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頁
聽他絮絮叨叨講完後,朕卻生出「既生瑜,何生亮」之感。
朕同時也明白阿娘留他一命的原因。
他那時好歹是軍中老二,殺了多浪費人才。
阿娘不怕他造反,不僅不怕他造反,還給他軍權,想他給她打一輩子工。
阿娘想的很美,但確實做到了。
武國公孤獨一生,給她打了一輩子的工,任勞任怨,指哪打哪,真心臣服。
朕有時候在想,如果沒有阿娘,武國公絕對能成為新朝的開國皇帝。
可惜沒有如果,世上有阿娘這麼一位千百年來,她稱第二,沒人敢稱第一的奇女子。
他不知道阿娘十五歲被逼離家,目光所及便是京城太極殿正中的位置。
朕聽阿耶事後回憶,阿娘在朱雀門前聽到武國公的狂悖之言後,絲毫不拖泥帶水,抽出刀砍斷他的左臂,說出震驚天下之言。
阿娘說:「我想當皇帝!」
然後阿娘創立大魏,成為大魏王朝的開國皇帝。
朕和皇弟出生於大魏開國後的第二年。
大魏開國的第二年,阿娘懷胎,太醫說腹中是一雙龍鳳胎。
根據阿娘力排眾議定下的《皇位繼承法》,皇帝長子繼承皇位,長子若薨,二子繼,若無子,平輩年長者繼,以此類推。
當然,阿娘也想過會有男帝的情況。
由於男女先天差異,男帝皇位的繼承人必須是皇后的嫡長子。皇后無子的情況下才可選旁的妃妾所出的長子,再以此類推。
但不管誰登基,繼任者只能認皇后為母,其生母只能稱太妃。
原因無他,阿娘不太贊成女子入宮為妃,她更希望女子入朝為官,堂堂正正來爭利益。
至於阿娘為何沒有明令廢除後宮,原因再簡單不過。阿娘雖然一生博愛天下,但終究是個凡人。
是凡人,就會有私心。
不過終阿娘一生,她的私心沒能用上,反倒便宜了朕。
還要特別注意的是,「長子」的「子」,非「兒子」的「子」,而是「孩子」的「子」。
也就是說,阿娘賦予了她的女兒、孫女、曾孫女同等繼承皇位的權利。
當文武百官和京城眾郎君得知阿娘腹中是一雙龍鳳胎時,皆求神拜神,祈求龍先降生,鳳在後,好使陰陽歸位。
呸!說到這裡,朕就不得不多槽一句。
憑什麼來個男帝就是陰陽歸位?阿娘做皇帝不好還是怎麼?
阿娘登基不過兩年,天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比前朝那勞什子男帝好了不止百倍。
總之,阿娘生產當天,京郊國寺里上香的郎君排了老長的隊伍。皆說若遂心意,給佛祖從頭到腳、從裡到外都用金子。
朕和皇弟降生的時辰是在子時。
據說第一聲響亮的哭聲哇哇響起時,天降祥瑞,阿娘生產的紫宸殿上方盤旋的一龍一風,綻放出燁燁華光。
由於龍比鳳長的原因,守在皇宮內外的朝臣皆先看到神龍的虛影。
他們便以為先降生的是皇弟,當即敲鑼打鼓,頗有普天同慶的架勢。
然而,讓眾位失望了。
先出生的是朕,隔了接近一炷香後,皇弟呱呱墜地。
在排序問題上,某些人拱著祖母和阿娘起了不大不小的爭執。
祖母聽了旁人的話,對阿娘說:「讓男孩做哥哥,女孩做妹妹,哥哥護著妹妹。」
祖母會有這種想法,來源於阿娘的十一位義兄。
不得不承認,如果沒有幾位舅舅們的全力支持,阿娘女兒身暴露引起的動盪不會那麼輕易解決。
所以,哥哥保護妹妹,再合適不過啦。
但是,阿娘不這麼認為。
阿娘覺得既然是朕先出生,那朕便是她的長子,是姐姐,是皇位的第一繼承人。
這個爭執持續了一個月,直到阿娘出月,頒下聖旨,才將朕和皇弟的名分確定下來。
朕為長女,承繼大統;皇弟封一字並肩王,輔佐朕治理天下。
從小到大,朕學君王權術,皇弟學輔佐之道,井水不犯河水。
終於在朕十六歲那年,朕文武雙全,哪怕再輕視女子的男臣也不得不承認朕很優秀,足夠成為皇儲。
於是,阿娘昭告天下,封朕為太女,入主東宮,皇弟為翊王。
自此,開始朕爛桃花不斷、政績斐然、波瀾壯闊的一生。
皇弟和朕不同,他嚮往阿娘和阿耶少年攜手的浪漫,立志要和他的小青梅共度此生。
結果他真重複阿耶的遭遇,年近三十才抱得心上人歸。
言歸正傳。
十七歲那年,朕看上一個面若桃花的小郎君,他虛長朕一歲。
他出身不高,且是家中庶子,斗大字不識一筐。他除了好看和脾氣好,沒有其他優點,走的就不是朝臣那條道。
朕和他阿耶隨口提了一嘴,他阿耶便把他洗白白送到東宮。
記得他承寵那天,眼睛都哭紅了,委屈地不行。
但朕是誰,朕是開天闢地以來的第一個皇太女殿下,文武雙全,長相俊美,三言兩語就把他哄好。
朕看在他漂亮的份上,願意寵著他,借他勢,由著他在他混帳阿耶面前耀武揚威。
阿娘聽說朕寵幸了一個郎君後,朕以為她要訓斥朕不知收斂,畢竟阿娘遵循了一生一世一雙人。
