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皇上看得模糊明白,小眉頭一皺,隨即鬆開。

  祝枝山與唐寅、文徵明、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都是好友,且都嗜酒如命。尤其祝枝山和唐寅意氣相投,玩世狂放。只唐伯虎主要精力在畫上,祝枝山能詩文,尤工書法,名動海內。

  而祝枝山給皇上的印象,更喜歡哲理的思索,對傳統理學的批判也更深刻,也更理性和果敢。偏偏他也是大大方方的,所著《浮物》一書,竭力非議儒家六經,思想的鋒芒顯露無疑……

  他和徐景珩說:「隱比求名事更艱」……皇上看看這幅手書,看看徐景珩,看看徐景珩,看看手書……

  那個小樣兒,叫徐景珩臉上全是笑兒。

  徐景珩滿面笑容,放下手書,牽著皇上的手在圓桌上坐下來,拿過來皇上手裡的書信——皇上立馬眉眼歡笑,拿過徐景珩的其他書信,一封一封地看——眼睛瞪圓。

  都是大明當今的名人大家寄來的,有書法,有畫兒,有釀酒師,有瓷器、醫學……除了各自領域的一些事情外,都是類似祝枝山的意思,甚至還有人勸說徐景珩,回去南京閉關禪修!

  還有一個給徐景珩推薦老道煉丹!

  皇上氣啊,橫眉豎眼的,小眉毛一根根豎起來。

  餘慶在裡間探頭,從里外間隔斷的紗簾中,隱約看到皇上和指揮使的身影,感受到皇上的那股子「殺氣」,一動不動地裝乖。

  皇上氣鼓鼓地轉身:「送過來!」餘慶立馬端著托盤進來——朝鮮今年又提前來貢,送來一些好人參,皇上就吩咐給指揮使用,還根據太醫的說法制定一個少食多餐的方法,一日五餐·徐景珩,到了用午休前的參湯時刻。

  徐景珩放下書信,面對小瓷碗裡乳白色的參湯,閉眼,一口氣喝完,皇上果然歡喜起來。餘慶機靈地端著托盤和碗退下,皇上小鳥兒一樣嘰嘰喳喳:「太醫說長白山的人參好,性溫。先吃著,慢慢地進補。」

  徐景珩笑出來:「皇上,臣吃了一年了?」

  皇上理直氣壯:「要再吃。朕有看《皇帝內經》和《普濟方》,朕知道。」

  徐景珩:「皇上的醫術學的越發精進,大善。」

  皇上驕傲,一時又生氣,無他,皇上學醫術這般用心,全因為徐景珩的傷勢。

  皇上一時又想起徐景珩不乖乖,剛養好一點就因為情緒波動劇烈而吐血,眼睛就紅了。

  徐景珩因為皇上最近的模樣心疼:「皇上,臣真的好了。皇上來看桂萼和張璁的疑問。有關於王守仁先生,臣相信,王守仁先生,會做出來他自己的決定。」

  「皇上還記得,臣告訴皇上,天底下的好女子,不是需要保護,而是要尊重。大明的忠臣良將,也是。皇上理解王守仁先生的為難,尊重王守仁先生的決定,認同王守仁先生一腔忠正,足以。」

  皇上瞪大眼睛:「『丹誠圖報國,不避聖心焦。』」

  徐景珩失笑,皇上耍賴。

  「臣很高興,皇上問出來。」

  皇上傲嬌。

  「於文臣而言,茹太素在太~祖皇帝時期,很好。於武將而言,也有很多人都很好。可是,藍玉大案還是發生,太~祖皇帝也殺了不少文臣。

  軍權都是雙面刃,有了軍權,就有了身不由己,所以有『宋太~祖黃袍加身』,也有鳥盡弓藏。皇帝知道,將軍們知道,人人都知道。既然身在其中,那就做好準備,無怨無悔。」

  徐景珩的聲音冷漠,皇上呆住。

  「文臣也一樣。既然進了廟堂,那就為國為民為君為自己,拿命拼……」徐景珩面對皇上天真爛漫的眼睛,到底是心軟。

  「文臣武將之功不可集於一人,皇上要記得,人性不能試探,也不要存有僥倖之心。楊一清領兵後,進來內閣;王守仁先生領兵後,也進來內閣,總是給予一個退路。」

  皇上的心裡生出來一股氣。徐景珩看得更心疼,微微一嘆妥協:「皇上相信王守仁先生,在天下人的壓力面前,該怎麼打仗怎麼打仗。王守仁先生也相信皇上,不會鳥盡弓藏。皇上,無需煩惱。」

  皇上當然需要煩惱!

  至今為止,皇上都不明白,「丹誠圖報國,不避聖心焦」這個故事,或者說內閣企圖養歪他性情的背後,還牽扯什麼,為什麼徐景珩那天會吐血?

  皇上的心裡,徐景珩不是大明子民中的任何一個。徐景珩是不一樣的。皇上生氣徐景珩一直迴避問題。皇上只要一想起那天的情景,身體就害怕恐懼地顫抖,只倔強地忍住,要一個答案。

  徐景珩伸手,輕輕撫摸皇上的眼睛,皇上黑白分明的大眼睛,全是對未來的恐懼。

  皇上在害怕,他不能帶著他遊玩大漠和大海,丟下他一個人嗎?

  徐景珩輕輕眨眼,這次,沒有躲避皇上的質問。

  「皇上,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魔障。同一個問題,臣的父親擔憂,臣可以安慰,可以去解決,到臣親自面對,難免也是困於其中。」

  「朕知道,不在其位不知其受,不在其身不知其痛。」

  徐景珩眼裡帶笑:「皇上說得對。所以人都說,不知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皇上因為徐景珩繞開話題生氣:「徐景珩也是普通人。」

  徐景珩哭笑不得:「臣也是普通人。」又瞧著皇上要哭出來的模樣,再次妥協:「臣這幾天一直在思考、剖析,發現自己的軟弱,衝出自己的魔障。臣的身體真的好了。明年臣帶皇上去南京,去南海,去南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