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老和尚再再打一個佛號。

  「阿彌陀佛。中原武林,也需要『改革』。」

  夜色已深。有的呼呼大睡,比如皇上。有的人在思考——火器興起,功夫何去何從?全國大改革,傳統武林何去何從?

  當年那位留在皇宮的草上飛,如今開了一家武館,教導子弟。

  當年那位峨眉女弟子,去了兵營,如今立下戰功,叫皇上親自接見。

  而他們還混在草莽。

  武功也沒有創新。

  民間的老百姓開始學習律法,對於他們時不時地在街上打架,打的菜攤都飛掉的事兒,不再和以前那樣忍耐,更討厭他們打一頓惡棍就走,留下惡棍更欺負人的行為……

  中原武林的有識之士們,一起思考。

  皇上很高興他們開始「思考」。

  元和十五年的秋天、冬天,皇上練功不懈,風雨無阻地和一些大佬,一個一個地挑戰、切磋,傳出去的不光是功夫高深,更是一副新時代江湖人的仁義之風。

  山東一戚家婦,新婚之夜丈夫暴死,戚氏哀哭一場,投門外江中而死,留下詩一首:「畫虎雖成未點睛,百年夫妻一宵情。歡聲方舉哀聲慟,賀者才臨吊者泣,……從來不識兒郎面,獨抱冰心照水心。」

  世人沒有和之前那樣廣為傳頌,有人要給請貞節牌坊,都認為其情可嘉;也有人說,雖然這不是以往那些被逼死的寡婦,但其行為,不值得提倡……

  爭論不休。有那寫書的女子,都不知道,該不該評價她為烈女……

  皇上仔細觀察其婆家人反應,叫餘慶用左手寫一個狀子——若為情意,不需要貞節牌坊;若有內情,更不要貞節牌坊……素未謀面的一日夫妻,何來生死相隨?

  事情鬧大,那戚氏的父母親人也鬧,平頭老百姓都不認同這樣的感情,當地官府無奈插手一查,果然這戚氏投江死之前,受到婆家人的刺激……

  新婚女子,一夜之間丈夫死了,本就害怕,再來幾句克夫啊,喪門星啊,夫死婦隨的貞節啊……六神無主之下輕生,不奇怪。

  她的父母哭自己苦命的女兒,世人罵那夫家不地道,新婚之夜暴死,說不定本就有什麼病……可不管怎麼說,一條年輕的人命,就這麼沒了。

  老百姓不知道寫狀子的是誰,只說這人果然大膽有正氣;武林人知道這是跟在小少俠身邊的人,一起沉默。

  十一月二十八日,四川建昌衛至寧番衛等地,發生七級大地震,山崩地裂,城室盡塌,五晝夜雷聲不絕,烈風可畏,水泉河水,盡皆黃濁……城樓垛口,牆垣門壁,寺廟神祠等建築,一時俱皆倒塌。

  雖然皇上因為章懷秀的記憶,吩咐內閣早有準備,還是死者達萬人。

  皇上收到消息後趕去,眼見朝廷有序賑災,他和普通老百姓一樣,參與救災。

  一些倒塌的房屋,普通官兵不好下去,錦衣衛人手不夠,他就發動武林人都來幫忙,他給銀子。

  自己吃不下那救災的飯菜,也擔心災區其他的人身體拖垮,乾脆拿出自己這段時間賺的銀子,統一改善伙食。

  武林人士這次幫了大忙,不光是救災,他們有武功,不會和普通官兵一樣受傷,又不像官府做事很多時候束手束腳的,打壓奸商、懲治惡人……痛快淋漓。

  朝野上下都夸好,民間人發現,功夫還是要學啊,功夫有用啊。

  武林人士,好像第一次感受到,他們學武功,除了強身健體、揚名立萬、匡扶正義,打擊人間不平……另外的意義。

  第一個意義是,當年協助朝廷,打擊倭寇和蒙古人。

  如今國家太平,可他們還是可以做很多事情。

  元和十五年的春節就這樣過去,元和十六年一開春,北京通州地震,居民房屋、城垣多塌,壓傷人命。井徑震聲如雷,三日後復震,八日後又大震……

  整個順天府都是地震,雖然沒有章懷秀的記憶,但這次地震儀有感應,朝廷有準備,沒有多少人傷亡。

  皇上回來北京,跟著工部、畫院、民間的建造人才一起,規劃通州乃至北京,整個順天府的重建事宜——糧食充足,沒有戰爭,大明人口增多,北京人口更多,原有的規劃各方面都需要改進。

  朝廷忙朝廷的,民間人一邊救災,一邊激動地哭。

  新制的地震儀有反應!

  雖然地震儀時靈時不靈,可是它只要靈一次,那就是幾萬的人命!

  誰說有些工匠們也就做一些家具器具的,誰說有些工匠們天天研究一些沒用的物事?

  工匠們研究的地震儀,救人!

  救很多人!

  這次的地震,叫大明人再一次正視技藝的作用。

  皇上直接在小報上說,大明的工匠們,默默無聞、居功甚偉。

  皇上的意思,用老百姓的話說,如果不是大明國力強勢、火器足夠好,這次大明和蒙古的十年之約到期,蒙古各部如何會不打就認慫?

  那東北女真乖乖地辦學、修路,不也是?

  真以為這太平日子,是天上掉下來的?

  皇上還說,他帶兵出去大明,底氣來自大明人,所有的大明人,農人種地,工人做工,士人為官,商人走商……他們每一個,都是大明的脊樑。

  天下人都哭,他們從來沒想到,會聽到這番話。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