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宣稱莫氏得到群臣擁戴和百姓的擁護,請求明廷冊封其為安南國王,二宗罪也。

  前年,黎昭宗遣使赴大明朝貢並請求冊封,希望得到明朝的支持,但被莫登庸阻止,三宗罪也。

  莫登庸的十宗罪數出來,兵部侍郎毛伯溫參贊軍務,兩廣調度軍糧,咸寧侯仇鸞總督軍務……大明十萬大軍,「準備」發兵征討安南。

  那架勢,不光交趾人害怕,見到皇上,和皇上一起飲宴的奧斯曼使節團,都提著心。

  老百姓議論紛紛,都說那窮地方打他幹嘛。保守派文臣搬出來祖訓:「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改革派文臣也說打下來就是倒貼,寧可去和西洋、奧斯曼通商……

  內閣六部一起「哭」,哭皇上仁慈,莫登庸和安南人無關,齊齊給安南人求情……

  皇上仁慈,答應暫時不動兵。

  那知道,咳咳,雲南沐黔國公,抓獲交趾的間諜,皇上震怒,下令依照原來的計劃征討交趾。沐黔國公傳檄安南,若有擒獲莫登庸父子者,賞賜官爵及白銀萬兩;同時下書莫登庸處,稱若其能夠投降,即赦免其罪。

  莫登庸害怕大明皇帝真討伐他,連番上書請求投降。皇上也表示仁慈,派禮部侍郎去招安,哪知道禮部侍郎一心為交趾百姓,太過耿直,沒談攏——皇上苦惱啊,朝野上下都罵交趾人不知道感恩,都說應當討伐,和永樂皇帝當年那樣,一次打服,打得記住教訓。

  甚至有讀書人說,臣願意去安南,行教化,理秩序。

  皇上感動,「勉強」同意,三月二十八小朝會,命令毛伯溫、仇鸞南征,沿途文武三品以下官員不聽命令的,允許他們按軍法處治。

  四月十三,皇上的龍舟準備出發南下,毛伯溫等人到達廣西,召集總督,總兵官、駐地安遠侯,參政等人商定,徵調兩廣、福建、湖廣狼土官兵,共十五萬五千人,分置三處哨所,從憑祥、龍峒、思陵州挺進安南。

  再用兩支奇軍作為聲援部隊,傳令雲南巡撫率兵駐在蓮花灘,分兵三路進軍安南。

  安南人逃跑、投降、求饒,莫登庸綁了自己和三個兒子一起負荊請罪……

  朝廷真的出兵交趾,大明老百姓都說我們皇上難做啊,那交趾窮地方,可又不能管當地人受苦受難……滿朝文武板著一張臉,家裡誰問都是「對啊對啊」。

  文嘉幾個人興沖沖地問文伯仁和章懷秀:「皇上和老臣們能接納交趾人,是不是也能接納蒙古人、西藏人?」

  章懷秀腦中一道靈光一閃而過,又覺得不敢相信,看向文伯仁。文伯仁搖頭:「蒙古人和西藏人,不是交趾人。」

  一夥兒年輕人喪氣,卻也不放棄。大明這般動靜,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南海各小國都瞪大眼睛,趕緊給他們的國王去信。奧斯曼使節團也給蘇丹去信。

  奧斯曼使節團正使,蘇萊曼蘇丹的奴隸親衛,好朋友,奧斯曼的大維齊爾、兩軍大統帥,帕爾加勒·易卜拉欣帕夏,親眼目睹大明皇帝的年少聰慧,親身經歷大明人對皇帝的敬愛、忠誠,問身邊的侍從官。

  「為什麼大明不直接兵發交趾?」

  「為了造勢。」

  「為什麼要造勢?」

  「老百姓不希望軍隊攻打交趾,那裡是一個窮地方。但大明皇帝和群臣認為,必須打。」

  「誰對?」

  「大明皇帝和群臣對。」

  「打下來如何?」

  「根據大明的一貫策略,收攏民心,變成大明的第十四個省。」

  「對也不對。交趾不會是第十四個省,最多劃歸廣西,直屬於朝廷。」

  「連省份的名份也不給?」

  「為什麼要給?」

  侍從官瞳孔一縮,為什麼要給?大明對上交趾,嚇唬嚇唬,交趾就會投降,獻上大片土地。若大明皇帝不想要交趾,不會有這麼多安排。大明皇帝派兵之前,安排這麼一串大戲,挑動百姓的情緒,目的豈能簡單?

  奧斯曼使節團一起擔憂,奧斯曼並不想對上大明。但奧斯曼也想爭取馬六甲海峽,交趾的位置太過重要。

  大明文臣面對奧斯曼大臣,依舊很有禮儀地寒暄。皇上有空就和奧斯曼的人一起討論,包括羅馬、希臘之於歐洲,畢竟,最熟悉你的,是你的敵人。

  興王找到皇上,問他,是不是要派官員去交趾,皇上沒有瞞他:「不派官員去交趾,萬一交趾再投降奧斯曼或者西洋,大明在南海的布置肯定遭難。」

  興王了解。興王記得,他上輩子,也是派毛伯溫去安南,也是嚇唬嚇唬,收回大片土地,但沒有委派官員,因為那個大明沒有南海,朝野上下都習慣,守著一畝三分地過小日子。

  更記得,當時的他要嚇唬嚇唬交趾,滿朝文武有一半反對,一直拖到十年後才成行。毛伯溫有才,他確實感動,親自送行,寫詩相贈。

  皇上瞧著興王沉浸在回憶里,還念著:「大將南征膽氣豪,腰橫秋水雁翎刀,風吹鑼鼓山河動,電閃旌旗日月高……平安帶詔歸來日,朕與將軍解戰袍。」

  皇上大約明白興王那份遺憾之情,小鼻子一皺,哄著道:「莫要多想。你已經做的不錯。」眼睛一眨,「你以為朕為何留你一命,那是朕認為你有才,你可以再考慮要不要接受皇位。」

  興王忍不住冷笑:「皇上留朱厚熜一命,不是為了朱厚熜氣死自己?」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