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故而兵部這般重要的地方,他還是選擇要交給杜若。

  這定然會是一個比華揚舲更適合的人選。

  次日謝如琢一大早就乾淨利落地走了,前夜也沒再賴著沈辭,不是他不想,而是他反覆告誡自己要當斷則斷,越是纏綿越是不舍,越是不舍越是走不掉,再不回去,想想內閣天天從早忙到晚還有點愧疚。

  回京後杜若就遞上了奏本,將清查宛陽後的結果告知朝廷,有模有樣地列了軍籍三冊與帳簿的詳細內容,他們也沒做得特別假,還挑了幾個無傷大雅的小毛病出來,那些個真正有問題的地方都被抹去了。

  謝如琢意思了一下,罰了宋青閣三個月的俸祿,就此結案。

  杜若那份在清查微山衛後寫下的長達數千字奏本已讓內閣過目,意料之中的是,孫秉德果然沒有對調杜若任兵部武庫清吏司員外郎的旨意有異議,謝如琢便順勢下詔讓杜若繼續清查綏坊其餘衛所,朝廷也在商議具體的改制之法,準備與清查事宜同步進行。

  衛所改制是謝如琢登基後第一次真正大刀闊斧地改革,衛所之弊又已是眾所皆知之事,即使內閣偶爾使一兩個小絆子,改制之事也不會受到太大阻力。

  杜若在奏本中除了寫到衛所的優劣,寫了募兵制的優劣,算是與衛所對比。

  前朝沒有衛所,雖有府兵,但遇戰事,多靠募兵。許多人覺得募兵不好,兵完全要靠朝廷花錢養,過了戰時,又得打發回家,有功者要分給田地屋宅,戰死者要撫恤家人,著實是一筆不小的花銷。

  但募兵的好處也很明顯,沒有固定的世襲身份,隨時可與其他戶籍的人群形成流動,不會有如同衛所軍那樣的後顧之憂,戰事停歇後,士兵歸鄉可以從商或做農事,家人也不用擔心要被抓去當兵。這是衛所軍所沒有的優勢。

  念及前世在衛所改制上的經驗教訓,謝如琢將這一次改制的重點放在了將衛所與募兵各自的優勢合為一體。

  衛所最大的優勢便在軍屯,故而軍屯還是不能廢了,此次清查定然要從軍官們手裡要回來一部分田地,重新分給下面的軍士。大虞開國時的米布價與現在已差距良多,但各級軍士的薪俸卻遠遠跟不上米布的時價,甚至可以說已經幾十年沒有絲毫變動,藉此機會朝廷便提了各級衛所軍士的薪俸。

  關於軍士的升遷考評方法,謝如琢也在與兵部商討重訂,最好要和文官一樣,隔一段時間就要升一批有能力者,不能沒有戰事就斷了軍士的升遷路。

  這些改制都是最基礎的,是讓軍士們沒有後顧之憂。

  各地衛所司空見慣的私吞籽粒銀之事,謝如琢採納了杜若的提議,每月由按察使司派人去巡查一次,將當月軍屯情況寫成奏本上呈都察院。

  而募兵制不可撼動的優勢便是各種戶籍之間流動大,可變通之處強。因此,衛所也可以吸收這樣的優勢,適當讓軍籍與普通戶籍之間進行良性地流通,祖制已定,軍籍世襲,必須娶妻生子,這點謝如琢暫時不會考慮變化,不然就變得太多了,會觸及一些人的底線。

  但若是有軍士因公事、戰事死亡,而又沒有子嗣留下,可以就此消除其軍籍,再給親屬一筆銀子做撫恤。遇特殊情況,朝廷仍保留募兵制,戰事結束後,若有不願解甲歸田,想繼續從軍的,按其意願可編入軍籍中。

  此外,軍籍除了當年跟隨太.祖的那批人代代綿延至今,後來再入軍籍的多是獲罪充軍的,這部分人在衛所軍中地位更是低下,子孫後代也需得世代為軍籍,逃亡的軍士大多是這樣的出身。這次改制,朝廷也給這批人一個恩典,視所犯罪行的大小而定,軍籍世襲最重不過其後三代。這樣既保留了懲戒的用途,又顯示了朝廷的寬厚,亦可減少幾代後軍士抗拒從軍逃亡的情況。

  兵部後來又派了一個侍郎前去主領改制事宜,但清查主要還是杜若在主持,改制之法大部分也是杜若提的,兵部侍郎遇到棘手之事還是靠杜若從旁協助化解。

  之前孫秉德特意提起的衛所軍官調度之事,其實謝如琢這次沒有做得太過分。

  查完整個綏坊時,論罪撤換了的軍官雖有一半,但謝如琢並沒有真的那麼不留情面,拿最先被開刀的微山來說,人確實全都換了個遍,但裴元愷的親信,謝如琢沒有趕盡殺絕,多是降職調去其他衛所,當然調去的衛所就不是裴元愷的地盤了。裴雲豐他甚至沒有降職,只將人調回了滄州下面的衛所,放他回老家去了。

  不過對裴家來說,這次改制確實是動了他們在根本上的利益,安插在衛所軍中多年的龐大勢力已縮了至少一半水,而吳顯榮和齊峻茂的勢力卻沒有被傷筋動骨,往後裴家在衛所軍中就沒了絕對的優勢,已難成氣候。

  謝如琢肯與其他三位總兵私下談判,卻不肯與裴元愷談,一舉將他多年經營毀於一旦,謝如琢知道,裴元愷已經記恨上他了,之後不會繼續安安靜靜地待著,會有不少新的動作。

  但他還就等著裴元愷有所動作,敵不動他不動,敵一動他就有了下手的機會。

  清查之事轟轟烈烈查了一個月,基本上告一段落,沈辭與宋青來已提前回京,杜若則繼續與兵部侍郎在各地衛所推行改制,進度可喜,謝如琢已無需擔憂。

  解決了一大內憂,朝廷下一步又該將目光放在外患上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