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畢竟也是持續了兩百多年的王朝,百姓心中所殘留的烙印難免深重,為了盡力安撫人心,穩定北京,李自成下令不得侵擾百姓,掠奪財物婦女,違者殺無赦,又做主為崇禎皇帝和一眾后妃收斂遺骸安葬。

  ——說是遺骸,實際上因為崇禎皇帝在乾清宮放的那把火,裡邊的人都燒焦了,壓根認不出來誰是誰,只能根據內侍們指認,挑了個身形差不多充作崇禎皇帝了。

  這時候李自成的姿態還是非常和藹的,然而就在北京官吏百姓將將要鬆一口氣的時候,酷烈而殘忍的劫掠開始了。

  各級官員按照級別被索取錢物,如果有所推諉,又或者是拿不出來的,傾家之禍旋即到來,起初這還只是針對官員,再到後期,便發展為對於全程官民的一場大劫掠。

  為斂財計,炮烙、碎骨,種種酷刑,不一而足,昔日皇都從上到下,個個苦不堪言,家家慘不忍睹。

  從前崇禎皇帝在的時候,為了籌集軍費,幾乎要給這群大臣跪下了,到最後卻沒求出來幾個子兒,這時候換成李自成暴力催收,績效立馬就出來了。

  內閣首輔魏藻德,崇禎皇帝請求捐款的時候只出了五百兩,在李自成手底下受了五天酷刑,最後交出去萬金之數,還是腦裂而死。

  國丈周奎更是極品中的極品,寧肯坐視妻子被殺也不出錢,寧肯坐視兒子、兒媳被殺也不出錢,最後打的奄奄一息的時候,終於捨得鬆口了——錢就是他的命,錢沒了,沒幾天他也跟著去了。

  肉食者鄙,不能遠謀,然而平民百姓何辜,要遭逢這等不幸?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李自成能夠打下今日這番基業,自然並非泛泛之輩,享受帝都繁華,暴力徵收兵餉的同時,也不曾被這花花世界眯了眼睛。

  他還警惕著戍守山海關的吳三桂。

  倉皇南逃的朱家太子李自成完全不放在眼裡,不到二十歲的黃毛小兒,他老子崇禎都走投無路自焚而死了,他難道會有什麼法子令大明起死回生?

  反倒是手握重兵、駐守要處的吳三桂,更應該警惕和拉攏。

  關外還有滿洲人虎視眈眈,李自成不想跟吳三桂火拼一場,最後卻讓韃子撿了便宜,便接連數次遣人致信吳三桂,希望能夠招降他。

  平心而論,吳三桂是很想投降的。

  當前局勢下,他北邊有狼、南邊有虎,他就是可憐巴巴夾在肉夾饃中間的那片肉,進退兩難。

  投降滿洲人吧,丟了列祖列宗的臉,被天下漢人所嗤笑,顯而易見的要永遠都釘在恥辱柱上。

  滿洲這時候自稱什麼?

  後金。

  哪個「金」?

  金國的金。

  他們承襲的是完顏氏的金朝。

  作為宋元兩個朝代之後的明朝的臣子,本朝的教育使然,他太了解時人和青史對於叛降異族漢人的評價了,一個不好,興許就得與秦檜為伍,遺臭萬年。

  投降李自成呢,名聲稍稍好聽那麼一點,不算是漢奸賣國賊,只能罵做貳臣,不忠不義。

  此外還有最現實、也是最要緊的一個因素橫亘在他面前——他的家人現下正處在別人的掌控之下。

  天殺的朱家小兒!

  自己跑就算了,還帶上老子全家人一起去了南京!

  我現在算是拉褲子裡邊兒了,投降滿洲,家人要死,投降李自成,家人也要死,吳某人倒是想忠貞為國,報效朝廷,可現在這個實力,哪裡能做得到?

  你朝廷要是能再打回來,我咬緊牙根堅持數日也便罷了,可崇禎皇爺都絕望自焚了,你皇太子這個毛兒都沒長齊的還能翻什麼浪出來?!

  倒是玩的一手好陰謀,帶走吳某人家小,陷我於水火之中!

  吳三桂有心投誠,卻又捨不得家小,老父慈愛,手足兄弟,還有他的兒子們和心心念念的愛妾陳圓圓……

  並非他拘泥於兒女情長,當天平一端放置的籌碼是全家人性命的時候,誰又能等閒視之?

  李自成幾次三番使人招降,滿洲那邊兒舅舅祖大壽也送信勸降,吳三桂一宿一宿的睡不著,頭髮大把大把的掉,正左右為難之際,卻聽屬下回稟,道是門外有人求見,口稱可以解他眼前困局。

  吳三桂心說放屁,肯定是不知道那邊兒派來勸降的,揮揮手正準備吩咐把他趕走,臨了了卻又停頓一下,遲疑著說:「罷了,且聽聽他說些什麼。」

  出乎吳三桂的預料,來人做道士裝扮,倒不像是那兩方派來的人。

  他心下微動,卻見那道人行個禮,含笑道:「還請伯爺屏退左右,山人才好為您出謀劃策。」

  侍從們面露躊躇,吳三桂則擺了擺手,等人都退了出去,方才道:「說吧。」

  那道人卻自袖中取出一封明黃帛書,沉聲道:「臣奉皇爺旨意來此宣旨,平西伯,接旨吧。」

  吳三桂臉色頓變。

  奉皇爺旨意而來!

  大順和滿洲都在爭取他的時候,朝廷竟也送了旨意前來。

  眸光閃爍,他沒有急於跪地,只是咳嗽一聲,溫和了語氣:「敢問來使,是奉崇禎皇爺之令,還是……」

  那道人自若道:「臣奉大行皇帝皇太子、新帝之令前來向平西伯宣旨。」

  南京的小皇帝!

  吳三桂下頜不易察覺的緊咬一下,順從的跪了下去:「臣吳三桂領旨!」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