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彼時周元休還不知道春二娘要嫁人了,而且嫁的還是白族部落勒墨家族的嫡長子。

  要說這年頭的寡婦再嫁,都是遮遮掩掩、偷偷摸摸的,最風光的也就是帶點兒嫁妝,一頂小轎給抬到男方家就已經算很體面了。

  但孟彤從來都不是肯走尋常路線的人,而凌一則是妻子怎麼高興怎麼來,他都舉雙手雙腳贊成。這樣的一對夫妻湊到一塊兒,再加上一個不想委屈了春二娘的勒墨長石,於是春二娘的婚禮就弄的有點兒大了。

  四川府正在建設的如火如荼,因著皇帝隨孟彤來到四川府“靜養”,洛陽城裡不少人都把目光注視到了這個“窮地方”,也因此發現了這個“窮地方”的變化。

  四川府的轉變就連皇帝都驚訝的說不出話,更惶論洛陽城裡的各方勢力了,看到了這麼一塊風水寶地,要不想分一杯羹是不可能的。

  但孟彤是要在四川府重建巫門的,做為庇佑皇室的一個重要組織的大本營所在,不要說孟彤不會允許別人染指四川府,就是皇帝和周元休也不允許。

  所以仗著與皇帝有言在先,所有各方勢力舉薦的四川府官員名單都被無情的駁回了,所有企圖暗中進入四川府的勢力也都被無情的抹去。

  各方勢力眼看著四川府就如一隻會下金蛋的母雞一般,一點點“長大成熟”,眼看著馬上就能下金蛋了,可明的暗的都沒辦法占到便宜,聰明、謹慎點兒的人都選擇了退避一旁,做壁上觀。

  而那些膽大、或者自以為實力雄厚的人,則都覺得孟彤夫妻倆吃相太難看了,隱隱就生出了殺心來。

  所以春二娘再嫁的消息一出來,朝庭里的那些御史各個就跟打了雞血似的,一天照三餐外加宵夜的寫奏章彈劾孟彤和凌一。

  這個說孟彤和凌一不孝,因不願奉養老母,才要把老母嫁出去。

  那個說孟彤把春二娘嫁給勒墨長石,乃是為了維繫與部族的關係,拿老母謀利,是為大逆不道。

  周元休事先都不知道孟彤要把她娘嫁人的事兒,看到有御史拿這個彈劾孟彤夫妻倆,他還以為是開玩笑的,結果等彈劾的摺子跟雪花片兒似的飛到他的桌案上,他才摸著胸口相信了這不是一個笑話。

  周元休自幼就與孟彤相識,對她的性格多少倒也有些了解,孟彤會讓她娘再嫁他並不意外,他只是有些難以理解孟彤為什麼要搞得這麼“轟動”。

  古來只見人家大張旗鼓嫁女兒的,就沒見過大張旗鼓嫁娘的,畢竟寡婦再嫁好說不好聽。

  再說大周律法雖不阻止寡婦再嫁,但時下女子學習的女訓、女戒都旨在教育女子為丈夫守貞。特別是那些世家大族更以是“不貞則死”來訓導族中女子,對於那些大世家而言,別說是再嫁了,就是被休或和離都是不允許存在的。

  傳承越久,越是大的勛貴世家和豪門富戶,哪家還沒個寡婦啊?

  孟彤這頭開了歷史先河,高高興興的把個寡婦老娘再嫁了,還搞得“轟轟烈烈”的,這兩廂一對比,豈不顯得那些世家和豪門不仁,不慈了嗎?

  那些在四川府失利的豪門世家們,都正愁沒辦法拿捏孟彤,讓她讓出四川府的利益呢,現在孟彤自己把把柄送了出來,那些豪門世家哪裡還會跟她客氣。

  一連幾天,以武官和胡清云為首的支持派,和御史為主的反對派在朝會上吵的唾沫橫飛,全程圍繞著寡婦再嫁的話題,把個朝會吵的跟菜市場一樣。

  武官: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屁大點兒事兒也值得在朝會上說。

  御史:公主雖為皇上義女,卻也是記錄在皇家玉碟的公主,公主嫁母有辱皇室的體面,必須嚴懲。

  武官:屁,難道要像你一樣,讓老娘住的茅屋,穿的粗布,為一口吃的還要自己去地里刨食?

  御史:……

  第一場,御史VS武官,御史完敗。

  幕後指使者們:撓牆。誰把這廢物弄進御史台的?這種德行有失的人也能當御史?自己的屁股都沒擦乾淨,還想檢舉別人?當別人都是瞎的嗎?

  御史:民間寡婦再嫁,多為生活不易,孟母不愁吃喝,再嫁即為不貞不潔,該嚴懲以敬效猶。

  胡清風在旁淡淡的插刀:甲大人不也不愁吃喝嗎,本官怎麼聽說你中舉之後,家中老母卻是已經再嫁了兩回了?甲大人之所以能進入都察院,還是你那繼父使得力,本官說的可對?

  御史:……

  第二場,御史VS胡清風,御史完敗。

  幕後指使者們一臉懵逼,這事兒他們也是頭一回聽說。

  雖然連敗了兩場,但御史們巴不得當庭一頭撞死,好名流千古的熱情高漲,就是被擠懟的面紅耳赤,仍舊上躥下跳,氣焰囂張,

  胡清風倒是很淡定,但武官們脾氣向來暴燥,說多了就開始瞪眼,擼袖子。

  一眾幕後指使者們當然不能讓眾御史被打,因此就有人出來勸架了。

  周元休坐在龍座下,百無聊賴的撐著下巴,很是可惜那些突然跑出來的“勸”架,把御史和武官隔開的人,這要是能打過一場該多好,把這些御史都打趴下了,明天的朝會就能清靜的處理正事了。

  只不過誰都不是笨蛋,周元休的願望註定是要落空的。

  整個朝會繼續在吵吵中度過,不過相對於前兩天的空吵和罵街,今天卻是讓眾人聽到了各位御使不為人知的許多隱秘,倒是讓如周元休這樣坐著看戲的人,大呼過癮。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