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海風陣陣,金富軾立在原地,深呼吸數次,終於頷首:「外臣以為,高麗沒有理由不簽署這三件敕約,只是臣為元帥,卻非國主……」

  「你答應足夠了,你先簽名畫押,再拿回去讓王楷來補。」趙玖不屑揮手。「王楷若不願,朕自當仿清國成例,做個更替!」

  金富軾怔了一下,才意識到清國是指什麼,而金仁存卻又顫顫巍巍站起身來,小心相對:「陛下放心,我家國主必然願署。」

  趙玖稍一點頭,然後環顧其他人一周,終於微微後仰,然後一面以手指擊案,一面懇切笑言:「不署不行的!但有一國不署,朕便有十年之功不能竟成之意……所以哪國不署,哪國便要亡國滅種!朕今日在此處匯集你們,不是要與誰做商議的!就這樣吧!」

  言罷,這位官家終於起身,卻是抱起一側自家女兒,轉向寺廟後院去了。

  到了下午,呂本中在大龍宮寺那個著名的八角井前尋到了正在端著碟子吃奶糕的趙官家,然後認真來報,說是北疆諸國、諸族,皆已簽署,西遼、大理、越南,自請回國轉呈,便是日本國,平忠盛也願意攜帶敕約返回,為法皇稍作說明。

  趙玖點了點頭,卻又望著身前井口有些發呆……呂本中和劉晏也不敢吭聲的。

  而當此時,海風漸盛,海浪浮空,忽然便有夏日急雨之態。

  趙玖回過神來,若有所思。

  第三十四章 又是

  渤海之上,一時風雲大作,漸有浪雨迭起之勢。

  當此之時,大龍宮寺八角井附屬亭下的趙官家不免稍微怔了一怔,然後才繼續端著奶糕一邊吃個不停,一邊向遠處海上眺望。

  片刻後,風捲起浪,雲壓落雨,海上果然風雨大作。趙玖立在亭中,遠遠便看見周圍漁船紛紛倉促歸島,但尚未抵達岸邊,便已有白浪滔天,大雨傾盆之勢,不免讓人心憂。

  然而,稍有理智之人也都知道,心憂歸心憂,這種情況誰也不能決定漁船的安危與去向。就好像已經過去、或者說即將落幕的那場時代大潮中,不知道多少人隨著時代起伏跌宕,身不由己一般。

  不過,戰爭已經結束,新的時代即將到來,有些東西終究要塵埃落定。

  海山千古如舊,秦皇魏武唐宗痕跡,歷歷在目,而國家興衰,時代更迭,有些東西看起來沒變,但似乎又早已經全然不同。

  思索之間,大浪早已經捲起,望之如山……海島天然高出海平面,而大龍宮寺雖然在東南部山麓下,但這個著名八角井卻因為需要取水的緣故而處於較低的位置,所以,此處看起來並不安穩,反而有迎浪當風之態。

  而趙官家立在八角井旁,手中奶糕減少速度也漸漸放緩,直至停滯。

  且說,趙玖來菊花島時便有了順路探訪『碣石』之意,當然是想起了那首『換了人間』的詞來,乃是自覺逆轉宋金大局,十年辛苦,多少有些成就,所以心中按捺不住。

  然而,他依次過碣石山,登秦皇島,觀海中碣石,卻始終沒有言語。

  原因嘛,也不言自明,彼時既是初夏至於盛夏,又是明日當空,海山靜澄,哪裡來的憑空的『蕭瑟秋風今又是』,又哪裡來的『大雨落幽燕』呢?

  況且,當時趙玖並未等來秦檜夫婦、完顏斡本、完顏合剌、完顏希尹等人死訊,對徹底終結戰爭這件事情多少還是有些底氣不足的,的確有了一點畏縮之態。

  兩兩相加,終究沒有言語。

  但話又得說回來,今時今日,差個十幾天就要入秋了,而金國也已經徹底『殄滅』,女真降服,高麗、蒙古畏敬,北疆一掃而平,新的秩序也已經開始落下,心境與情勢自然不同。

  甚至,剛剛風起雲湧,白浪濁流,他幾乎是看到了與那首詞完全相同的場景,並被引導了出了一些完全相通的心境出來。

  此時此刻,此情此景,趙玖真的想拈著奶糕嘆一句——換了人間!

  但是,即便心中噴薄欲出,他也還是沒有念出來,似乎心裡還有一層薄膜一般,差這麼一點心平氣順,與理所當然。

  「官家。」

  劉晏當然不知道趙官家心裡的風起雲湧,只是眼看著風浪越來越大,雨水也越來越急,按照職責上前打破了這份激盪。「此地水汽太重,不如暫且回高地院中歇息……便是賞景,也是彼處視野更佳一些。」

  「不必如此。」趙玖不以為然的搖了搖頭,只將盤子放在八角井旁的石碑上,撣了撣手,便轉身相顧兩位心腹:「其實,朕剛剛得了一首絕妙之詞。」

  說到這事,劉晏自然是不再吭聲,呂本中倒是即刻直接拱手迎上……說到詩詞,他可就底氣十足了……說到底,什麼叫專業啊?

  「官家詞作,必然絕妙。」不管如何,先來一個奉承。

  「偶得之而已。」趙玖負手搖頭失笑,而遠處早已經風浪滾滾,雨霧連天。「不過今日的偶得之的確絕妙……詩詞這種東西嘛,一則看人看事,皇帝寫的,寫大事的,多少占些便宜;二則論修辭典故,若能文采妥當,又能追思迴蕩,就更上一層樓了;三則要看前人有沒有類似立意、類似詞句,若能首論,便又是一層樓了。」

  「官家此言極是。」呂本中本身詩詞大家,聞言自然是一點即通,甚至不點都一套一套的。「就好像上午那位完……那位趙亮公子的詩,霸氣盡露,頗起了兩層樓,卻又因為他身份可笑,此行目的可笑,所以顯得詩詞也矮了下去起來。但若是官家親自誦來,當此燕雲重歸、北伐大勝之際,反倒要高上幾層樓了。想來官家此時所思『絕妙』,當是應時應景應人應勢,又有文采典故,且立意高遠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