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頁
「看來大郎君還記得在下,」男人微微一笑,清致的容顏霎時綻放,宛若清風朗月,蕭肅清舉,不可方物:「既然如此,那在下問,大郎君只管回答是,或不是。」
男人湊近了他,在他耳邊緩慢地說了什麼,費青渟脖頸僵硬,仿佛與下半身一半沒了知覺,久久沒有動作。
男人笑著提醒他:「大郎君?」
費青渟僵硬地轉過脖子,對上男人含笑的眸子,卻覺後背一陣發涼。
良久之後,他艱難的點了點頭,道了一句:
「是。」
男人溫然一笑。
·
時日一轉眼便到了六月中。
今日京中尚且安寧,只是朝臣百官卻是是不敢再放鬆警惕,一些有心之人甚至想起來,似乎自去歲太子回京之後,京城就沒安穩過。
眼見著便要到了六月末,正逢□□皇帝忌辰,禮部上下都在忙碌祭祖一事。更別說七月中旬就是太子生辰,二十及冠,自是不能小辦。
兩件大事時間緊緊相臨,禮部眾人都恨不得有三頭六臂,忙得腳不沾地。
祭祖時日將近,孰料這個時候皇帝卻身體不適,告了病,接連兩日未上朝。朝中上下擔憂,好在並非大事,第三日一早,朝會正常。
隻眼看著祭祖將近,皇帝身子尚未好透,托著個病體去莫說皇帝能不能撐得住,便失去了,也是對先祖不敬。
百官對此憂慮,皇帝倒是格外直截了當,下令此次祭祖,由太子代勞。
一些迂腐的老臣想說什麼,可真當要開口的時候,卻覺得不管說什麼似乎都不對。
太子是一國儲君,又是皇帝唯一的子嗣。皇帝龍體有恙,太子代勞,算起來,本也無可厚非。
畢竟祭祖一事勞心勞力,陛下龍體為重,總不能強行上陣,萬一當真出了什麼事,才是後悔莫及。
饒是一些老臣對此心中有些異樣,卻也不得不說此舉並無任何不妥之處,只能領旨。
倒是太子在知曉此事後,去了乾清宮一趟,看了皇帝良久,才躬身行了一禮:「兒臣定不負父皇所託。」
皇帝閉目養神,只揮了揮手讓她退下。
等到殿內再次恢復清淨的時候,皇帝才睜開雙眸,沉默良久,緩緩地嘆了一口氣。
第106章 沉淪
皇家祭祀繁瑣而複雜,禮部上下忙碌異常,只求做到不出岔子。
祭祀前三天,朝中上下自皇上到大臣,都要進入祭拜狀態。沐浴更衣只是基本,獨居靜思,清淡飲食,戒葷戒酒亦是不可或缺。
祭祖雖說要皇帝親臨,但古今那麼多皇帝,總不會每位皇帝都那麼輕勤快年年都去。只今年的祭儀同太子的冠禮時日極為相近,也算添了一份特殊。
皇帝雖說龍體欠安,卻也未曾因此懈怠,獨具靜思,戒葷戒酒,更是一樣不落。
皇帝如此態度,朝中上下對這種稍顯特殊的祭祀也是十分在乎。一致地約束好了自家人,府中上下,嫡支旁系,停止了一切玩樂之事,不參加哀弔喪禮。朝臣更是除了急事以外,不辦理任何公事。
祭前兩日,大學士將祝版呈與帝王和太子,以保無誤;祭前一日,太子代皇帝到中和殿閱祝版,閱畢行三拜禮。
及至祭祀當日,天還沒亮,太子便乘坐禮輿身著出宮而去,在金殿內換上祭服。至太常寺卿高聲宣布安神已畢,請太子行禮祭神時,午門擂鼓,鹵薄上前開路。
此時天剛拂曉,宋晏儲高居禮輦,一身特製石青袞服,更顯沉穩大氣;車駕行走間琉冕輕輕晃動,掩映著那張平日裡燦若春暉的容顏,壓住了幾分艷色,而添了威儀與壓迫。
太子身旁,蕭淮以太子右衛率身份隨行一側。他面容沉肅,行止間隱有凜寒之意,讓周圍關注的人心中一顫,不敢多看。
行至太廟,太常寺恭請太子由南左門入。與此同時,兩位侍從舉著金盆,另一位跪奉毛巾,請宋晏儲金盆洗手。
盥洗完畢後,太子由左門入殿,隨即,繁瑣的祭拜儀式便開始了。
祭儀的繁瑣不僅僅在於儀式的繁多,更重要的,是整個過程就是一個體力活。
祭禮長達一個多時辰,乍一聽不算多長,然這一個時辰卻是不住地上下階梯、走位、叩拜先祖。每一個流程都需慎之又慎,更別提這是宋晏儲首次祭祖,再加上她身份的特殊性,更是不能出現任何差錯。
蕭淮前來,一是盡了守衛之責,二也是在身旁照看宋晏儲,時而提醒禮儀細節。
先是祭天就費了宋晏儲不少心力,走了不到半個時辰,就覺腿腳酸痛,渾身難受。
袞冕雖好看,它的重量自然也是極為可觀。宋晏儲頭頂琉冕,一舉一動都感覺脖頸要被壓折。此時此刻,莊嚴鄭重,禮官沉聲宣布流程,身後的文武百官叩伏於地,宋晏儲卻忽地在想民間女子成親,所需佩戴的鳳冠霞帔,是不是也如這般沉重?
