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頁
朱厚煒也背過這首詩,知道詩中意是教人珍惜糧食。他雖不說話,卻默默地把那塊鍋巴又夾回來自己碗裡,緩緩地咬。
朱厚照見狀,這才心滿意足地點了點頭。
種完一季稻穀,張羨齡也終於閒下來,給自己放了兩日的假,睡了個美容覺。
這一閒下來,她才發現,怎麼自己竟然黑了不少?
從前的張羨齡,倒真能稱得上是「膚若凝雪」,現在她的膚色卻成了清茶一杯。
梅香有些心疼,命小宮人碾了珍珠粉,替張羨齡敷面。
「娘娘也該好好愛惜自己,原本是個雪堆成的人,如今卻不知要幾多時才能白回來。」
「有什麼要緊的。」張羨齡望向朱祐樘,笑道,「只要萬歲爺不嫌棄我就好。」
朱祐樘原本在看奏本,聞言起身,把手按在她肩膀上:「笑笑無論怎樣,在我眼裡都是最美的。」
「那我要是七老八十,變成個老太婆呢?你一定不喜歡了。」張羨齡開玩笑道。
朱祐樘並沒有立刻回答,卻發了一會兒愣。
「怎麼了?」張羨齡反握住他的手,奇怪道。
朱祐樘回過神,淺淺一笑:「我方才,在想你白首之時是何等模樣。若真到了那一日——該有多好。」
他在她耳畔輕輕道:「我與卿共白頭。」
但願上天眷顧,能讓他陪笑笑走到白首。
張羨齡笑起來:「好哇,到時候我是老太婆,你是老頭子,咱倆誰也不嫌棄誰。」
她攤開掌心,向他抱怨道:「你看我的手都起繭子了。」
朱祐樘摩挲著她掌心的薄繭:「疼不疼?你也不必親力親為至如此。」
「不親自試一回,怎知種地有多苦?農民有多累?」張羨齡嘆息道,「我這還是在宮裡,這麼多人伺候著去種田,也不必操心收成,都累成這樣。若是尋常的農婦農民,該有多辛苦啊,還要交田賦。」
她嘀咕道:「要是碰上個天旱洪水的,這田賦可就難了。」
朱祐樘道:「若是遇上大災,我一向會免去這些地方的賦稅。」
「萬歲爺仁慈。」張羨齡道,「也許等國家發展到海晏清河、國泰民安之時,農民無需再為田賦煩惱。」
只是那樣的日子,應當要很久很久以後了。按照歷史,農業稅一直蔓延了幾千年,一直到公元二零零六才正式廢除。
「不大可能。」朱祐樘納罕道,「若無田賦,國庫收入從何而來?」
「從工商業收賦稅。」
說起這個,張羨齡就有些牙疼。按照洪武年間的規定,商稅是三十稅一。到明朝中晚期,商業越來越發達,商稅卻越收越少,甚至許多地方實質上停止收取商稅,譬如說經濟繁華的浙江金華,一年所收商稅只有區區七兩銀子。
這操作簡直讓人迷惑。
她忍不住勸道:「妾身姑且妄言之,咱們若是商稅能合理的收取,那農民的田賦也能減輕些。」
朱祐樘輕輕搖了搖頭:「朕明白,只是……這事沒你想的那麼簡單。」
他不願詳談,張羨齡便識趣的換了一個話題。
「不說這些了,皇祖母的千秋節快到了,我擬定一張禮單,你看看可有什麼要改的。」
兩人商議了一回生辰禮,便睡下了。
等到半夜,忽然有人急匆匆的通傳:「萬歲爺娘娘,清寧宮走水了。」
第101章
紫禁城幾乎全是木製建築, 最怕失火,一個不小心,燒毀的可不只是一座宮殿, 說不定會牽連到一整片鄰近的殿宇。
再有, 失火的清寧宮居住著周太皇太后, 老人家今年已經六十有九, 若是有個三長兩短那可不是鬧著玩的。
朱祐樘與張羨齡連忙披衣起身,頭髮都來不急梳, 匆匆忙忙出了門。
農曆十月,已是冬日, 殿門一開,寒風直往臉上撲。月光照紅牆,東方的一角有熒熒的火光, 在漆黑的夜裡更是明顯。
宮人內侍們張羅著點燃起火把, 簇擁著帝後二人上暖轎。
登轎前,張羨齡瞧見壽兒也跑了出來, 忙喊住他:「大冷的天跑出來作甚?快回去。」
朱厚照也是一臉急色, 周太皇太后向來疼他, 每日散學後必要留他說說話, 祖孫情誼算得上濃厚,此番聽聞清寧宮走水,他哪裡坐得住。
「爹、娘,我想跟著去看看。」
張羨齡猶豫了一下,看向朱祐樘:「要不……」
「不行。」朱祐樘沉聲道, 「你乃長兄,就待在家照顧弟妹。」
張羨齡怕他的語氣嚇到壽兒,快步折回去替壽兒戴上暖耳:「沒事的, 方才宮人說,周老娘娘沒傷著,有什麼消息我立刻著宮人來告訴你,放心。」
安撫了壽兒一番,又囑咐梅香留在坤寧宮好生看著乳母保母慈母,張羨齡方才與朱祐樘趕往清寧宮。
離清寧宮漸漸近了,漸漸可以聽見許多嘈雜的聲音。內侍們提著水桶紛至沓來,木頭燃燒著,隔一陣有些輕微的噼里啪啦聲,水澆到火上,刺啦掀起一層煙。
張羨齡聞見煙味,立刻掀起轎簾,沖秋菊喊:「帶人把棉紗口罩全部用水浸濕,給救火的宮人帶上,可千萬別小看這煙,是能致命的!」
秋菊二話不說領著宮人去準備。
一旁等候的老宮人忙引上起來,簡略匯報了情況。
朱厚照見狀,這才心滿意足地點了點頭。
種完一季稻穀,張羨齡也終於閒下來,給自己放了兩日的假,睡了個美容覺。
這一閒下來,她才發現,怎麼自己竟然黑了不少?
