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頁
最後他們停在了府里開闢的一大片菜園前。
「惠安附近的縣官我幾乎都見過,閩地如今看似匪患最甚,可這些匪人,從前也都是良民,斷了漁耕生計,大多是走投無路,才去了山上落草……」楚山潯朝石凳上剛坐了,便沉聲絮絮地說起了此地的民情。說了一長串,他歇口喘了喘。
「我知道,匪患並不是真正的難題。根子上,是因了民貧,是因了生計凋敝。」接過了話頭,福桃兒瞭然地朝他一笑。
兩人默契地相視一眼,便如從前在王翰林門下,一道談古論今,策論議事般。
一連在府中相依相偎地陪了三日,楚山潯終於是能自己散步吃飯了。
這一日,京中來了諭旨,說是准了平南王先前所奏,減惠安諸縣三年賦稅,以資興修水利,開墾梯田。
聽聞了這個消息,楚山潯雖然留戀與她相伴,卻當即放了茶盞,研磨提筆,斟酌著寫了三封簡信。蓋了蠟戳後,他長眉一鎖,又將其中兩封撕毀了。
「義烏縣令陳嗣與我是生死過命的交情,陳老大人想要改變此地民生,已經作了十餘年的考察準備。興修水利,大辦工事,最怕的便是惡奴欺主,地勢不明,你若拿不定主意時,但問他,當不會有差錯的。」
多餘的話便都沒有再說,福桃兒對府里照料的人叮囑了一番,便帶了親兵去各鄉調度興造了。
一直忙到隆冬時節,上游的攔壩趁著水勢低緩,便進入了最後收尾的時候。福桃兒初來乍到,雖然勤勉小心,卻難免還是於各鄉實幹時,遇著了不少困境。好在陳嗣老大人愛民如子,待福桃兒也是如父祖家人般用心赤誠,靠他幾十年的為政經驗,才勉強順利地將那些大刀闊斧的政令推行了下去。
不過數月里,設立國醫館,扶農所,惠老育嬰堂。原先閩地上報有近萬人,衣食成憂的。由減免的賦稅,加平南王府的私庫,由官中帶著流民們進行了數次大的田壟開墾。且於土地不肥之際,試點播種了幾百畝的『番薯』。
到了穆笙元年深冬時節,閩地百姓家家和樂,皆是備足了一冬的糧食衣物,街頭上,往年隆冬必有餓殍的景象再也看不大到了。
不知何時開始,平南王與生母臨澤公主相認的消息傳了開去。百姓們竟自發於家中抄了許多經書黃符,為長公主祈福,為平南王頌德。
福桃兒聽了,忙寫了張告萬民書,將一應事物功績盡數撇到了新帝頭上,只說義烏陳老大人如何殫精竭慮,宵衣旰食地為民籌謀,而她這個平南王,不過是首肯點頭,牽線搭橋罷了。
可百姓們固然對陳嗣老大人愛戴不已,卻依然於街談巷議間,只說平南王的功業政績。果然,又過了數日,京中一封諭旨下來,先是提了陳大人作知府,又附了一封家書。
看著箋紙上新帝蒼勁修長的字跡,只是以兄長的口吻,問候了她的起居行住。末了,還說甚為想念,盼來年事畢,中秋回京一聚。
福桃兒神色凝重地將信件收了,負手思量著朝營帳外踱去。
這兩日天降瑞雪,卻逼得遠處堤壩停修。此地在一貧縣北山處,荒涼蒼茫。一旦閒了下來,她每日裡也就只有同陳大人對弈解悶。
唯一歡欣之事,則是從惠安來了信,是楚山潯的身子養的大好了,現下已經騎射無虞了。信中說,他在府里這兩個月,一邊養病,一邊還將『番薯』根苗易死的難題給解了。知道福桃兒帶人在閩地最北的貧苦小縣,他攜了薯種策馬而來,應當就是在這兩日了能到了。
