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頁
幕強是人的本性,尤其是無論身體還是地位都比較弱小的孩子,他們本能覺得投靠強者才能生存下去。什么子不嫌母仇,其實並非如此,如果可以選擇,幼崽們還是希望自己母親美麗又強大。
再後來,四皇子成為太子,得到了喪子的紀皇后悉心教導,太子終於得到了夢寐以求、完美的「母親」。
生母和嫡母,不知不覺中,太子偏向了嫡母紀皇后,他從小就希望能夠擁有這樣的母親,太子越發崇拜親近紀皇后,似乎要彌補童年缺失的東西。
成年之後,太子對紀皇后的崇拜變成了愛慕。豐兒的出生則讓他想起了充滿了陰影的童年。
他得不到的東西,希望兒子能夠得到。
很多時候,成年人畢生所追求的東西、做的事情,無非是想得到童年時無論怎麼撒潑吵鬧或者乖順聽話都沒能得到的那塊「糖」。
今天早朝,永興帝坐在龍椅上心不在焉,腦子裡全是各種童年陰影。
被父皇忽略、被人背地裡歧視取笑、被兄長甚至弟弟們挑釁、甚至那些有頭有臉的太監們都不把他們母子放在眼裡,經常剋扣他們的份例……
早朝結束後,永興帝蔫頭蔫腦的去了慈寧宮。
李太后見到兒子這個樣子,五味雜陳,問:「皇帝怎麼了?難道那孩子……有什麼先天不足?」
按道理,頭胎得子,應該高興才對。
唉,母親總是見不得我點好!永興帝猛地搖頭,「不是,豐兒好的很,哭聲快要把房頂給掀了。他唯一的不足,就是出身。」
李太后聽了,心中一塊石頭落地,「哀家其實也想去瓊華島看大孫子,但是哀家和紀太后以前鬧過矛盾,哀家怕瓜田李下的,一旦去看了豐兒,這孩子有什麼頭疼腦熱,紀太后八成要怪在哀家。所以哀家忍著沒去,其實心一直在那孩子身上。」
永興帝看到母親一副「我能怎麼辦呀我也很絕望啊」的樣子就難受,母親總是這樣,以前當妃子的時候,總是在他面前抱怨皇帝不寵她,她被人欺負了也不會有人給她撐腰,所以要求永興帝不要「惹」事,一旦惹出事了,她這個娘是沒法給他做主的。
其實永興帝有自知之明,從不主動惹事,每一次都是別人欺負他才反抗的。而母親從來不安慰他,還怨他惹事。末了還說,「都是為你好」。
後來他撿了個大漏,封了太子,母親母憑子貴,封了貴妃,母子一起鹹魚翻身。但是母親做了什麼呢?依然什麼都沒有。
母親每天都在重複一句話:「聽你父皇母后的話,好好孝順他們。」
末了,依然是那句「都是為你好」。
永興帝受夠了,直接對李太后說道:「我需要母后幫忙做一件事。」
李太后忙道:「我們是親母子,什麼幫不幫的,你只管開口。」
永興帝說道:「我除了要給豐兒名分,我還要給他地位、給他所有我能給的一切東西。所以,我需要母親從宮裡選一個老實聽話嘴巴緊的宮女,然後我想法子讓懷安偽造一份這個宮女侍寢的彤史,第一次就定在我大婚之前……」
按照永興帝的計劃,李太后是為了在婚前教會皇帝如何睡女人而把身邊的宮女開了臉,給永興帝暖床,第一次臨幸就在慈寧宮發生。
後來永興帝大婚,娶了一後二嬪,坐享齊人之福,但依然沒有忘記那個初夜裡的宮女,時不時秘密召宮女侍寢。
當然,這些都寫進了彤史,只有彤史女官和李太后知道。
由於宮女地位低,是個官奴,永興帝就一直沒有給宮女名分。
然而,宮女懷孕了,且已經有了五個月,肚子藏不住了,就去哭求李太后。
李太后大驚,拿了彤史比對,日子能夠對得上,就把皇帝叫過去,勒令必須馬上給宮女一個名分。
三個月後,宮女「早產」,是永興帝的庶長子,宮女「難產」而亡——其實就是去母留子,把宮女秘密打發出宮,更換身份,嫁人生子,一輩子不能踏入京城半步。
因是早產兒,身體柔弱,所以被李太后帶到慈寧宮悉心餵養,不見外人。
再過一年,一歲三個月的豐兒就可以正式替換身份,在周歲宴上亮相,成為建康的大皇子。反正一歲三個月和一歲的孩子差別並不大,而且正好證明李太后重視大孫子,把大孫子養的很好,從早產兒養成為一個大胖孫子。
李太后聽了,覺得天方夜譚,連連搖頭,「不行,私生子就是私生子,你不能指鹿為馬,說他是正經皇子。我們給他一世富貴,平安喜樂就夠了。」
永興帝斬金截鐵的說道:「不,我的兒子不可能是私生子,我不會讓他受委屈的。」
李太后又勸道:「吳皇后還年輕,圓臉圓屁股,最好生養了,她將來會生下嫡子,是你的繼承人。哀家如果一味寵庶出的大皇子,你叫嫡子如何想?到時候助長了庶長子的野心,想和嫡子爭奪儲位,兄弟自相殘殺,皇室大亂,如何是好?」
李太后總算說到點子上了。
永興帝沉默片刻,說道:「我不會再要吳皇后侍寢了,睡覺就是睡覺而已,她不會生下嫡子,那麼將來有嫡立嫡,無嫡立長。豐兒就是太子,他會接替我坐在龍椅上,萬國來朝,天下臣服。」
