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沈映自然明白這點,所以當著百官的面,還是得故意裝作臉色大變,一手撐著御案,另一隻手指著顧憫,一句完整的話都說不出來,「你、你……」

  顧憫微微一笑,配合地問:「敢問皇上,這顧少君又是誰?方才在城外,有幾位大人說臣長得像什麼臨陽侯,難不成這個顧少君,長得也很像臣嗎?」

  沈映似乎用盡了全身的力氣,扶著龍椅站起來,一雙明亮的鳳眸死死地盯著顧憫,「你究竟是誰?!」

  顧憫躬身一拜,「臣乃平陽王義子,徐景承。」

  「不!你是他!你就是他!朕絕不會認錯!」沈映臉色蒼白,嘴唇也失了血色,在其他人眼裡,真的就像是遭受了巨大的驚嚇一樣。

  顧憫朗聲道:「皇上認錯人了,臣就是徐景承,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不是臨陽侯,也不是什麼顧少君,請皇上明察。」

  沈映一拍桌子,怒容畢露,質問道:「還敢狡辯!當初朕賜你自盡,你為什麼現在還活著?你處心積慮回到京城到底有什麼目的?」

  大臣們各個都斂氣凝神,私下裡偷偷交換著眼神,難不成,皇帝對顧憫詐死的事真的不知情?

  朔玉雖然不明白顧憫為什麼會死而復生,但沈映對顧憫的情意,這些年他都看在眼裡,於是連忙扶著沈映勸道:「皇上,切勿動怒,保重龍體要緊啊!」

  沈映重新坐下來,捂著胸口喘了好一會兒的氣,然後才冷笑著道:「你不承認你是顧憫不要緊,你既然現在已經是攝政王了,那就把兵權交出來吧。」

  「請皇上恕罪,臣現在還不能交出兵權。」顧憫笑了下道,「若此時臣交出了兵權,那豈不就是成了案板上的肉,任人宰割?兵權現在就是臣的傍身之物,事關性命豈能輕易交出?不過請皇上放心,臣對皇上、對朝廷忠心耿耿,絕無二心,絕對不會做對不起皇上的事。」

  此話一出,百官們當即義憤填膺,開始七嘴八舌地指責顧憫言而無信,出爾反爾,顧憫卻如置若罔聞,目不斜視,也不爭辯,任由他們指指點點,忽然有人指著抬手一聲驚呼,「不好!皇上暈過去了!」

  原來身體孱弱的皇帝不知道什麼時候,竟然被顧憫給氣得暈了過去,雙眼緊閉倒在龍椅上不省人事。

  皇帝一暈倒,大殿裡瞬間亂成了一團,朔玉連忙命小太監先把皇帝抬回永樂宮,再傳御醫救治,皇帝都走了,這朝自然也上不了了,大臣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顧憫大搖大擺地離開了金鑾殿,卻拿他無可奈何。

  —

  沈映自然是裝暈,回到永樂宮,還沒等御醫過來,便已經自己醒了,醒了後便把所有伺候的人都打發了出去,把自己一個人關在寢殿裡,誰也不知道皇帝在裡面做什麼。

  到了傍晚時分,顧憫以要和皇帝商討國事為名重新進了宮,太監們不敢得罪攝政王,派人在皇帝的寢殿外面傳了話,過了好一會兒,寢殿裡才有了聲音。

  沈映穿著一身寬大飄逸的道袍開門走出來,負手往東暖閣走過去,頭也沒回地道:「宣他進來。」

  語氣不辨喜怒。

  顧憫在太監的引領下進了東暖閣,他已經脫去了繁瑣的禮服,換了一身輕便的蟒袍,絳紗袍繡金蟒,莊重威嚴,給人一種厚重的威壓感,而這種威圧感,毋庸置疑,來自於他手上的權力。

  顧憫一進去,便看到坐在羅漢床上的沈映,懶洋洋地歪斜著身子靠在軟枕上,隨意地翻看著一本書,已經入夏,暖閣里放了不少冰,可沈映依舊怕熱,道袍穿得松松垮垮不說,還貪圖涼快,赤足踩在地磚上。

  顧憫的目光毫不避諱地打量著那一抹惹人注意的白膩,一邊行禮請安,請完安後,自發走到沈映面前蹲下,用雙手捧起沈映的左足,若無其事地道:「皇上既在病中,就應該注意保暖才是,怎可貪涼赤腳踩在地上,若寒氣侵體怎麼辦?」

  沈映冷嗤一聲,放下手裡的書,故意抬起右腳踩在顧憫的肩膀上,俯下身,鳳眸微眯,眼尾上挑,似笑非笑地望著顧憫,輕聲問:「攝政王是在關心朕的龍體嗎?那能否請攝政王看在朕龍體不適的份上,高抬貴手,放過朕?」

  顧憫雙手合攏,將沈映的左足如珍寶一般緊緊握在手心裡,用大拇指的指腹在如那凝脂一般的肌膚上輕輕摩挲,抬眸含笑望著他道:「恐怕臣要令皇上失望了,這輩子,臣都不打算放過皇上。」

  第83章

  顧憫一進永樂宮,便有太監去司禮監找朔玉稟報消息,但是朔玉聽了之後,只是輕描淡寫地說了句「咱家知道了」,便擺擺手讓送信的太監退下。

  如果說一開始見到徐景承,他或許還會一時反應不過來,震驚於世上竟然會有兩個長得如此相像的人,可都過了這一會兒功夫,他要是還想不明白是怎麼一回事,那就是愚蠢至極。

  什麼徐景承,那分明就是顧憫!

  雖然皇帝和顧憫在金鑾殿上當著文武百官的面演了一出相逢不相識的戲碼,但朔玉在沈映身邊伺候多年,對皇帝的脾性也有大概的了解,他回來後將兩年前的事細細地捋了一遍,便想明白了是怎麼一回事。

  他當年就奇怪,皇帝和臨陽侯感情深厚,怎麼可能突然就信了讒言要將臨陽侯賜死,現在看到死而復生的顧憫回來他就完全懂了,必然是當年皇帝沒有真的賜死顧憫,而是將顧憫秘密送出了京城,之後的兩年多時間裡,兩人一人在京城一人在南疆分別韜光養晦,靜待時機,裡應外合殺了藩王一個措手不及。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