊?這是齊國軍旗?

  對,這些士兵全都使用青銅戈,他們至少來自西漢之前。

  青銅戈從殷商時代直到戰國時期都是軍隊主戰兵器,尤其是車戰,長戈更是必不可少,秦代仍在使用,直至西漢時期才被淘汰。

  這批士兵的兵器以長戈為主,說明他們應該來自於前秦。

  戰國時期,陰陽家學說盛行,各大諸侯國的旗幟顏色與服飾主色都極有講究。據說,戰旗的顏色就是該國的天賦德命,比如,崇尚水德的秦國,從戰旗到軍服全是黑色。

  齊國,姜齊仍然以天子之德為德行,旗幟、服飾皆為紅色,田齊時代改為紫色。

  齊國軍士怎麼會出現在這裡?齊國也有丹士闖島?

  不對!

  我腦中忽然靈光一閃。

  徐福就是齊國人。

  徐福,字君房,是秦朝著名方士、道家名人,曾擔任秦始皇的御醫,出生於戰國時期的齊國。

  徐福受命出海尋找不死仙藥的其中一個說法就是為了保存齊國血脈。相傳,徐福帶走的五百童男童女大多數是齊國後裔,他出海尋藥是假,想要保存齊國血脈才是真。

  徐福來過這座島?

  至少徐佑是這麼說的。

  徐福最終的去向,普遍認為是去了日本,但是,《史記》記載:秦始皇大悅,遣振男女三千人,資之五穀百工種種而行。徐芾得平原廣澤,止王不來。

  這裡的徐芾就是徐福,但是司馬遷為何將徐福改名,不得而知。

  司馬遷的意思是,徐福找到了一個「平原廣澤」,也就是水草豐美的地方,自立為王,再不回來。可是所謂的「平原廣澤」究竟是什麼地方卻不得而知。

  更為重要的一點是,既然徐福在海外自立為王,那麼司馬遷又如何知道徐福找到了「平原廣澤」之地?難道,徐福的手下曾經返回中土,向秦始皇報告了徐福的去向?

  徐福會允許手下返回?還是說,僅僅幾個人就能在航海技術極為落後的秦代遠渡重洋?

  這些都不現實。

  也正是因為《史記》當中語焉不詳的記載,才讓徐福的去向成了千古懸案。

  難不成,《史記》當中所記載的東西也是一段「探神密碼」?

  我反覆思忖了幾遍之後,腦袋裡竟然冒出了一個奇怪的想法——徐福在算計秦始皇。

  秦始皇雖然統一了六國,但是六國貴族在民間仍舊潛藏著龐大的力量。

  如果徐福的移民說成立,那麼,徐福就是藏在民間的六國貴族之一。否則,徐福憑什麼能收羅到那麼多屬於齊國的童男童女?

  秦始皇是華夏帝王中最為強勢的幾人之一,如果他知道徐福在海外自立為王,會不會派兵征討?答案是肯定的。秦軍出海,國內空虛,不正是六國貴族起事的機會?

  再往深處想,如果徐福以丹島作為誘餌,會不會讓秦始皇相信這裡就是蓬萊?如果徐福能設計讓始皇御駕親征,秦國必亡。

  這座城牆易守難攻,加上丹島之下層出不窮的殺局,秦軍一旦陷入丹島,不就正應了那句:一丹可屠百萬軍?

  我忍不住順著城牆往城中看了過去,黑漆漆的城牆底下竟然停著三艘樓船。其中一艘樓船正對城門,船舷兩側強弩並列,無數甲士跪坐兩側,赫然一副嚴陣以待的架勢。

  如果徐福真的在這艘船上,他一定是在樓船的中心。

  我目視樓船主位之間,眼前不由得一陣恍惚。我的目光仿佛是瞬息千里,穿越了時間與空間,和端坐在樓船中心的古屍對碰在了一處。

  我在城頭,他在船艙,可是我們兩人的目光卻像是毫無阻礙地凌空交集。

  那一瞬間,我竟然看到了對方嘴角上掀起一絲笑意。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