沿著堤壩在雪地上行了一段,遠遠地過來個背著竹筐的人。路走得東倒西歪的,看模樣就是個無家可歸的難民。
等人走的近些,才發現竟是個頭戴破氈的僧人。身上裹著的棉衣單薄破損,附近除了他們這一營帳,便要到十里外才有的村莊。此僧於皚皚雪地中,形單影隻,看模樣極是潦倒淒冷。
「這位師父,來帳內歇歇腳吧。」怕他走岔了道,福桃兒急走兩步,趕了上去喊了句。
僧人攏手點頭,也朝這處加快了腳步。
「小僧遊方時不慎從山崖滾了下來,多謝這位施主好意了。」
等口鼻間的霧氣消散,福桃兒看清了他的面目,忽的心下一沉,下意識地便要回身喊人去。
遊方僧此時自然也認出了她,當下也不多言,只輕聲說了句:「驚擾施主,告辭。」
將將走出去幾步,山間忽的起了風,就聽身後人喊住了他:「師父出了家還六根不淨嗎。既是走到了這裡,便請進帳喝杯熱茶罷。」
唐曄聞聲停住了腳,他仰頭向天長嘆了聲,背著身子念了句佛,沙啞的嗓音隔了風聲傳了過來:「貧僧作的孽太多,不敢與施主相視。施主心善,願諸天神佛護佑,就此別過。」
「等一下。」
喊完這一句後,福桃兒跑回帳中,著人提了一牛皮熱水,包了些干點。又匆匆跑回他身側,將布包塞進了他的竹筐里,隨口低語了句:「生路不易,過往不論。佛門講放下屠刀,這是師父您的緣法,莫為過往牽絆。」
「你……不恨我嗎?」接過布包,唐曄終是不再口稱佛號。
「一直都恨,可到了這東南邊疆,見慣了上天以萬物為芻狗的不仁……早不在乎了。」福桃兒退開一步,朝山下指了條路,「那條路不要打彎,直直走下去,約莫半日,有處小村落。」
「惠安附近的縣官我幾乎都見過,閩地如今看似匪患最甚,可這些匪人,從前也都是良民,斷了漁耕生計,大多是走投無路,才去了山上落草……」楚山潯朝石凳上剛坐了,便沉聲絮絮地說起了此地的民情。說了一長串,他歇口喘了喘。
「我知道,匪患並不是真正的難題。根子上,是因了民貧,是因了生計凋敝。」接過了話頭,福桃兒瞭然地朝他一笑。
兩人默契地相視一眼,便如從前在王翰林門下,一道談古論今,策論議事般。
一連在府中相依相偎地陪了三日,楚山潯終於是能自己散步吃飯了。
這一日,京中來了諭旨,說是准了平南王先前所奏,減惠安諸縣三年賦稅,以資興修水利,開墾梯田。
聽聞了這個消息,楚山潯雖然留戀與她相伴,卻當即放了茶盞,研磨提筆,斟酌著寫了三封簡信。蓋了蠟戳後,他長眉一鎖,又將其中兩封撕毀了。
「義烏縣令陳嗣與我是生死過命的交情,陳老大人想要改變此地民生,已經作了十餘年的考察準備。興修水利,大辦工事,最怕的便是惡奴欺主,地勢不明,你若拿不定主意時,但問他,當不會有差錯的。」
多餘的話便都沒有再說,福桃兒對府里照料的人叮囑了一番,便帶了親兵去各鄉調度興造了。
一直忙到隆冬時節,上游的攔壩趁著水勢低緩,便進入了最後收尾的時候。福桃兒初來乍到,雖然勤勉小心,卻難免還是於各鄉實幹時,遇著了不少困境。好在陳嗣老大人愛民如子,待福桃兒也是如父祖家人般用心赤誠,靠他幾十年的為政經驗,才勉強順利地將那些大刀闊斧的政令推行了下去。
