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風光是風光,但考中第一名確實太招眼了。後面的會試上,王崇智故技重施,只是稍微收斂了一些。才有了王桓考中第二甲這件事。

  而上一次王桓都被下獄了,也沒找到他舞弊的證據,是因為他們藏得太深,其背後另有一位高官做庇護。

  這個高官就是戶部的梁侍郎。

  捅出這件事的是曹應燦。

  他在一個多月前的深夜故意去找戶部侍郎梁遠,暗示他自己已經發現了他與王桓勾結舞弊的證據,但其實這只不過是詐他的。梁遠一慌,連忙派人去告訴王家父子,之後又採取一系列應對措施,反而讓曹應燦真的找到了線索。

  事情被捅到太后面前,幾位大臣聯名上奏,請求徹查,肅清科舉不正之風,其矛頭直指梁侍郎與王氏父子。梁侍郎素來親近太后,王氏父子又與太后有著親密的血緣關係,雖然他們確實犯下大罪,但這事兒怎麼看怎麼讓人覺得是衝著太后來的。

  他們想敗壞太后的名聲,再順便多牽扯到幾個太后近臣,好蠶食她的勢力。

  事情捅出來之後的第四天,鄭嘉禾直接在蓬萊殿見了梁遠。

  梁遠在牢里待了三天,蓬頭垢面,跪倒在地,嚇得崩潰大哭。

  他犯的是大罪,依照現在朝堂上的風向,太后若想震懾群臣,不殺幾個人是不會結束的。而刑部迫於曹公與閔相公的施壓,依然在嚴審這件事,甚至連他們幾個罪臣平時交好的同僚都被牽連調查,想再多拉幾個大臣下水。

  鄭嘉禾知道,有人在努力地往她身上潑髒水,就好像是因為她的失德,朝堂上才會出現這種事一樣。

  鄭嘉禾看著痛哭流涕、磕頭認罪的梁遠,倚在榻上淡聲問:「想活麼?」

  梁遠連忙道:「想!想!太后娘娘救救罪臣!」

  鄭嘉禾抬起手指,透過縫隙看到了窗外照射進來的光線。

  「把閔同光牽連進去,我就讓你活。」

  ……

  鄭嘉禾從顏慧手中接過奏報。

  經過半個月的調查,科舉舞弊一案的前因後果基本已經清晰。

  風氣要正,該判的罪要判,該殺的人也要殺。

  首當其衝的,就是她那個血緣上的父親和弟弟。

  之後便是直接參與這件事的大小官員,他們的罪同樣重。

  最後,則是被梁侍郎牽連的閔相公。

  誰也沒想到,一力向刑部施壓,搞得朝中大臣人心惶惶的閔相公,竟然被燒起來的火反噬了。雖然在梁侍郎的口供中,閔相公與此事牽連不算特別深,但在嚴查重罰的氛圍下,他肯定是要從宰相的位置上退下來了。

  鄭嘉禾坐上馬車,隨手翻過奏報,吩咐道:「去刑部大牢。」

  顏慧應是。

  昏暗潮濕的牢房中,鄭嘉禾看到了頭髮花白的閔相公。

  獄卒打開鎖鏈,恭敬地請鄭嘉禾進去,她微點了下頭,走上前,在獄卒搬來的凳子上坐下了。

  躺在草蓆上的閔同光緩慢地坐起身,又動了動腿,跪在了鄭嘉禾的面前。

  鄭嘉禾盯著他問:「後悔麼?」

  閔同光閉著眼,苦笑著搖了搖頭。

  「臣不後悔。」

  其實她知道他在這件事中是無辜的,但她一定要藉機把他拉下台。

  從他膽大包天,攛掇鄭卓,想要陷害鄭家的時候,她就一刻也忍不下去了。

  她沒有耐心再像從前饒過曹應燦一樣,試圖感化他。有些時候,簡單粗暴地把人換掉,就是最好的選擇。

  她不會用謀害皇嗣的罪名處置閔同光,因為她還不想把那件狸貓換太子的事擺到檯面上,牽連鄭源。

  雖然她也會生鄭源的氣,從而對他有些防備,但鄭家是她背後的依靠,她只對付從旁攛掇的人就好了。

  從刑部大牢離開的時候,鄭嘉禾讓顏慧擬了諭旨,對這個案子中牽扯的人進行了處置。

  一直在猜太后會不會對親族手下留情的大臣,在得知那王氏父子竟被賜死之後,都驚訝了。

  而除了王氏父子與直接向他們透露試題的主考官被判死罪之外,其餘牽連到的大臣大部分都是被流放去了各個偏遠的州縣,少部分被外放貶官。

  曹應燦得知閔家上下遷出長安,被迫隨閔同光流放三千里的時候,生氣得手都在顫抖。

  他幾次上書為閔同光求情,並且想入宮求見太后,都被拒之門外。

  太后並不見他。而他清楚,閔同光絕不是因為什麼肅清科舉不正之風才被牽連,流放偏遠之地的!他是被太后報復了!

  一些如他一樣的大臣,都敏感地意識到,太后開始主動出擊,處理他們這些有異心的人,閔同光作為一個位高權重的老臣,被太后拉出來樹了靶子。

  有些人被震懾到,難免害怕,有些人卻因此對太后更加不滿。

  等到了年關,一年一度的大朝會的時候,以鄭源為首的幾位大臣上疏,稱讚太后賢明有加,是承天命、得天眷顧之人,又為天下孕育福星,理應上尊號,受萬民朝拜。

  太后謙遜地推託幾番,直到百官皆在太極殿內外俯首叩拜,她才含笑接受了群臣的好意。

  尊號為,聖成天后。

  也就是從這一天開始,朝臣與宮人不再稱呼天后為「娘娘」,改稱「陛下」。

  鄭嘉禾步入蓬萊殿。

  楊昪正坐在榻上,與太羲逗著玩。她如今四個多月了,一雙眼瞪得大大的,眉眼間隱約有些鄭嘉禾的影子,鼻尖與下巴卻是隨了楊昪。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