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朱祐樘望著她笑。

  張羨齡有些不好意思,撲過去捂他的嘴:「不許笑。」

  朱祐樘舉手投降:「好好好,不笑了。」

  玻璃坊賺得的的銀錢,張羨齡一分都沒亂花。她吩咐梅香將這筆銀錢存檔,作為造辦處研發的專門經費。

  要研發新東西,首先要砸錢,這是一個亘古不變的真理。

  第99章

  如果說弘治一五計劃的重點是織女機與鵲橋機, 那麼弘治二五計劃張羨齡則尤為關注農事。

  畢竟民以食為天,尤其是這個生產力較低的社會環境下。

  張羨齡將造辦處的人叫過來,讓他們討論農事, 看如何才能讓莊稼豐收。

  蕭荷花是西苑司苑女官出身, 因此對農事頗有心得:「老話講, 』莊稼一枝花, 全靠肥當家。』若是要莊稼長得好,肥料是必須的。」

  這時候的肥料, 都是很原生態的。農家就不用說了,自產自銷。住在城裡的人家則每日清晨把馬桶擺在門口, 自有專門的人來收集。

  從前也有人嫌麻煩,趁半夜裡無人偷偷將夜香倒在街邊的排水溝了。自從京城開始抓衛生,這種事就漸漸少了, 因為按照規定, 抓著一個就罰多少錢,罰款歸衙門自有, 無需上交。

  這規定一處, 負責巡邏的小吏立刻變得恪盡職守, 胳膊上繫著一個紅袖章, 日日夜夜在街上徘徊,眼睛瞪得比貓還亮,看人出來倒夜香,就像看到有人往街上倒錢。

  狠抓了一段時間,百姓們都養成了不隨地倒夜香的好習慣。聽到來收夜香的車軲轆聲, 家家戶戶都開了門,人手一隻馬桶,場景頗為壯觀。

  這收夜香雖然聽起來不雅, 卻是很賺錢的方式,收集了城裡的夜香,集合起來賣給農家,一來一去,積年累月,也能積攢不少財富。京城就有幾家富戶都是靠著收夜香發家的。

  誰收哪一片胡同的夜香,都是有定數的,不能亂來,因為有些胡同里住的人家富裕些,夜香肥力好,所以賣得價錢要貴。若是忽然冒出一個人跑來收富貴人家的夜香,原本收這條街的,非得和這人打起來不可。

  梅香曾經把爭搶夜香的事當作笑話說給張羨齡聽,張羨齡聽了又好笑又好奇,追問才知道原來真有靠收夜香發家的。

  不過肥料這件事,卻不大好下手。張羨齡仔細想了想,後世所熟知的化肥,需要將肥料中的氮磷鉀等元素分析出來,然後再人工合成。現在完全不具備這個條件,實在不好從這方面下手改進。

  既然肥料不好動,那就只能從農事工具和育種這兩件事上下功夫了。

  考慮到蕭荷花與蔡衡的特長,張羨齡給他倆分了工,由蕭荷花來負責育種之事,蔡衡來負責農具的改進。

  她在現代時也很少接觸農業,只能將自己印象里的農具描述出來啟發蔡衡。

  「改進農具這事,先生在田間地里,你少不得要放下身段,好好請教這些莊稼人。」

  張羨齡叮囑完蔡衡,又向蕭荷花說起育種的事:「想來自古以來就有人在做育種的事,不過咱們宮裡似乎沒有特別在意育種?」

  蕭荷花回道:「確實如此。」

  本來嘛,除了尚膳監那邊是為了食用新鮮的蔬菜瓜果,宮裡種地不過是種著好玩。像中宮娘娘之前種西瓜,難道撒了種子澆兩回水就能結出又甜又紅的瓜?不還是靠專管田地的宮人內侍跟在後頭收拾。

  張羨齡道:「那這樣,你領人在西苑劃幾塊田出來,作為母田。這母田一定要是上好肥沃的土地,所播種的種子務必是全是精心挑選,種植的密度要比一半的田地稀疏一點。母田所產出的稻穀、小麥或其他農作物,優中選優,作為良種。先發給坤寧宮名下宮田,令他們用此良種播種,再觀後效。」

  「臣記住了。」

  「還有,」張羨齡道,「各地水土不同,也許會有特別的農作物,可以試著嫁接或者雜交授粉。」

  蕭荷花有些為難:「嫁接之事宮內可做,若是像娘娘若言,尋各地良種。臣在宮中怕是有些為難。」

  「沒事,這事我另外找人辦,你們專心做事便是。」

  等造辦處的人走了,張羨齡立刻把文瑞康喊進來。

  方才的談話,又令她想起紅薯玉米了,這兩種農作物可是有名的高產,若能引進,勢必能養活許多人。

  文瑞康進殿來時,原本還是笑吟吟的,但聽到中宮娘娘詢問早年間尋找紅薯玉米等物之事,他的笑容僵了一僵:「回娘娘的話,如今還在尋。」

  尋了這麼久都沒尋到,別說負責尋覓紅薯玉米的農莊管事,就是文瑞康都不知道如何向中宮娘娘交差。

  張羨齡聽了,皺了皺眉頭,問:「可是有什麼難處?」

  「這件事確實不大好辦。」文瑞康道,「娘娘之前提醒過,這紅薯玉米應當是番邦之物。既然是番邦之物,那多半是從海上來,可……因為有海禁,邊地漁民出海貿易全都是偷偷地行事,咱們的人去了,臉生,問誰都是搖頭,因此尋找起來格外艱難。」

  話說得這份上,張羨齡也不好苛責,只是命他們好生再找找。

  海禁這事,是國策。若無強有力的理由,張羨齡不會貿然和朱祐樘提。

  但尋找各地良種之事,倒是可以說一說。

  夜裡用過膳,陪孩子們玩了一會兒,張羨齡與朱祐樘回房歇息。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