從前的張羨齡,倒真能稱得上是「膚若凝雪」,現在她的膚色卻成了清茶一杯。
梅香有些心疼,命小宮人碾了珍珠粉,替張羨齡敷面。
「娘娘也該好好愛惜自己,原本是個雪堆成的人,如今卻不知要幾多時才能白回來。」
「有什麼要緊的。」張羨齡望向朱祐樘,笑道,「只要萬歲爺不嫌棄我就好。」
朱祐樘原本在看奏本,聞言起身,把手按在她肩膀上:「笑笑無論怎樣,在我眼裡都是最美的。」
「那我要是七老八十,變成個老太婆呢?你一定不喜歡了。」張羨齡開玩笑道。
朱祐樘並沒有立刻回答,卻發了一會兒愣。
「怎麼了?」張羨齡反握住他的手,奇怪道。
朱祐樘回過神,淺淺一笑:「我方才,在想你白首之時是何等模樣。若真到了那一日——該有多好。」
他在她耳畔輕輕道:「我與卿共白頭。」
但願上天眷顧,能讓他陪笑笑走到白首。
張羨齡笑起來:「好哇,到時候我是老太婆,你是老頭子,咱倆誰也不嫌棄誰。」
她攤開掌心,向他抱怨道:「你看我的手都起繭子了。」
朱祐樘摩挲著她掌心的薄繭:「疼不疼?你也不必親力親為至如此。」
「不親自試一回,怎知種地有多苦?農民有多累?」張羨齡嘆息道,「我這還是在宮裡,這麼多人伺候著去種田,也不必操心收成,都累成這樣。若是尋常的農婦農民,該有多辛苦啊,還要交田賦。」
她嘀咕道:「要是碰上個天旱洪水的,這田賦可就難了。」
朱祐樘道:「若是遇上大災,我一向會免去這些地方的賦稅。」
「萬歲爺仁慈。」張羨齡道,「也許等國家發展到海晏清河、國泰民安之時,農民無需再為田賦煩惱。」
只是那樣的日子,應當要很久很久以後了。按照歷史,農業稅一直蔓延了幾千年,一直到公元二零零六才正式廢除。
「不大可能。」朱祐樘納罕道,「若無田賦,國庫收入從何而來?」
「從工商業收賦稅。」
說起這個,張羨齡就有些牙疼。按照洪武年間的規定,商稅是三十稅一。到明朝中晚期,商業越來越發達,商稅卻越收越少,甚至許多地方實質上停止收取商稅,譬如說經濟繁華的浙江金華,一年所收商稅只有區區七兩銀子。
這操作簡直讓人迷惑。
她忍不住勸道:「妾身姑且妄言之,咱們若是商稅能合理的收取,那農民的田賦也能減輕些。」
朱祐樘輕輕搖了搖頭:「朕明白,只是……這事沒你想的那麼簡單。」
他不願詳談,張羨齡便識趣的換了一個話題。
「不說這些了,皇祖母的千秋節快到了,我擬定一張禮單,你看看可有什麼要改的。」
兩人商議了一回生辰禮,便睡下了。
等到半夜,忽然有人急匆匆的通傳:「萬歲爺娘娘,清寧宮走水了。」
第101章
紫禁城幾乎全是木製建築, 最怕失火,一個不小心,燒毀的可不只是一座宮殿, 說不定會牽連到一整片鄰近的殿宇。
再有, 失火的清寧宮居住著周太皇太后, 老人家今年已經六十有九, 若是有個三長兩短那可不是鬧著玩的。
朱祐樘與張羨齡連忙披衣起身,頭髮都來不急梳, 匆匆忙忙出了門。
農曆十月,已是冬日, 殿門一開,寒風直往臉上撲。月光照紅牆,東方的一角有熒熒的火光, 在漆黑的夜裡更是明顯。
宮人內侍們張羅著點燃起火把, 簇擁著帝後二人上暖轎。
登轎前,張羨齡瞧見壽兒也跑了出來, 忙喊住他:「大冷的天跑出來作甚?快回去。」
朱厚照也是一臉急色, 周太皇太后向來疼他, 每日散學後必要留他說說話, 祖孫情誼算得上濃厚,此番聽聞清寧宮走水,他哪裡坐得住。
「爹、娘,我想跟著去看看。」
張羨齡猶豫了一下,看向朱祐樘:「要不……」
「不行。」朱祐樘沉聲道, 「你乃長兄,就待在家照顧弟妹。」
張羨齡怕他的語氣嚇到壽兒,快步折回去替壽兒戴上暖耳:「沒事的, 方才宮人說,周老娘娘沒傷著,有什麼消息我立刻著宮人來告訴你,放心。」
安撫了壽兒一番,又囑咐梅香留在坤寧宮好生看著乳母保母慈母,張羨齡方才與朱祐樘趕往清寧宮。
離清寧宮漸漸近了,漸漸可以聽見許多嘈雜的聲音。內侍們提著水桶紛至沓來,木頭燃燒著,隔一陣有些輕微的噼里啪啦聲,水澆到火上,刺啦掀起一層煙。
張羨齡聞見煙味,立刻掀起轎簾,沖秋菊喊:「帶人把棉紗口罩全部用水浸濕,給救火的宮人帶上,可千萬別小看這煙,是能致命的!」
秋菊二話不說領著宮人去準備。
一旁等候的老宮人忙引上起來,簡略匯報了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