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眾卿家前些日子也都看見了大炮□□的威力,朕聽聞在海外諸國,早有統一學習算數等理學諸課, 那些個學生在十幾歲的時候就掌握了不少我們這裡聞所未聞的知識。

  而大清卻是連一所學校都沒有, 再這樣下去只怕有朝一日落後——你們覺得這些番外諸國會放過大清這一塊肥肉嗎?」

  「皇上, 那些個小國怎麼可能?」王鴻緒眼中閃過一絲不屑, 難以置信的回話。

  「那……大清的江山是從何何來?」康熙似笑非笑,他聲音並不洪亮,說出來的話卻仿佛在眾人耳邊迴響,在殿內迴蕩。

  殿內的均是漢臣,同時只覺得一股寒意從脊椎底部油然泛了上來,一時間殿內沉默不已。

  現在的清朝,滿人何嘗不是當年漢人們看不起的蠻夷?只是這話在眾人腦海中迴蕩,卻是沒有一個人敢吐出口。

  「皇上,雖然如此,可是這匠人的事情,臣等也不甚清楚,是否應該請工部諸位大人考慮?」林如海勉強將話題轉移,殿內的氣氛很快為之一松。

  「是啊是啊!」隨著林如海的話語,在場諸人也不由自主的開口附和著說道。對於匠人的工作,在場諸人均是文人書生,實在是難以知曉。

  「眾卿如此,工部眾人又好到哪裡去?」康熙搖頭嘆息——清朝人員調動屬於平移制。年度被吏部評選為『優』的官吏,通常在一個部門工作一至兩年後就會平移或者升降至別的部門,以加大培養的力度同時也克制官員權力。

  這的確有一定的好處,但對於也許工作認真,不過能力實際上並不出眾的人來說,頻繁的平移制度中只會讓他們常常出現博而不精,一知半解的情況。

  「工部諸位朝臣也都是從科舉出身入仕,大部分人也完全不懂種田、治水、工程。滿京城現在用上的瀝青也是一名匠人率先發現。

  更奇特的是不少人雖是貧苦出身,卻因為全家希望都澆築在他身上,除了讀書卻半點農務家事不會。如此的人卻是在入仕之後一躍成為工部的官員來對老百姓的活計指手畫腳。」

  康熙的聲音在殿內迴蕩,在場的諸人面上表情略有鬆動——畢竟這代表只有一部分匠人會受到影響,對於毫無瓜葛的學子來說估計無甚感覺才是。

  但是在台下李霨和林如海交換了個眼神,他們都覺得康熙意不在此。

  侍讀學士張英和李光地均為康熙近臣,此刻一前一後上前一步朗聲道:「皇上,臣覺得可以嘗試一次,如若反響不錯,再行推廣到各處。考級成功後應該給予俸祿的金額和官位的等級都應該進行仔細的核定才行。」

  「不,朕一開始的確是這樣考慮的。」康熙微微一笑,十足冷靜與充滿了把握,「但朕在軍演之前就發現一件事。」

  他頓了頓,留意到朝臣的目光都慢慢凝聚到自己身上後才緩緩開口:「朕要設立中央學堂。」

  「中央學堂?」

  「這是什麼?國子監嗎?」

  不等在場諸人譁然一片,康熙深吸一口氣——這可才是重頭戲。

  「朕康熙十五年會試共選兩百零九名進士,除去仕族出身外共計九十八名,時文各個不錯,卻大部分人連《方輿勝覽》都未曾讀完,各是連漠南漠北隴西在大清具體的位置都分不清。

  在家五穀不分,就連平時吃的米原本的長相都不知,在京城翰林院著書整理者除外,凡是外派者百中有七八十吏部計分為差。」

  康熙越說越是惱怒,深吸一口氣才緩和下心情才繼續說道:「朕眾觀多年以來的進士為官者,如此一般五穀不清之人比比皆是。以這樣的學識如果前往各處為黎民百姓做事?如何治理天下?」

  在場諸人皆是臉紅不已。王鴻緒更是直接跪倒在地:「臣等實乃辜負皇恩!」

  「朕不需要你們說這些話!」康熙極為冷靜的揮手,「朕想要改變科舉!」

  在場的諸位大臣沒有預料到康熙會直接將這個問題拋出,一時之間,整個東暖閣鴉雀無聲,甚至連空氣都瞬間凍住了,令人連呼吸都困難。

  只是拿到面上來,冒天下之大不韙給科舉改制。若是成功在場眾人可謂是搖曳而上,可是失敗就難免一落千丈,更有性命之憂。

  半晌,翰林院掌院學士王鴻緒顫抖著上前,胸膛急促起伏,許久才伏在地上泣聲道:「皇上,這,這,這萬萬不可啊!科舉乃是千古流傳下來的規矩,如若擅自改動,這豈不是動了天下文人的利益,只怕是……光是文人一人一口唾沫,都可以把,把整個朝廷給淹沒了!」

  他越說越是恐慌,到了最後嘴唇蠕動卻幾乎說不出話來,只有使著眼色求助其他人。剩下的大臣們一個個面色嚴肅,這件事對在場所有人都是個衝擊。

  李霨也開口:「皇上,臣明白您的心思,可是若是操之過急,只怕天下人不知皇上您憂心的事情,只會把皇上視為罪魁禍首!」

  「皇上,科舉一事涉及天下學子,數以百萬計,況且不少人五六十歲,六七十歲,甚至有八十歲老人都自小讀書只為取得功名,若是突然把科舉撤銷,實在讓天下人動亂。」張英出列,聲音坑鏗有力。

  「皇上,臣認為可不從科舉入手。」林如海敏銳察覺到康熙大約是在軍演上受到的一定衝擊才開始打起這個主意,不過此事可不能操之過急。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