李太后連連搖頭,「不行,哀家不能答應。你不要被紀太后迷惑了,她控制兩代君王還不夠,還想利用兒子繼續控制第三代君王,野心勃勃。」
再後來,四皇子成為太子,得到了喪子的紀皇后悉心教導,太子終於得到了夢寐以求、完美的「母親」。
生母和嫡母,不知不覺中,太子偏向了嫡母紀皇后,他從小就希望能夠擁有這樣的母親,太子越發崇拜親近紀皇后,似乎要彌補童年缺失的東西。
成年之後,太子對紀皇后的崇拜變成了愛慕。豐兒的出生則讓他想起了充滿了陰影的童年。
他得不到的東西,希望兒子能夠得到。
很多時候,成年人畢生所追求的東西、做的事情,無非是想得到童年時無論怎麼撒潑吵鬧或者乖順聽話都沒能得到的那塊「糖」。
今天早朝,永興帝坐在龍椅上心不在焉,腦子裡全是各種童年陰影。
被父皇忽略、被人背地裡歧視取笑、被兄長甚至弟弟們挑釁、甚至那些有頭有臉的太監們都不把他們母子放在眼裡,經常剋扣他們的份例……
早朝結束後,永興帝蔫頭蔫腦的去了慈寧宮。
李太后見到兒子這個樣子,五味雜陳,問:「皇帝怎麼了?難道那孩子……有什麼先天不足?」
按道理,頭胎得子,應該高興才對。
唉,母親總是見不得我點好!永興帝猛地搖頭,「不是,豐兒好的很,哭聲快要把房頂給掀了。他唯一的不足,就是出身。」
李太后聽了,心中一塊石頭落地,「哀家其實也想去瓊華島看大孫子,但是哀家和紀太后以前鬧過矛盾,哀家怕瓜田李下的,一旦去看了豐兒,這孩子有什麼頭疼腦熱,紀太后八成要怪在哀家。所以哀家忍著沒去,其實心一直在那孩子身上。」
永興帝看到母親一副「我能怎麼辦呀我也很絕望啊」的樣子就難受,母親總是這樣,以前當妃子的時候,總是在他面前抱怨皇帝不寵她,她被人欺負了也不會有人給她撐腰,所以要求永興帝不要「惹」事,一旦惹出事了,她這個娘是沒法給他做主的。
其實永興帝有自知之明,從不主動惹事,每一次都是別人欺負他才反抗的。而母親從來不安慰他,還怨他惹事。末了還說,「都是為你好」。
後來他撿了個大漏,封了太子,母親母憑子貴,封了貴妃,母子一起鹹魚翻身。但是母親做了什麼呢?依然什麼都沒有。
母親每天都在重複一句話:「聽你父皇母后的話,好好孝順他們。」
末了,依然是那句「都是為你好」。
永興帝受夠了,直接對李太后說道:「我需要母后幫忙做一件事。」
李太后忙道:「我們是親母子,什麼幫不幫的,你只管開口。」
永興帝說道:「我除了要給豐兒名分,我還要給他地位、給他所有我能給的一切東西。所以,我需要母親從宮裡選一個老實聽話嘴巴緊的宮女,然後我想法子讓懷安偽造一份這個宮女侍寢的彤史,第一次就定在我大婚之前……」
按照永興帝的計劃,李太后是為了在婚前教會皇帝如何睡女人而把身邊的宮女開了臉,給永興帝暖床,第一次臨幸就在慈寧宮發生。
後來永興帝大婚,娶了一後二嬪,坐享齊人之福,但依然沒有忘記那個初夜裡的宮女,時不時秘密召宮女侍寢。
當然,這些都寫進了彤史,只有彤史女官和李太后知道。
由於宮女地位低,是個官奴,永興帝就一直沒有給宮女名分。
然而,宮女懷孕了,且已經有了五個月,肚子藏不住了,就去哭求李太后。
李太后大驚,拿了彤史比對,日子能夠對得上,就把皇帝叫過去,勒令必須馬上給宮女一個名分。
三個月後,宮女「早產」,是永興帝的庶長子,宮女「難產」而亡——其實就是去母留子,把宮女秘密打發出宮,更換身份,嫁人生子,一輩子不能踏入京城半步。
因是早產兒,身體柔弱,所以被李太后帶到慈寧宮悉心餵養,不見外人。
再過一年,一歲三個月的豐兒就可以正式替換身份,在周歲宴上亮相,成為建康的大皇子。反正一歲三個月和一歲的孩子差別並不大,而且正好證明李太后重視大孫子,把大孫子養的很好,從早產兒養成為一個大胖孫子。
李太后聽了,覺得天方夜譚,連連搖頭,「不行,私生子就是私生子,你不能指鹿為馬,說他是正經皇子。我們給他一世富貴,平安喜樂就夠了。」
永興帝斬金截鐵的說道:「不,我的兒子不可能是私生子,我不會讓他受委屈的。」
李太后又勸道:「吳皇后還年輕,圓臉圓屁股,最好生養了,她將來會生下嫡子,是你的繼承人。哀家如果一味寵庶出的大皇子,你叫嫡子如何想?到時候助長了庶長子的野心,想和嫡子爭奪儲位,兄弟自相殘殺,皇室大亂,如何是好?」
李太后總算說到點子上了。
永興帝沉默片刻,說道:「我不會再要吳皇后侍寢了,睡覺就是睡覺而已,她不會生下嫡子,那麼將來有嫡立嫡,無嫡立長。豐兒就是太子,他會接替我坐在龍椅上,萬國來朝,天下臣服。」
李太后連連搖頭,「不行,哀家不能答應。你不要被紀太后迷惑了,她控制兩代君王還不夠,還想利用兒子繼續控制第三代君王,野心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