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他看寇世子哪怕只穿著尋常士子衣飾, 通身上下也帶著掩不住的貴氣,想來不是普通人家出來的;姜若皎身上雖沒那種富貴氣象, 只不過行止從容大方,談吐更是不凡。

  這樣兩個少年人怎麼看都不像是會自己生火做飯的。

  姜若皎笑道:「弄好米漿下鍋蒸熟就能吃, 也不費什麼功夫。」她順勢問起柳春生明日的分齋考核具體考什麼,要是分齋教學他們表兄弟倆平時是不是會分開。

  柳春生給他們介紹了一番, 他們書院確實是要分齋教學, 有經義齋和治事齋。

  顧名思義, 經義齋主要學的是經義,科舉要用到的學問這裡都會有, 主要是教學生走科舉路子,平時討論的大多是「怎麼治理好國家」「怎麼管理好百姓」這樣的大議題;治事齋學的則是農田水利、天文地理、算術歷算等等, 學生可以擇一事專修,書院有不少對口的好門路,可以把他們舉薦過去直接做事。

  姜若皎這幾年一直在陪著姜映雪讀書,對於分齋考核倒沒什麼懼怕的感覺, 只是擔心寇世子會應付不來。

  寇世子卻是莫名信心滿滿, 反正鶴慶先生答應讓他來念書了, 總不會第二天就把他攆走。不管考好考壞,他肯定能有個去處,用不著擔心。

  寇世子見姜若皎有些擔憂地望著自己,一臉自信地說道:「我要是什麼都懂,還來這兒做什麼?不管想考哪方面的東西,只管放馬過來就是了。」

  姜若皎聽寇世子這麼說,竟也覺得有幾分道理。她沒再多問分齋考核的事,改為問起柳春生認不認得楊峰清。

  柳春生聽了楊峰清的名字,先是一愣,接著神色凝重地問:「你從哪聽人說起楊師兄的?」

  姜若皎意識到其中大有文章,與寇世子對視一眼,取出寇世子帶過來的布包打開,露出裡頭那雙由楊婆婆親手納的鞋。她娓娓說出楊婆婆的委託,奇怪地追問:「楊師兄出了什麼事嗎?」

  柳春生神色帶上幾分苦澀,嘆著氣說道:「你們有所不知,去年楊師兄赴京辦事遇到權貴欺人,挺身而出想要幫忙,結果被誣陷下獄,當時楊師兄好幾個太學好友到處奔走為他請命都無用,還牽連了一大片人,統統判了個秋後處斬。陳夫子最愛重楊師兄,得知這個消息後當場咳出幾口血來,至今都還沒回來給我們上課。」他眉宇之中滿是對前路的迷茫,「前幾個月楊婆婆來找楊師兄,我們都推說楊師兄在忙,把她哄回去了,都怕她知道後受不了。」

  姜若皎早聽說過外面亂成一團,卻不知朝廷竟連手無縛雞之力的太學生都能這般對待。她看著面前擺著的新鞋,不免也跟著柳春生嘆了口氣:「沒辦法把人救出來嗎?」

  「山長他們一直在托人轉圜,不過眼看都入夏了,也不知能不能把楊師兄救出來。」柳春生搖著頭道,「哪怕山長在朝中仍有不少門生舊故,現在怕也派不上什麼用場。」

  姜若皎道:「滿朝文武竟沒一個敢說話的人了嗎?」

  柳春生忙往左右看了看,見姜若皎一臉的怒氣,只覺她到底年少氣盛。他壓低聲音說道:「就朝中那種情況誰敢出頭?沒了前程事小,沒了命就什麼都沒有了,當今陛下出了名的偏聽偏信,旁人有再多的想法也只能先避其鋒芒。」

  姜若皎知曉柳春生能與她們說這麼多,甚至還議論起了當今陛下,已經是把她們當朋友看待了。

  姜若皎沒再說話。

  柳春生取過姜若皎兩人帶來的新鞋,說道:「這鞋子且給我好了,回頭托要去京城的人帶過去,應當能趕在入秋前送到。至少,讓楊師兄知曉楊婆婆對他的記掛,多少留幾句話給楊婆婆吧。」

  姜若皎把鞋子交給了柳春生,與寇世子一起踏著初升的月色往回走。

  寇世子早前覺得楊峰清不回家見祖母著實有些不孝,如今得知這樣的內情,一時也不知該說什麼好。他與姜若皎沿著來時的路走回青雲舍,只覺京城那邊果然亂到不行,不由對姜若皎說道:「要不我寫信與祖母她們說說,看祖母能不能想想辦法。」

  姜若皎道:「要是太妃娘娘她們出面,怕是會讓情況變得更複雜。」

  太后和當今陛下本就對平西王一脈十分忌憚,沒事都能想盡辦法打壓,他們真要摻和進去說不準會讓朝廷那邊直接來個斬立決。

  寇世子抓抓腦袋,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來。

  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他還真不知道到底該怎麼辦才好。

  姜若皎道:「這事確實要與太妃娘娘她們說一聲,我們再了解了解,過兩天就寫封信回去報個平安順便和她們說說此事。」

  第二天還要去參加分齋考核,兩人一同回了青雲舍,早早地睡下了。

  翌日姜若皎天還沒亮就早早醒來,聽見了外頭比自己還早的鳥啼聲。

  她起身梳洗了一番,對著鏡子戴上幞頭,只覺鏡中的自己活脫脫就是個少年郎。

  姜若皎去廚房熱了些昨天放在井裡冷藏著的米糕,準備早飯隨意應付一下就完事,等傍晚下學再出去添些柴火和新鮮食材回來。

  寇世子看到早飯是昨天剩下的米糕,面上有些嫌棄,嘴裡還嘀咕道:「以前我們家的吃食可從來不會放到第二天。」

  姜若皎道:「我聽聞王爺行軍打仗時與士兵同吃同住,莫說是隔天的食物了,就算是背了一路的乾糧,王爺也會跟其他將士一起吃。」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