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頁
我不思考複雜的哲學問題,現在留給我的路徑只有一條——搞清楚我這樣無盡旅行的原因。之前我以為我只想自由地活下去,可是那樣還不夠,我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義,沒有目標,沒有方向,這就讓我極其容易迷失,一旦遭受打擊,就容易性情大變。這樣不是辦法,假如這種改變一直持續下去,總有一天還活著的那個人將不再是我。
對於宇宙,我向來抱有一種不可知論,我也許直到真正死去也無法了解自己漂泊的意義,所以在那之前,我決定給自己一個明確的準則,指導我如何面對接下來的旅行,以此保證我最核心的部分不被磨滅。目前看來,我認為最有用的就是保持作為人的身份認同與道德準則,我必須與人結伴同行。
我可以改變,可以因時制宜,但是總有些界限不能跨越,一旦我將身邊的人類都視作草芥,我將陷入無盡的傲慢與沒有同類的孤獨,並且將人格在孤獨中徹底鏽蝕磨滅。因而從某些角度來講,我應當感謝艾倫,他提醒了我人性中閃光的部分,叫我從僵冷的心態中走脫,儘管他並不能夠完全算作人類的一員。
好的品質,就像一件溫暖的舊毛衣。你可能發覺它不那麼酷,甚至有點過時,但是那種柔軟的感觸、給你提供的溫柔的慰藉。如今我確信情感淡漠並非全無感情波動,那麼我就得守住底線,這能幫我走的更遠。
我偶爾還會做關於深海的夢境,它們日益清晰、真實,有時讓我感到我就置身於海底的某一處,沉睡著清醒,直到燈光閃爍,我揮臂上潛,與眾多的自己一同浮往水上。這些奇怪的夢好像與我的命運息息相關,驅策我翻閱各種各樣的書籍資料。科學我姑且指望不上,神學倒偶爾給我有趣的假說。
有的神話說,整個宇宙都是神的一夢,當他睡著,芸芸眾生歷歷在目;當他睜開長睫覆蓋的眼睛,萬物隨之湮滅。
這是一種說法。
還有的說法是,某些古老的舊神在海底沉眠,不滅的精神絲縷會為最偏執、扭曲的靈魂吸引,它會前往,收集這些靈魂,將其碾碎吸食。
擅自將自己代入到神話中,幻想是神化身的一縷遊絲.聽起來著實自大,只是這些故事的某一線索偶然會與我的經歷重合,我不知道對錯,不知自身來由去向,有時候多做些調查和幻想也無可厚非。
而此刻,我正走在灑滿陽光的街道上,手中端著一杯冰飲走過廣場。一個小女孩拽著紅氣球從我身邊跑過去,滿地鴿群紛紛驚飛。她的母親緩步跟在後面,鬢髮挽成髮髻,容顏秀美,笑容冷淡,某個側面看起來像是良子。她們都從我旁邊過去了。
噴泉前穿綠裙的少女在等人;年輕的父親扶著兒子騎腳踏車,上面的輔助輪還沒有拆掉;街邊有個中年的女人推著小車售賣黑米糕。我在花壇邊上坐下,靜靜地欣賞這些平淡的圖景,直到夜幕如期而至。
不久以後,又是入睡的時間。
我將再從海底清醒,仰望海面明黃閃爍的盞盞燈群,與另個世界產生羈絆。而我並不畏懼,正如作家所說:沒一個地方不讓他厭倦,他便一直前行;正因無處可去,他哪裡都去得。且總在星光下行進。
105、後記
後記
時隔許久,終於把這個小說搞完了。兩三年後還能看到結局的各位,不必多說了,都是緣分啦!
很感謝一直在評論區留言的各位,我是個沒什麼積極性的人,假如沒人在看、沒有人在催,我就會喪失寫作的緊迫感,變本加厲地懶散下去。即便現在更新也很慢,我心中還是時時有意識,有時間就必須要寫下去。所以很感謝互動的大家!
