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段文字,據說是在《山海經·五臧山經》晉朝版本的末尾。

  從口吻來看,這明顯是禹死了以後,有人寫的。但至於禹死了多久,那就不知道了。

  這也是我很少解讀《山經》內容的緣故。因為山經,是夏朝人寫的。

  其中山經的內容,是由大禹、伯益總結的。

  而我跟你們解讀的,其實大多數都是海內外經,與大荒經的內容。

  至於山經,我很少提,因為太嚴謹,嚴謹到就是數據報告,根本沒什麼好解讀的。

  山海經,分為五臧山經、海內經、海外經、大荒經。

  五臧山經,一山連著一山,相隔多少里,出什麼產物,有什麼動物,動物吃起來怎麼樣,水從那裡發,流往哪裡去……都一一詳實記錄。

  並且每一條山脈,最後都會寫下對應的山神與祭祀的方法,該給什麼貢品,該以什麼規格祭祀,都有詳細記錄。

  世人總說山海經是地理圖志,其實說的是《山海經·五臧山經》是地理圖志。

  山經非常詳細、嚴謹,完全就是地理數據記錄,動物百科。海經則多歷史事件,海內外邦國與奇人奇物。

  山海經,就是《山經》《海經》合起來,意思便是:山珍海味經。

  不對,是山包海匯經,也就是包羅萬象的意思。

  《山經》內的記載,如此一山連著一山,我懷疑就是傳說中夏朝的《連山經》。

  還記得我說過的,三大易經嗎?

  夏朝有『連山易』,商朝有『歸藏易』,周朝有『周易』。

  周易被儒家保管的很好,始終流傳,歸藏失傳但也給我們現代考古挖掘出來了。

  唯獨《連山》始終不知所蹤,也許,它並沒有失傳,《山海經》的『山經』就是連山經。

  當然,沒有證據,聽個樂就行了。

  說了這麼多,再結合【上古帝王的套路】、【靈照百里的智慧之光】解讀的一些人設,我們現在可以來看山海經了。

  《山海經》:「河水出東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導積石山。」

  這是海內西經描述崑崙之虛的一段,介紹了『河水』從崑崙虛,東北方向的岡之岩發源。

  在這段前後,還分別介紹了赤水、黑水、若水、洋水等水系。

  那麼『河水』是什麼水?我想懂歷史的都知道,在先秦時期,我國只有一條水系配稱為『河』,那就是黃河。

  沒錯,『河』不是我們現在這個意思,在上古它是個特指性的名詞,是黃河獨有的名字。

  以前我解讀夸父的時候也提過,我在翻譯『河、渭』不足時,說的就是黃河與渭水不夠喝。

  同樣,『江』也不是指別的,專門特指『長江』。

  河伯不是別的地方的水伯,而是黃河水伯。

  我們現在文化中寫什麼河、什麼河,在古代寫作什麼水、什麼水。黃河叫河水,長江叫江水。

  山海經這裡寫的非常奇怪,它寫黃河發源於崑崙東北,往北邊流,接著又西南入渤海,然後又出海外,往西又往北,經過大禹疏通過的積石山。

  積石山在哪?

  山海經原文:「軒轅之丘……又西三百里,曰積石之山,其下有石門,河水冒以西流,是山也,萬物無不有焉。」

  具體考證要大段的推導,我估計你們對地理沒興趣,總之把西山經里提到的距離加起來一算,得知這座山,距離崑崙並不遠,算上繞路也就一千九百里。

  答案我直接告訴你們,因為積石山並沒有改名,現在還叫積石山。

  在甘肅省,今祁連山脈延伸出去的一座山,那裡確實積石遍布,大塊大塊的巨石堆了一地,有一條峽谷,有明顯地開鑿痕跡,並且有水蝕痕跡,那可能是曾經的黃河故道之一,國外學者也有考證,積石山發生過大洪水。

  黃河多次改道,光是記載的就有二十六次。

  所以上古時,黃河怎麼走,我們已經無法考證了。

  這段文字,你們看來也許很詭異,黃河怎麼往西往北?

  其實往北沒問題,黃河上游本來就是往北的,往西也沒問題,黃河整體往東,但是部分河段會往西。

  黃河九曲就這個意思,它並不是一條直道的往東,如果將其河段放大細分,會發現它是扭扭曲曲,上上下下,左右左右,最終流入大海。

  山海經這裡寫了,最後入禹所導積石山。

  而積石山在祁連山脈,也就是說,這段只是描述了,黃河從發源到流經祁連山脈,上游這麼一小段的路程。

  這麼一小段路程,黃河往西往北都很正常。

  其實現在的黃河,也是這樣的,從巴顏喀拉山脈流出,往東北流一段距離,突然往西北折,一直流到祁連山脈南部,才繼續往東。

  另外山海經這裡的渤海,不是我們認知中的渤海,在我看來是青海湖。

  因為青海湖就在祁連山脈南段,積石山南部。

  在上古,禹的時代,為了治水,與開鑿了積石山,讓黃河改道、泄洪。

  這段山海經,記載的就是當時的河道。

  崑崙之虛八方皆有高山,具體我不介紹了,以後專門講崑崙時再說。

  所以積石山這段的意思便是:【黃河從崑崙東北方向的那座山流出,一路往北奔流了一段路,一直流到祁連山脈被阻隔,接著又往西南折返,折返時,流入了青海湖。然後青海湖水勢上漲,衝擊出一條河,也就是黃河流入青海湖又流入,繼續往西,往北,直到祁連山脈大禹鑿開的積石山。】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