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宋老太太說著道,「一群跳樑小丑,一個個當自己攀上了富貴,暗地裡做的那些子勾當,都當皇城司不知道。自以為高明,洋洋得意的嘴臉,如今可不是都叫人一巴掌一巴掌給扇了下來。」

  「聖上那是明君,禹王的那點計謀雖然沒那麼容易看破,可底下那些笨的哪一個不是蠢得死。就是後宮那些嬪妃,心大了,聖上也都在邊上盯著,怎麼會不知曉。」

  聽說禹王的人當初都逼宮到了聖上的面前,溫鸞還以為是禹王早就將禁軍都收到麾下的緣故。聽宋老太太說,這裡頭竟還有後宮的事?

  宋老太太也不藏,瞧見溫鸞滿臉好奇,當下就捏了捏她的臉繼續說。

  「可不是還有後宮的事。八娘,你年紀尚小,又不是自幼長在永安,這裡頭的許多事你還不清楚。後宮啊,哪是什么女人爭寵的地方,那是女人背後的世家爭名奪利的戰場。」

  聖上可不是有幾個沒成年的小皇子。才多大的年紀,離沾邊朝政還有幾年的光景,說來說去,最後可能當太子的可不就是寧王。

  小皇子年紀小,只喜歡跟著寧王這個兄長玩耍。但他們的生母不是沒見識的婦人,就是生母沒見識,那還有世家在,心裡多多少少都有那點心思。

  等寧王一死,耐不住的人便先跳了出來。再碰上禹王的人這邊說兩句奉承的話,那邊說幾句好聽的,今個兒是幫小皇子當太子日後輔佐登基,明兒個就成了等禹王成事,就過繼一個皇子到身邊,也算將帝位傳回皇兄的血脈。

  溫鸞聽得瞠目結舌。

  這些話,再怎麼聽著都不像是真話。

  她怎麼也不明白,後宮的娘娘們怎麼就偏聽偏信了呢。

  尤其是因為相信禹王登基後會過繼自己的兒子為太子,於是讓全族相信願意冒險幫著禹王裡應外合,放兵馬進城的一位妃子。

  溫鸞更是覺得……分外天真。

  「都是一群狼心狗肺的東西……虧得寧王他們早有防備,不然聖上和寧王豈不是還真要遭了這幫人的算計。」

  老夫人搖頭感慨。

  宋老太太點點頭,又說了許多她們祖孫倆不知道的事。

  什麼禹王被抓回來的時候,陳國公在宮裡頭見著了,整個就像頭待宰的豬,被人抬著就丟去天牢了。

  什麼王府人去樓空,就留了幾個看門的下人,禹王妃哭著鬧著被人從城外的莊子裡發現。

  這些聽下來,便是再不懂朝政,溫鸞也能判斷,禹王會走到今天這一步,為啥不是因為聖上這幾年有意設下的局。

  聖上從前可能當真沒有懷疑過自己的這個弟弟,但是隨著禹王的名聲越來越好,聖上心下自然就有了忌憚。再加上皇城司所探之事,他很難再和從前一樣,把禹王單純地當做自己的兄弟。

  尤其是廢太子那時信任禹王,比信任聖上更多。甚至是聽信禹王的言語,將手足兄弟視作眼中釘肉中刺。

  聖上既動了心思,便不會再由著禹王發展。

  這幾年朝廷風起雲湧,鼓吹聖上要放權給太子,甚至給禹王的幾位大臣,被聖上不知不覺地架空,有嚴重的,直接就冠以罪名流放千里或斬首。

  禹王也不是蠢的,自然發覺了這些。眼見著聖上的帝位依舊穩固,廢太子後,寧王也隱隱有了要被冊立太子的趨勢,禹王一系都開始著急。

  寧王有孫老太傅在身後,身邊又有看似中立的顧溪亭,整體看來再不是從前那個勢弱的閒散王爺。

  兩邊似乎就這麼僵持了起來。看起來誰也沒有往前一步,誰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是黃雀還是漁翁。

  於是,就有了背水一戰的逼宮。

  「聽說禹王府的人全部被抓後,只剩禹王世子和世子妃不見蹤影。也不知那兩個孩子去了哪裡。」宋老太太惋惜道,「這兩個倒是好孩子。世子雖然痴傻了些,卻不是個混的。想必等找到他們,聖上也會念在世子痴傻,能容許他們夫婦倆好好活著。」

  其實如果禹王世子是個聰明的,只怕後宮那些嬪妃們也不會輕易信了禹王的承諾。

  溫鸞咬咬唇:「其實,九娘和世子眼下就在重露齋。」

  宋老太太一愣,旋即笑道:「也好。在你們這兒,總是比讓夫妻倆在外辛辛苦苦的謀生活好。」

  老太太摸摸溫鸞的手,「你是個好孩子,想來你也知道收留他們夫婦是要擔多少的險,可你還是把人留下來了。」

  「是世子。九娘被禹王下了藥,要把他們一家三口送往嶺南避險。世子害怕,不肯走,就偷偷半路找機會帶著妻兒逃了出來。哪裡都沒去,直接就來了顧府。」

  老太太雙手合十,連連拜了幾下:「那真是菩薩保佑,沒叫他們路上出了什麼意外。」

  她平日裡在陳國公跟前沒少罵禹王,可對著禹王世子,那是打心底覺得惋惜同情。

  好端端的孩子就這麼一朝成了傻子。

  溫鸞跟著點點頭,想到這幾天恨不能黏在床邊,跟九娘寸步不離的世子,便也覺得禹王果真是個混帳東西。

  「聽說這兩天光是皇城司挖出來的消息,就在御案上堆成了山。更不說御史台手裡曾經壓著不敢往上遞的奏疏,跟刑部大理寺合力審問出的新東西。簡直是樁樁件件能將禹王釘死在地上。」

  宋老太太喝了口茶,見老夫人嘆氣,忙不迭道,「你也別想太多。你家那幾個小的,既然跟了禹王,那心底就該知道有這麼一天。你就是再擔心又有什麼用。」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