不過數月里,設立國醫館,扶農所,惠老育嬰堂。原先閩地上報有近萬人,衣食成憂的。由減免的賦稅,加平南王府的私庫,由官中帶著流民們進行了數次大的田壟開墾。且於土地不肥之際,試點播種了幾百畝的『番薯』。
到了穆笙元年深冬時節,閩地百姓家家和樂,皆是備足了一冬的糧食衣物,街頭上,往年隆冬必有餓殍的景象再也看不大到了。
不知何時開始,平南王與生母臨澤公主相認的消息傳了開去。百姓們竟自發於家中抄了許多經書黃符,為長公主祈福,為平南王頌德。
福桃兒聽了,忙寫了張告萬民書,將一應事物功績盡數撇到了新帝頭上,只說義烏陳老大人如何殫精竭慮,宵衣旰食地為民籌謀,而她這個平南王,不過是首肯點頭,牽線搭橋罷了。
可百姓們固然對陳嗣老大人愛戴不已,卻依然於街談巷議間,只說平南王的功業政績。果然,又過了數日,京中一封諭旨下來,先是提了陳大人作知府,又附了一封家書。
看著箋紙上新帝蒼勁修長的字跡,只是以兄長的口吻,問候了她的起居行住。末了,還說甚為想念,盼來年事畢,中秋回京一聚。
福桃兒神色凝重地將信件收了,負手思量著朝營帳外踱去。
這兩日天降瑞雪,卻逼得遠處堤壩停修。此地在一貧縣北山處,荒涼蒼茫。一旦閒了下來,她每日裡也就只有同陳大人對弈解悶。
唯一歡欣之事,則是從惠安來了信,是楚山潯的身子養的大好了,現下已經騎射無虞了。信中說,他在府里這兩個月,一邊養病,一邊還將『番薯』根苗易死的難題給解了。知道福桃兒帶人在閩地最北的貧苦小縣,他攜了薯種策馬而來,應當就是在這兩日了能到了。
沿著堤壩在雪地上行了一段,遠遠地過來個背著竹筐的人。路走得東倒西歪的,看模樣就是個無家可歸的難民。
等人走的近些,才發現竟是個頭戴破氈的僧人。身上裹著的棉衣單薄破損,附近除了他們這一營帳,便要到十里外才有的村莊。此僧於皚皚雪地中,形單影隻,看模樣極是潦倒淒冷。
「這位師父,來帳內歇歇腳吧。」怕他走岔了道,福桃兒急走兩步,趕了上去喊了句。
僧人攏手點頭,也朝這處加快了腳步。
「小僧遊方時不慎從山崖滾了下來,多謝這位施主好意了。」
等口鼻間的霧氣消散,福桃兒看清了他的面目,忽的心下一沉,下意識地便要回身喊人去。
遊方僧此時自然也認出了她,當下也不多言,只輕聲說了句:「驚擾施主,告辭。」
將將走出去幾步,山間忽的起了風,就聽身後人喊住了他:「師父出了家還六根不淨嗎。既是走到了這裡,便請進帳喝杯熱茶罷。」
唐曄聞聲停住了腳,他仰頭向天長嘆了聲,背著身子念了句佛,沙啞的嗓音隔了風聲傳了過來:「貧僧作的孽太多,不敢與施主相視。施主心善,願諸天神佛護佑,就此別過。」
「等一下。」
喊完這一句後,福桃兒跑回帳中,著人提了一牛皮熱水,包了些干點。又匆匆跑回他身側,將布包塞進了他的竹筐里,隨口低語了句:「生路不易,過往不論。佛門講放下屠刀,這是師父您的緣法,莫為過往牽絆。」
「你……不恨我嗎?」接過布包,唐曄終是不再口稱佛號。
「一直都恨,可到了這東南邊疆,見慣了上天以萬物為芻狗的不仁……早不在乎了。」福桃兒退開一步,朝山下指了條路,「那條路不要打彎,直直走下去,約莫半日,有處小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