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樣的情況一致持續了一個月……

  並未轉好。

  因為有一位落榜的江南秀才廢盡千辛萬苦,終於從江南趕到了京城,並拼著不要自己這條命的狠勁兒,告了御狀。

  他說江南一帶的科舉考試出現了舞弊,且已經拿到了證據。

  江南這地方怎麼說呢,它既是朝廷的錢袋子,也是太子的錢袋子,更是其他有可能接觸到江南勢力的皇子的錢袋子。

  如今錢袋子出了事兒,還是最嚴重的舞弊!

  康熙勃然大怒,立刻點了位欽差大臣去江南調查真相,同時下旨,命這位欽差大臣抓了人直接關進揚州的大牢,並讓其調兵監守!

  一番調查之後,這場科場舞弊案的冒頭直指太子。

  康熙、康熙他……

  他在接到奏摺的時候,當著所有人的面兒,頹然地垂下了頭。

  但可能是失望太多了,康熙甚至都沒招來太子問話,而是決定轉移所有人的注意力——

  "諸大臣皆朕擢用之人,受恩五十年矣,其附皇太子者,意將何為也"

  他重提幾個月前的太子會飲案,並將涉案的刑部尚書齊世武、兵部尚書耿額、步兵統領托合齊等人全抓了起來。

  一番暗潮洶湧的交鋒後,此案有了結果。

  刑部尚書齊世武、兵部尚書耿額入獄,托合齊解除步兵統領一職,拘禁宗人府。

  隆科多的兄弟慶復,升任步兵統領。

  鑑於歷史與小說中撿漏的都是隆科多,張櫻有理由相信,太子會飲案中胤禛也插了一腳,並成功將自己的人手安插了進去。

  這位叫慶復的佟家人並不如他兄弟隆科多有本事,但相較於隆科多的上躥下跳,反覆無常,慶復有兩個最大的優點——

  忠心,且有自知之明。

  胤禛獲得了好處,就必然有人在此案中吃了虧。

  太子?

  是,也不是。

  太子雖然吃了虧,但吃虧的時間其實是在此案爆發的時候,這一次重提舊案,太子受到的影響其實不大。

  吃虧最大的,其實是……八皇子胤禩。

  托合齊明面兒上是太子的人,但其實他與安親王府有舊,又是十二皇子胤裪的舅舅,真要論起來,說他是八皇子與十二皇子的人都行。

  但十二皇子被蘇麻喇姑教導長大,註定與大位無緣。

  他與五皇子胤祺的做法類似,堅決不參與這場奪嫡之爭,即便有抱負也要等到新帝登基之後。

  所以……

  刑部尚書齊世武、兵部尚書耿額同理,背地其實早就投了他人:一個投靠了九皇子胤禟,一個在大皇子出事後被十四皇子胤禵接手。

  八皇子胤禩,氣得好幾天都睡不著覺。

  八皇子入宮請安的時候,精神有些不好,惠妃安撫了幾句,良妃卻提醒他注意表情。

  他本就為這段時間的事情焦頭爛額,哪兒聽得了這話?

  母子二人當即吵了起來。

  吵架的時候,難免會說一些言不由衷卻傷人的話,比如胤禩就提到了康熙之前說他不配當儲君的原因——

  生母微賤。

  良妃差點兒沒當場氣暈過去。

  但為了兒子不背上氣暈生母的惡名,她愣是挺了過來。

  可等到夜深人靜的時候,良妃再也忍不住,一邊哭,一邊也起了旁的心思——

  既然她活著就是兒子的拖累,那還不如……

  次日,良妃病重。

  太醫多番診治,康熙甚至將身邊的御醫派了過去,但良妃毫無求生欲望,沒多久就走了。

  胤禩後悔莫及,與福晉二人跪在靈前不分日夜。

  但……

  有什麼用呢?

  張櫻帶著兩個女兒,與福晉一起入宮參加良妃喪禮。

  ——小兒子九月九出生,小名兒啾啾,尚不滿三個月,便留在府中讓老獒照顧。

  與胤禩在良妃死後才後悔莫及情況相似,康熙似乎也是在良妃死後才知道了她的好,良妃死後次日就一病不起了。

  整個喪禮期間,康熙都因為重病而沒有露面。

  張櫻其實懷疑,康熙這次也是裝病。

  畢竟,之前從未聽說康熙有多寵愛良妃,良妃的嬪位,都是在生了胤禩好多年後才晉封的,妃位更是前些年才晉封。

  但她認真翻過小說後確定,不是。

  因為就在不久後的良妃滿月祭祀典禮,康熙會帶病親自為良妃主持。

  張櫻:「……」

  何必呢?真要心裡有人,當初怎麼把人罵得那麼狠?

  生母微賤?多大仇!

  但這次葬禮最為人矚目的是,因八皇子夫妻日夜守在良妃靈堂前,胤禟與胤俄、胤禵三人輪流給他們送飯。

  送飯與送飯之間也是不同的。

  有人送飯低調得讓人都不知道,有的人送飯卻大張旗鼓,唯恐其他人不知道。

  胤禟三人,是後者。

  三人「每日輪班送飯,大張筵席,車馬喧囂,人皆矚目」。

  知道的,明白這是良妃喪禮,不知道的,還以為這是誰家大婚呢!

  張櫻搞不懂這操作:「他們這是與良妃有仇嗎?」

  福晉反倒明白:「一來確實高興吧?良妃的存在確實成了八皇子的拖累,只要她活著一日,皇上就不可能停止用『生母微賤』這個理由來阻斷他的前程;良妃人沒了,不管皇上是否在意,也肯定不會再用死者為由攻擊其子。」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