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那個記者還不服氣:「晶片製造屬於尖端技術行業,而且中國大環境也不穩定,能跟做飲料做網際網路一樣嗎?」

  宋維揚沒有回答,而是笑著對張如京說:「晶片製造我是外行,張先生來闡述一下吧。」

  張如京的語氣不疾不徐,娓娓道來:「15年前,三星有一款新產品上市,卻遭遇全球半導體行業低谷,內存價格暴跌了90%以上,從每片4美元跌至30美分,而當時三星內存的生產成本就有1.3美元。這意味著,三星每賣出一片內存,就肯定會淨虧1美元。當時,英特爾選擇退出內存製造領域,NEC和日立等企業都大幅消減開支,不斷關停生產線和減少研發投入。但三星卻越虧損越投資,瘋狂加碼研發技術,不斷擴大產能。一年時間,三星電子虧損3億美元,把股本都虧完了,全靠政府貸款和三星集團其他公司輸血。又過了一年,三星電子熬過去了,業內影響力直線上升,但還是比不上某些日苯巨頭。又過了一年,全球經濟不景氣,日苯更是經濟泡沫破裂。其他企業相繼減產,三星又頂著虧損加大投資,這次用了四年時間,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內存製造商。」

  「明白了嗎?」宋維揚笑著對記者說,「堅持並不一定勝利,但不堅持一定會失敗。我願意陪張先生賭一把,現在中芯國際有100億元資金,這100億虧完了我來追加投入,虧損額在150億以內我都能接受。」

  張如京忍不住笑起來,鼓掌道:「宋先生好魄力!」

  眾記者突然興奮起來,連標題他們都想好了——《宋維揚看好晶片製造業,容許中芯國際虧損150億搶占市場》。

  「宋老闆,你有那麼多錢嗎?」一個傢伙起鬨道。

  「哈哈哈!」眾人大笑。

  這是在玩梗呢,宋維揚到底有多少錢,已經從民間和網絡,一直討論到去年的央視頒獎禮。

  宋維揚也非常配合,笑道:「幾十億我還是虧得起的。」

  2019年有個統計數據,中國的「億元戶」數量已經達到11萬戶,普及度似乎都快趕上80年代的「萬元戶」了。但在2001年初,「億元」身家能夠躋身中國富豪榜前300位,幾十億元更是難以想像,直接就進富豪榜前10位了。

  現在宋維揚說自己虧得起幾十億,如果被媒體傳出去,那效果就跟「先賺一個億的小目標」沒啥區別。

  前幾年,國家電子部實施「909工程」,大力發展半導體行業,總投資也才100億人民幣。華虹承接了這個工程項目,兩年時間完成建廠,兩年時間實現年利潤破5億,瞬間被國內媒體捧上天。

  但很快就要悲劇,由於全球晶片需求量暴跌,華虹今年會虧損將近14億元。曾經熱捧的國內媒體,在華虹發布年終財報之後,一窩蜂的進行批評指責,甚至說「光靠砸錢做不起晶片」。這搞得就像只有中國企業在虧,國外企業能逆市盈利一樣,純屬瞎J8扯淡。

  果不其然,宋維揚虧得起幾十億的豪言,迅速成為全國輿論焦點,把中芯國際1號工廠落成的風頭都掩蓋了。

  老百姓可不管什麼晶片工廠,這玩意兒離他們太遙遠。但錢可是誰都喜歡,幾十億更是難以想像的巨款,甚至有媒體故意加料,誤導讀者理解為宋維揚要拿150億去虧,搞得就像中芯國際是宋維揚一個人的。

  社會輿論很快分成兩派,一派盛讚宋維揚有魄力,為了中國晶片發展不惜傾家蕩產。另一派狂批宋維揚,說有那100多億,還不如多多資助貧困地區,幫助廣大農民增產增收。

  央視的《對話》欄目,甚至請來幾位名人,圍繞著這個話題專門做了一期節目。

  網絡上更是各種玩梗,都不說自己分分鐘幾十萬上下了,而是聲稱自己虧得起幾十億。可惜此時還沒有表情包,否則將會更加熱鬧,宋維揚成為一代梗王更是遲早的事情。

  第527章 【人才與設備】

  位於張江園區的工廠里,剛運回國的一批設備正在進行調試。

  張如京帶著宋維揚一路走去,他並不主動跟員工說話,員工也完全當他不存在,都在各自忙著手裡的工作。

  宋維揚自嘲道:「早在幾年前,我就想創辦晶片製造企業。當時我手裡有點錢,於是心血來潮想玩玩尖端科技,結果仔細詢問倪院士之後,嚇得我趕緊打消異想天開的想法。」

  「哈哈哈!」張如京笑得很歡樂。

  像倪院士這種堅定的民族主義者,一心想做自主晶片和作業系統,但他也不敢說自己開晶片工廠,只能設計好晶片讓彎彎公司代工。

  困難有三:一是錢,二是人,三是機器。

  而這三個困難因素當中,錢反而是最好解決的,政府如果真想搞,砸鍋賣鐵也能湊出幾百億啊。

  真正困難的是人才和機器,中國政府在過去的20年裡,為了發展半導體各種砸錢。但是沒有合格的人才,清華和中科大的師生再牛逼,也不可能憑空掌握相關技術。當時負責技術引進的,都是60年代和70年代成長起來的一批,他們當年能學到什麼知識?即便花錢引進了技術,天天對著別人的圖紙,也無法將技術給完全吃透,更別談進一步的做技術研發。

  想要有所作為的領導們就琢磨,既然沒有過硬的人才,那咱們就花時間慢慢培養。於是不斷花錢引進技術、引進設備,跟跨國企業搞合資,一邊搞生產實踐,一邊積累技術和人才。這個思路放在其他行業是可行的,包括許多製造行業,確確實實成功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