或許這個結局對一些同志來說會顯得倉促,但我從原本就打算沒頭沒尾地寫五個世界,然後就此擱置,不再繼續交代一切事實,而讓所有未知的東西歸於未知,留有遐想會更有趣。
一開始是作為習作發出來的,越是寫越是感受到筆力薄弱的地方,最大的問題有兩個:
1.寫完一整個故事後回頭再看,就會猛然驚覺橋段、情感、細節都不自覺與喜愛的書類似,即便我寫的過程中完全沒有翻過那些小說。
這一點經常能在評論見到有說的,開頭像人間失格;第二個故事像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和呼嘯山莊;第三個有搏擊俱樂部的影子。這完全都是寫作不成熟的表現。
我至今還記得卡羅爾中的一段話,大致意思是沒有經驗的寫小說的人,會從記憶中銜來碎片築巢,事實上你的成果都是從別的作品的印象中拼湊出來的。就算勉強成一篇故事,也會處處有別人的影子。
從那以後我就儘量迴避在寫的過程中回想到看過的小說,並且一旦意識到這種情感、橋段都是前人寫過、且寫得非常出色的東西,就會改掉。不過這樣又出現了一個問題:
2.討厭動腦筋,所以一旦構思情節,不假思索腦子裡就會出現一些想當然的老套主意,所有的想法都是可以輕易預見的,毫無新意,這樣寫出的東西自然也不會出色。
我很不擅長動腦筋,寫作文時候也是先興沖沖寫個開頭,隨筆寫到哪是哪,但是要寫個故事不是那麼簡單,必須要先列出大綱才能夠總體把握情節和情感。另外少用第一時間跳到腦海中的俗套的情節或筆觸。
這是我個人的毛病,之所以寫出來,也是想假如看到這裡的各位中也有對寫東西感興趣的,如果能對您有一點點觸動就再好不過了。
對於宇宙,我向來抱有一種不可知論,我也許直到真正死去也無法了解自己漂泊的意義,所以在那之前,我決定給自己一個明確的準則,指導我如何面對接下來的旅行,以此保證我最核心的部分不被磨滅。目前看來,我認為最有用的就是保持作為人的身份認同與道德準則,我必須與人結伴同行。
我可以改變,可以因時制宜,但是總有些界限不能跨越,一旦我將身邊的人類都視作草芥,我將陷入無盡的傲慢與沒有同類的孤獨,並且將人格在孤獨中徹底鏽蝕磨滅。因而從某些角度來講,我應當感謝艾倫,他提醒了我人性中閃光的部分,叫我從僵冷的心態中走脫,儘管他並不能夠完全算作人類的一員。
好的品質,就像一件溫暖的舊毛衣。你可能發覺它不那麼酷,甚至有點過時,但是那種柔軟的感觸、給你提供的溫柔的慰藉。如今我確信情感淡漠並非全無感情波動,那麼我就得守住底線,這能幫我走的更遠。
我偶爾還會做關於深海的夢境,它們日益清晰、真實,有時讓我感到我就置身於海底的某一處,沉睡著清醒,直到燈光閃爍,我揮臂上潛,與眾多的自己一同浮往水上。這些奇怪的夢好像與我的命運息息相關,驅策我翻閱各種各樣的書籍資料。科學我姑且指望不上,神學倒偶爾給我有趣的假說。
有的神話說,整個宇宙都是神的一夢,當他睡著,芸芸眾生歷歷在目;當他睜開長睫覆蓋的眼睛,萬物隨之湮滅。
這是一種說法。
還有的說法是,某些古老的舊神在海底沉眠,不滅的精神絲縷會為最偏執、扭曲的靈魂吸引,它會前往,收集這些靈魂,將其碾碎吸食。
擅自將自己代入到神話中,幻想是神化身的一縷遊絲.聽起來著實自大,只是這些故事的某一線索偶然會與我的經歷重合,我不知道對錯,不知自身來由去向,有時候多做些調查和幻想也無可厚非。
而此刻,我正走在灑滿陽光的街道上,手中端著一杯冰飲走過廣場。一個小女孩拽著紅氣球從我身邊跑過去,滿地鴿群紛紛驚飛。她的母親緩步跟在後面,鬢髮挽成髮髻,容顏秀美,笑容冷淡,某個側面看起來像是良子。她們都從我旁邊過去了。
噴泉前穿綠裙的少女在等人;年輕的父親扶著兒子騎腳踏車,上面的輔助輪還沒有拆掉;街邊有個中年的女人推著小車售賣黑米糕。我在花壇邊上坐下,靜靜地欣賞這些平淡的圖景,直到夜幕如期而至。
不久以後,又是入睡的時間。
我將再從海底清醒,仰望海面明黃閃爍的盞盞燈群,與另個世界產生羈絆。而我並不畏懼,正如作家所說:沒一個地方不讓他厭倦,他便一直前行;正因無處可去,他哪裡都去得。且總在星光下行進。
105、後記
後記
時隔許久,終於把這個小說搞完了。兩三年後還能看到結局的各位,不必多說了,都是緣分啦!
很感謝一直在評論區留言的各位,我是個沒什麼積極性的人,假如沒人在看、沒有人在催,我就會喪失寫作的緊迫感,變本加厲地懶散下去。即便現在更新也很慢,我心中還是時時有意識,有時間就必須要寫下去。所以很感謝互動的大家!
或許這個結局對一些同志來說會顯得倉促,但我從原本就打算沒頭沒尾地寫五個世界,然後就此擱置,不再繼續交代一切事實,而讓所有未知的東西歸於未知,留有遐想會更有趣。
一開始是作為習作發出來的,越是寫越是感受到筆力薄弱的地方,最大的問題有兩個:
1.寫完一整個故事後回頭再看,就會猛然驚覺橋段、情感、細節都不自覺與喜愛的書類似,即便我寫的過程中完全沒有翻過那些小說。
這一點經常能在評論見到有說的,開頭像人間失格;第二個故事像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和呼嘯山莊;第三個有搏擊俱樂部的影子。這完全都是寫作不成熟的表現。
我至今還記得卡羅爾中的一段話,大致意思是沒有經驗的寫小說的人,會從記憶中銜來碎片築巢,事實上你的成果都是從別的作品的印象中拼湊出來的。就算勉強成一篇故事,也會處處有別人的影子。
從那以後我就儘量迴避在寫的過程中回想到看過的小說,並且一旦意識到這種情感、橋段都是前人寫過、且寫得非常出色的東西,就會改掉。不過這樣又出現了一個問題:
2.討厭動腦筋,所以一旦構思情節,不假思索腦子裡就會出現一些想當然的老套主意,所有的想法都是可以輕易預見的,毫無新意,這樣寫出的東西自然也不會出色。
我很不擅長動腦筋,寫作文時候也是先興沖沖寫個開頭,隨筆寫到哪是哪,但是要寫個故事不是那麼簡單,必須要先列出大綱才能夠總體把握情節和情感。另外少用第一時間跳到腦海中的俗套的情節或筆觸。
這是我個人的毛病,之所以寫出來,也是想假如看到這裡的各位中也有對寫東西感興趣的,如果能對您有一點點觸動就再好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