朕同時也明白阿娘留他一命的原因。
他那時好歹是軍中老二,殺了多浪費人才。
阿娘不怕他造反,不僅不怕他造反,還給他軍權,想他給她打一輩子工。
阿娘想的很美,但確實做到了。
武國公孤獨一生,給她打了一輩子的工,任勞任怨,指哪打哪,真心臣服。
朕有時候在想,如果沒有阿娘,武國公絕對能成為新朝的開國皇帝。
可惜沒有如果,世上有阿娘這麼一位千百年來,她稱第二,沒人敢稱第一的奇女子。
他不知道阿娘十五歲被逼離家,目光所及便是京城太極殿正中的位置。
朕聽阿耶事後回憶,阿娘在朱雀門前聽到武國公的狂悖之言後,絲毫不拖泥帶水,抽出刀砍斷他的左臂,說出震驚天下之言。
阿娘說:「我想當皇帝!」
然後阿娘創立大魏,成為大魏王朝的開國皇帝。
朕和皇弟出生於大魏開國後的第二年。
大魏開國的第二年,阿娘懷胎,太醫說腹中是一雙龍鳳胎。
根據阿娘力排眾議定下的《皇位繼承法》,皇帝長子繼承皇位,長子若薨,二子繼,若無子,平輩年長者繼,以此類推。
當然,阿娘也想過會有男帝的情況。
由於男女先天差異,男帝皇位的繼承人必須是皇后的嫡長子。皇后無子的情況下才可選旁的妃妾所出的長子,再以此類推。
但不管誰登基,繼任者只能認皇后為母,其生母只能稱太妃。
原因無他,阿娘不太贊成女子入宮為妃,她更希望女子入朝為官,堂堂正正來爭利益。
至於阿娘為何沒有明令廢除後宮,原因再簡單不過。阿娘雖然一生博愛天下,但終究是個凡人。
是凡人,就會有私心。
不過終阿娘一生,她的私心沒能用上,反倒便宜了朕。
還要特別注意的是,「長子」的「子」,非「兒子」的「子」,而是「孩子」的「子」。
也就是說,阿娘賦予了她的女兒、孫女、曾孫女同等繼承皇位的權利。
當文武百官和京城眾郎君得知阿娘腹中是一雙龍鳳胎時,皆求神拜神,祈求龍先降生,鳳在後,好使陰陽歸位。
呸!說到這裡,朕就不得不多槽一句。
憑什麼來個男帝就是陰陽歸位?阿娘做皇帝不好還是怎麼?
阿娘登基不過兩年,天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比前朝那勞什子男帝好了不止百倍。
總之,阿娘生產當天,京郊國寺里上香的郎君排了老長的隊伍。皆說若遂心意,給佛祖從頭到腳、從裡到外都用金子。
朕和皇弟降生的時辰是在子時。
據說第一聲響亮的哭聲哇哇響起時,天降祥瑞,阿娘生產的紫宸殿上方盤旋的一龍一風,綻放出燁燁華光。
由於龍比鳳長的原因,守在皇宮內外的朝臣皆先看到神龍的虛影。
他們便以為先降生的是皇弟,當即敲鑼打鼓,頗有普天同慶的架勢。
然而,讓眾位失望了。
先出生的是朕,隔了接近一炷香後,皇弟呱呱墜地。
在排序問題上,某些人拱著祖母和阿娘起了不大不小的爭執。
祖母聽了旁人的話,對阿娘說:「讓男孩做哥哥,女孩做妹妹,哥哥護著妹妹。」
祖母會有這種想法,來源於阿娘的十一位義兄。
不得不承認,如果沒有幾位舅舅們的全力支持,阿娘女兒身暴露引起的動盪不會那麼輕易解決。
所以,哥哥保護妹妹,再合適不過啦。
但是,阿娘不這麼認為。
阿娘覺得既然是朕先出生,那朕便是她的長子,是姐姐,是皇位的第一繼承人。
這個爭執持續了一個月,直到阿娘出月,頒下聖旨,才將朕和皇弟的名分確定下來。
朕為長女,承繼大統;皇弟封一字並肩王,輔佐朕治理天下。
從小到大,朕學君王權術,皇弟學輔佐之道,井水不犯河水。
終於在朕十六歲那年,朕文武雙全,哪怕再輕視女子的男臣也不得不承認朕很優秀,足夠成為皇儲。
於是,阿娘昭告天下,封朕為太女,入主東宮,皇弟為翊王。
自此,開始朕爛桃花不斷、政績斐然、波瀾壯闊的一生。
皇弟和朕不同,他嚮往阿娘和阿耶少年攜手的浪漫,立志要和他的小青梅共度此生。
結果他真重複阿耶的遭遇,年近三十才抱得心上人歸。
言歸正傳。
十七歲那年,朕看上一個面若桃花的小郎君,他虛長朕一歲。
他出身不高,且是家中庶子,斗大字不識一筐。他除了好看和脾氣好,沒有其他優點,走的就不是朝臣那條道。
朕和他阿耶隨口提了一嘴,他阿耶便把他洗白白送到東宮。
記得他承寵那天,眼睛都哭紅了,委屈地不行。
但朕是誰,朕是開天闢地以來的第一個皇太女殿下,文武雙全,長相俊美,三言兩語就把他哄好。
朕看在他漂亮的份上,願意寵著他,借他勢,由著他在他混帳阿耶面前耀武揚威。
阿娘聽說朕寵幸了一個郎君後,朕以為她要訓斥朕不知收斂,畢竟阿娘遵循了一生一世一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