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只有一個人例外,南直隸蘇州府的唐寅早早地就交了卷,第一個走出了大明門。

  大明門的警戒範圍之外,堵得水泄不通,無數僕從家人都靜靜等候著,有考生的親朋好友,也有湊熱鬧的路人。

  見有人從大明門出來,人群立刻騷動起來。

  「這位貢士老爺,試題很簡單麼?怎麼才過午時就出來了?」

  唐寅爽朗大笑:「不簡單,很不簡單,可難不倒我唐某人。」

  「什麼玩意兒?」問話人小聲嘀咕了兩句。

  唐寅聽見,嗤笑道:「等著瞧罷,三日之後傳臚大典,我唐某人必定是頭名。」

  這等狂言,不說百姓為之側目,連往來巡查的金吾衛都忍不住多看了唐寅一眼。

  好一個狂生,說話竟然這麼大的口氣,莫不是題太難,考瘋了罷?

  日暮西山,鐘鼓聲響起,最後一位考生的答卷被收卷官收起,持續了整整一日的殿試正式結束。

  一眾考生依次通過奉天門、午門、端門、承天門、最後從大明門底下魚貫而出。

  嫌考生多,被擠著難受,王守仁特意在金水橋邊停了一會兒,賞了賞景,方才優哉游哉往大明門走。

  守在大明門良久的王華好不容易瞧見兒子的蹤影,氣不打一處來:「你是王八怎麼的?爬也該爬出來了。」

  王守仁嬉皮笑臉:「爹,我是王八,你是什麼?」

  「去去去。」王華嫌棄道,「要不是三日後有傳臚大典,老子非打你不可。」

  父子兩個上了馬車,王華問:「這次策論考得什麼?難不難。」

  「挺難的。」王守仁道,「尤其是最後一道策問題,是這樣的。」

  他回憶了一下,將策問題目完完整整,一口氣背了出來。

  「學者於前賢之所造詣,非問之審、辨之明,則無所據以得師而歸宿之地矣。試舉其大者言之:有講道於西,與程子相望而興者,或謂其似伯夷;有載道而南,得程子相傳之者,或謂其似展季;有致力於存心養性,專師孟子,或疑其出於禪;有從事於《小學》、《大學》,私淑朱子者,或疑其出於老。夫此四公,皆所謂豪傑之士,曠世而見者。其造道之地乃不一如此,後學亦徒因古人之成說,謂其爾然。真知其似伯夷、似展季、疑於禪、疑於老者,果何在耶請極論之,以觀平日之所當究心者。」①

  王守仁得意道:「爹,你兒子記性好吧?」

  王華沒搭理他,眉頭緊鎖。

  「爹也覺得難?」王守仁湊過來,笑問道。

  「不是。」

  王華蹙著眉頭道:「這個題難是難,可我怎麼覺得,好似在哪裡聽過。」

  「有什麼奇怪的,肯定是從書中來的呀。不然還是憑空出的題?」

  「我不是這個意思。」

  王華煩道:「你別吵吵,讓我好好想想。」

  他一定是在最近半個月聽到這個題的,當時還納罕,覺得這是個很刁鑽的題目。

  是在哪裡聽見的呢?

  苦苦思索良久,王華終於想起來了,他是去喝茶的時候,聽兩個儒生談論起這個題目。一個說,一個答。

  他依稀記得,一個儒生稱呼另一個解題的人為「伯虎」。

  作者有話要說:  ①出自明-程敏政《會試策問》

  第104章

  殿試剛剛結束, 就有好些流言蜚語,這一個說他曾經聽人說起過策論的第三問,那一個信誓旦旦曾在靠前見過策論第四問, 街頭巷尾, 紛紛揚揚, 誰也弄不清真假。

  與殿試無關的, 只是當作一件新鮮事,傳話本似得添油加醋;而那些剛剛走出大明門的考生可坐不住了。科舉漏題!舞弊!這是何等大事!倘若真如傳聞所言, 那還有沒有天理王法?

  但凡和唐伯虎打過照面的,立刻想起這個狂生。大家一對口徑, 發現他不僅是在考後揚言自己一定榜上有名,而是在殿試開始之前,就曾在酒樓信誓旦旦說:「我唐某人一定是狀元。」

  能闖到殿試這一關的, 誰不聰明?誰沒有些傲氣?可又有誰敢在殿試開始之前就宣稱狀元非我莫屬?

  唐伯虎這般放肆, 究竟是誰給他的底氣?

  倘若他提前得知了試題,那這便說得通了。

  也有憤怒的考生跑去質問唐伯虎。

  唐伯虎正在喝酒, 聽了這話, 嗤笑一聲:「簡直可笑。」

  「那你憑什麼考前就敢說自己是狀元?」

  「憑什麼?」

  唐伯虎將杯中酒一飲而盡, 笑道:「夏蟲不可語冰。你若有我這等才學, 你便知我為何敢說這話,真是夏蟲不可語冰。」

  「豎子爾敢!」

  越發吵得厲害。

  流言發酵到第二日,也就是傳臚大典的前一日,事情徹底一發不可收拾。

  陰天,暗沉沉的早晨, 四九城從黑夜裡甦醒,並沒有陽光,好像快要下雨了。

  守衛最外頭一扇宮門——大明門的金吾衛剛剛換班, 忽然瞟見遠遠地有一團人移動著,正朝著大明門的方向。幾乎所有金吾衛都立刻握緊了手中的兵戈,一臉警惕。

  金吾衛首領喊話道:「來者何人?速速止步,此皇家禁地,莫敢擅闖。」

  那些人走近,在離金吾衛們還有十餘步的地方駐足,他們打扮相似,都是儒生裝束。為首的一個老儒生聲音朗朗:「我等來此,是向萬歲爺陳情。此次殿試,有賊子舞弊,人神共憤。我等寒窗苦讀數十載,竟然會被唐寅這等無恥小人所害。請萬歲爺明察!以安天下讀書人之心!」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