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謝宣:「……」

  謝宣氣得已經出離了憤怒,大聲道:「顧立春,你是在故意耽誤陳潔同志,她是京城知青又怎樣?以後又回不了城,她已經二十三歲了,在我家鄉都是老姑娘了。」

  顧立春實在忍無可忍,直接反擊道:「那你今年都快三十了,你這樣的年紀在原始社會已經上西天了,你怎麼不上西天?咱們是新時代新國家,別再扯那些腐朽發臭的封建思想。」

  謝宣固執地說道:「你少給我扣帽子,這不是什麼腐朽封建思想,這是事實。我三十又如何,男人跟女人不一樣,男人越老越值錢。」

  顧立春忍俊不禁,出言諷刺道:「越老越值錢,你確定?那你回去試試看你爺爺能賣多少錢?」

  「你——你在攻擊我的家人?」

  顧立春一臉無辜:「沒有啊,我是按照你的邏輯進行的推理。任何理論都要經得起實踐的檢驗嘛。」

  謝宣氣得臉色跟豬肝似的,顧立春突然腦中靈光一閃,說道:「哎,謝同志,你這副樣子這副作派,我忽然想起來,有一個人跟你很配。」

  謝宣知道顧立春嘴裡肯定沒好話,便冷冷地說道:「不勞你費心。」

  顧立春決定好人做到底,對方不要他也得介紹:「謝同志,你明明那麼愚蠢卻又那麼自信,這副樣子跟呂進步同志如出一轍,你們這是靈魂伴侶啊,要不這樣你問問他,你倆湊合湊和算了,彼此成全,為民除害,老了還一起升值掙錢。」

  謝宣氣得一時接不上話來,花叢中偷聽的路人再也忍不住,爆發出一陣豬叫般的笑聲:「哈哈哈,為民除害,顧哥厲害。」

  「這模樣的天鵝我也沒見過,肥鵝倒是見過。」

  ……

  謝宣嚇了一跳,他氣極敗壞地斥責道:「哪兒都有你們,你們怎麼那麼愛偷聽?」

  顧立春雙手一攤:「謝同志,你可別又誤會我,我真不知道有人在這兒。」這幫傢伙是偷聽成癮了,以後得好好說說他們。

  謝宣氣得去驅趕花叢中的偷聽者,這幫人笑著鬧著一鬨而散。

  顧立春趁機離開這片是非之地,跟一個蠢貨費什麼口舌?

  僅過了一個晚上,兩人的談話內容就被傳了出去。

  大家壓根就不用添油加醋,因為原話已經夠有意思了。

  至此,謝宣除了「科學養謝」的名頭外,又多了一句與他有關的詞:謝天鵝。

  因這這其中關係到陳潔,認識的人都紛紛過來安慰她,對於她拒絕謝宣的追求之事,都表示贊同:人家陳同志的眼睛是雪亮的。

  呂進步也受到了波及,大家最近看他和跟謝宣的眼神都怪怪的。

  還有人調侃:「呂同志,我覺得顧同志的眼神真犀利,你要是女同志,真的跟謝同志很配,怪不得你倆那麼要好。」

  呂進步這兩天氣得牙齦上火,嘴上起了一圈燎泡。

  他憋著一股邪火去找顧立春,顧立春當頭就給他澆一桶涼水:「呂同志,你這麼火冒三丈地來找我算帳,大家還以為你是為謝同志出頭呢。你這樣做更容易引起誤會。我覺得吧,對於流言,最明智的做法就是置之不理。當然,你非要再添一把火,那我也沒辦法。」

  這番話讓呂進步冷靜許多,顧立春甚至還給他倒了一杯涼茶消火:「呂同志,你現在要做的是要遠離謠言的源頭,你知道為啥這一句玩笑話就能引起這麼大的轟動嗎?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你倆以前就狼狽為奸,大家看在眼裡記在心裡。這不,一遇到合適的時機,八卦之火就燃燒起來了。」

  呂進步怒道:「顧立春,請注意你的用詞,誰跟他狼狽為奸?」

  顧立春一臉無奈:「呂同志,大家都這麼說,你沖我發火有什麼用?」

  「你為什麼要造我的謠言?你不覺得這樣做不對嗎?」

  顧立春:「我錯了,我一開始就不應該覺得你倆配。我只是隨口開個玩笑,誰知道竟有人當真。呂同志,會記住這個教訓,以後堅持看透不說透,你看我都認錯了,你再揪著不放,是不是顯得太小氣了?」

  呂進步:「……」

  呂進步沒想到會這麼說,他還以為對方會跟他硬頂到底呢。

  他反而被對方這不軟不硬的態度頂得沒法子,他懷著怒火而來,又帶著燃燒後的灰燼悻悻離開。

  顧立春打完巴掌還給個棗吃,沒過兩天,他主動提議讓呂進步跟老梁一起去採購粉碎機。

  呂進步既驚訝又忐忑,不知道顧立春的葫蘆里賣的是什麼藥?不過,他最後還是去了。他可是供銷科科長,這是他的職責。

  呂進步出差回來,顧立春又給他安排了別的工作,反正讓他忙碌充實。呂進步這人幹活還行,就是不能讓他動腦子。

  至於謝宣,職場情場失意的他,受到了雙重打擊,便請了個假。他一請假,五場的幹部反而對他更熱情更關心。

  就連朱書記關切地說:「小謝,你不要累著了,好好休息。」

  謝宣離開,呂進步忙碌,場裡暫時沒有了礙手礙腳的人,顧立春心情址分愉快。

  粉碎機買回來後,他又厚著臉皮弄來兩台二手攪拌機,兩台大秤,五場的小型飼料作坊便開工了。之所以叫作坊,因為規模實在太小,工具實在太簡陋,稱為廠實在不好意思。

  飼料作坊的原材料是多種多樣,各種豆粕、豆腐渣、酒糟、醬渣,還有各種乾草、青飼料,配方沒有現成的,也沒有適合的渠道學習,孟念群和孫厚玉他們只能自己摸索實踐。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