禮官高呼:
「跪——」
宋晏儲屈身下跪。
「叩——」
百官紛紛叩首。
「再叩——」
宋晏儲上身躬起,額頭碰地。
「三叩——」
「起——」
宋晏儲提了一口氣,沉重的袞服全然成了累贅。
蕭淮在她身後,時刻關注著她的狀態,見狀微微動了動,給了她可以支撐的力。
男人湊近了他,在他耳邊緩慢地說了什麼,費青渟脖頸僵硬,仿佛與下半身一半沒了知覺,久久沒有動作。
男人笑著提醒他:「大郎君?」
費青渟僵硬地轉過脖子,對上男人含笑的眸子,卻覺後背一陣發涼。
良久之後,他艱難的點了點頭,道了一句:
「是。」
男人溫然一笑。
·
時日一轉眼便到了六月中。
今日京中尚且安寧,只是朝臣百官卻是是不敢再放鬆警惕,一些有心之人甚至想起來,似乎自去歲太子回京之後,京城就沒安穩過。
眼見著便要到了六月末,正逢□□皇帝忌辰,禮部上下都在忙碌祭祖一事。更別說七月中旬就是太子生辰,二十及冠,自是不能小辦。
兩件大事時間緊緊相臨,禮部眾人都恨不得有三頭六臂,忙得腳不沾地。
祭祖時日將近,孰料這個時候皇帝卻身體不適,告了病,接連兩日未上朝。朝中上下擔憂,好在並非大事,第三日一早,朝會正常。
隻眼看著祭祖將近,皇帝身子尚未好透,托著個病體去莫說皇帝能不能撐得住,便失去了,也是對先祖不敬。
百官對此憂慮,皇帝倒是格外直截了當,下令此次祭祖,由太子代勞。
一些迂腐的老臣想說什麼,可真當要開口的時候,卻覺得不管說什麼似乎都不對。
太子是一國儲君,又是皇帝唯一的子嗣。皇帝龍體有恙,太子代勞,算起來,本也無可厚非。
畢竟祭祖一事勞心勞力,陛下龍體為重,總不能強行上陣,萬一當真出了什麼事,才是後悔莫及。
饒是一些老臣對此心中有些異樣,卻也不得不說此舉並無任何不妥之處,只能領旨。
倒是太子在知曉此事後,去了乾清宮一趟,看了皇帝良久,才躬身行了一禮:「兒臣定不負父皇所託。」
皇帝閉目養神,只揮了揮手讓她退下。
等到殿內再次恢復清淨的時候,皇帝才睜開雙眸,沉默良久,緩緩地嘆了一口氣。
第106章 沉淪
皇家祭祀繁瑣而複雜,禮部上下忙碌異常,只求做到不出岔子。
祭祀前三天,朝中上下自皇上到大臣,都要進入祭拜狀態。沐浴更衣只是基本,獨居靜思,清淡飲食,戒葷戒酒亦是不可或缺。
祭祖雖說要皇帝親臨,但古今那麼多皇帝,總不會每位皇帝都那麼輕勤快年年都去。只今年的祭儀同太子的冠禮時日極為相近,也算添了一份特殊。
皇帝雖說龍體欠安,卻也未曾因此懈怠,獨具靜思,戒葷戒酒,更是一樣不落。
皇帝如此態度,朝中上下對這種稍顯特殊的祭祀也是十分在乎。一致地約束好了自家人,府中上下,嫡支旁系,停止了一切玩樂之事,不參加哀弔喪禮。朝臣更是除了急事以外,不辦理任何公事。
祭前兩日,大學士將祝版呈與帝王和太子,以保無誤;祭前一日,太子代皇帝到中和殿閱祝版,閱畢行三拜禮。
及至祭祀當日,天還沒亮,太子便乘坐禮輿身著出宮而去,在金殿內換上祭服。至太常寺卿高聲宣布安神已畢,請太子行禮祭神時,午門擂鼓,鹵薄上前開路。
此時天剛拂曉,宋晏儲高居禮輦,一身特製石青袞服,更顯沉穩大氣;車駕行走間琉冕輕輕晃動,掩映著那張平日裡燦若春暉的容顏,壓住了幾分艷色,而添了威儀與壓迫。
太子身旁,蕭淮以太子右衛率身份隨行一側。他面容沉肅,行止間隱有凜寒之意,讓周圍關注的人心中一顫,不敢多看。
行至太廟,太常寺恭請太子由南左門入。與此同時,兩位侍從舉著金盆,另一位跪奉毛巾,請宋晏儲金盆洗手。
盥洗完畢後,太子由左門入殿,隨即,繁瑣的祭拜儀式便開始了。
祭儀的繁瑣不僅僅在於儀式的繁多,更重要的,是整個過程就是一個體力活。
祭禮長達一個多時辰,乍一聽不算多長,然這一個時辰卻是不住地上下階梯、走位、叩拜先祖。每一個流程都需慎之又慎,更別提這是宋晏儲首次祭祖,再加上她身份的特殊性,更是不能出現任何差錯。
蕭淮前來,一是盡了守衛之責,二也是在身旁照看宋晏儲,時而提醒禮儀細節。
先是祭天就費了宋晏儲不少心力,走了不到半個時辰,就覺腿腳酸痛,渾身難受。
袞冕雖好看,它的重量自然也是極為可觀。宋晏儲頭頂琉冕,一舉一動都感覺脖頸要被壓折。此時此刻,莊嚴鄭重,禮官沉聲宣布流程,身後的文武百官叩伏於地,宋晏儲卻忽地在想民間女子成親,所需佩戴的鳳冠霞帔,是不是也如這般沉重?
禮官高呼:
「跪——」
宋晏儲屈身下跪。
「叩——」
百官紛紛叩首。
「再叩——」
宋晏儲上身躬起,額頭碰地。
「三叩——」
「起——」
宋晏儲提了一口氣,沉重的袞服全然成了累贅。
蕭淮在她身後,時刻關注著她的狀態,見狀微微動了動,給了她可以支撐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