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頁
知願意興闌珊,她對當年的太子爺有些印象,那時候就因為姑爸當眾的一句話,太子爺人盡皆知,甭管他長得有多好看,反正不妨礙大家背後掩嘴兒笑話他。
六年過去了,當初鬧笑話的少年已經變成皇帝,自己還得嫁給他,這讓她有些不情願。
「按著長幼輩分,該輪著姑爸,不該輪著我。」知願垂眼說,黃銅鏡里倒映出一張年輕娟秀的臉。她覷覷額涅,猶豫再三道,「我不想做皇后,上回跟著太太進宮,那些繁文縟節鬧得我腦仁兒疼。」
做母親的哪能不知道閨女的脾氣,知願擎小兒就有主張,她有跳脫的思想,不服管,這點和先頭老太爺很像。
可女人的一生,終究和爺們兒不一樣,要是個小子,不管從文還是從武,都由她自己定奪。做姑娘呢,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只要找的女婿夠格,對娘家家業有幫助,那麼就嫁吧,沒什麼可打價兒的。
額涅的眼皮緩慢地眨動幾下,帶著蒼白的聲口說:「可著大英地界上問,哪家的姑娘不願意當皇后?別人家求都求不來的事兒,你倒挑揀?你姑爸雖是你長輩兒,可她年紀小,宮裡頭不認,這才選定了你。天意不可違,咱們家多大的腦袋膽敢抗旨不遵?問問你阿瑪,你要說半個不字兒,非打折了你的腿不可。再者,你兄弟們大了要入仕,仗著你的排頭,將來都是國舅爺,不說皇上格外抬愛,就是擱在外頭,誰又敢不高看一眼?為了家裡頭,無論如何你都得進宮,也不枉闔家疼你一場。」
誰說女孩兒身上沒有振興家業的重擔?以前她不明白,為什麼祁人家如此重視姑奶奶,到現在才醒過味兒來,因為女孩兒前途不可限量。尤其尚家,姑奶奶們不是皇后就是貴妃的命格,女兒幫襯家裡,遠比兒子更實際。
無可奈何,最終封后的詔書還是來了,知願一個人呆呆在屋子裡坐了好久,人也像被冷冽的空氣凍住了。
臨近傍晚時候,她去瞧了老姑奶奶一回,老姑奶奶正忙著剪窗花,歪著脖子擰著眉較勁。十二歲的丫頭片子,年紀小但輩分高,在家裡受盡了子侄輩的尊敬,因此見了她,瞥了一眼,老神在在說:「來了?」很有長輩風範,完全不在乎她是不是就要當皇后了。
「姑爸,您還記不記得早前在江南時候,咱們家接駕的事兒?」知願坐在炕桌另一邊問。
老姑奶奶說記得,「那會兒的菜色真好,芙蓉黃金糕,做得比現在的廚子妙。」
知願說不是那個,「我問您還記不記得在我們家尿牆根兒的小子?」
老姑奶奶琢磨了半天,「六歲那年的事兒,要全記住挺費勁,不過我聽說了,你要嫁給他,人家如今是皇帝老爺啦。」
知願沉默下來,點了點頭。看著老姑奶奶胖嘟嘟的臉,喃喃自語著:「我要是能一直留在家多好,我還想和您一塊兒讀書呢。」
老姑奶奶仰起了懵懂的腦袋,「別介啊,讀書多沒意思,進宮當娘娘就再也沒人考你課業了,上回你背書不是沒背出來嗎。」
知願訕訕閉上了嘴,對於不愛讀書的老姑奶奶來說,只要能免於上課,就算發配進深宮,也不是多可怕的事兒。
這就是少年不知愁滋味吧!她的苦悶想找老姑奶奶排解,基本就是沒門兒。
反正詔書下了,該進宮還是得進宮。照著老姑奶奶的想法,受了封就再也不必背書了,也算是件幸事。
大多時候人躲避不開命運,得學著妥協,從無盡的順從里品咂出不一樣的滋味兒來。
大婚的日子一天天臨近,宮裡為迎娶皇后預備的聘禮一擔擔往尚府上送,幾乎把她的小院兒堆滿了。到了正日子,宮裡來的嬤嬤替她梳妝打扮上,吉服、朝冠、朝珠,一重重往她身上加,霎時一個不起眼的女孩子變成了莊重威嚴的皇后,只等吉時一到,就登上鳳輦,直入中華門。
家裡老太太和老姑奶奶來送行,先行國禮,向皇后磕頭跪拜。知願紅著眼睛把她們攙扶起來,才要說話,就聽見門上傳來擊節聲,是催促皇后出門的信號。
離別在即,往後要見一面就難了,她須拜別家人,便一一向長輩們磕頭辭行。
老太太和額涅淌眼抹淚,她們心裡不舍,誰願意把含辛茹苦帶大的孩子送進宮去呢,再大的榮耀也緩和不了骨肉離別的痛。
老姑奶奶卻是個異類,她說:「宮裡人比咱們家還多,見天趕集似的多熱鬧,你哭什麼!」
知願被她一說,真有點哭不出來了,最後重新上了妝傅了粉,捧住蘋果蓋上蓋頭,在女官的攙扶下邁出了家門。
帝王家辦喜事不興喧譁,皇后車輦經過的一路拿明黃色的帳幔圍起來,兩腋禁軍把守著,除了迎親的儀仗,沒有一個閒雜人等。
因蓋頭遮擋了視線,知願鬧不清究竟走的哪條路線,只知道車輦進午門後,在鋪滿紅氈的中路上走了好久。那些簇擁著她的導從命婦們將她送入交泰殿,再換恭待命婦,小心翼翼扶她坐進八人孔雀頂轎,向北直入坤寧宮。
依舊什麼都看不見,蓋頭得等著皇帝來揭。在行禮之前她得坐帳,只看見身下喜床上滿目紅綢百子被,腳踏前鋪陳著五彩龍鳳雙喜栽絨毯。一切都是紅的,紅得那麼鮮煥,紅得那麼熱鬧,紅得那麼令人惶恐……
終於,門上有人進來了,一雙緝米珠金龍靴停在腳踏前。知願的心都快提到嗓子眼了,連全福人的吉祥唱詞都沒聽清。
六年過去了,當初鬧笑話的少年已經變成皇帝,自己還得嫁給他,這讓她有些不情願。
「按著長幼輩分,該輪著姑爸,不該輪著我。」知願垂眼說,黃銅鏡里倒映出一張年輕娟秀的臉。她覷覷額涅,猶豫再三道,「我不想做皇后,上回跟著太太進宮,那些繁文縟節鬧得我腦仁兒疼。」
做母親的哪能不知道閨女的脾氣,知願擎小兒就有主張,她有跳脫的思想,不服管,這點和先頭老太爺很像。
可女人的一生,終究和爺們兒不一樣,要是個小子,不管從文還是從武,都由她自己定奪。做姑娘呢,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只要找的女婿夠格,對娘家家業有幫助,那麼就嫁吧,沒什麼可打價兒的。
額涅的眼皮緩慢地眨動幾下,帶著蒼白的聲口說:「可著大英地界上問,哪家的姑娘不願意當皇后?別人家求都求不來的事兒,你倒挑揀?你姑爸雖是你長輩兒,可她年紀小,宮裡頭不認,這才選定了你。天意不可違,咱們家多大的腦袋膽敢抗旨不遵?問問你阿瑪,你要說半個不字兒,非打折了你的腿不可。再者,你兄弟們大了要入仕,仗著你的排頭,將來都是國舅爺,不說皇上格外抬愛,就是擱在外頭,誰又敢不高看一眼?為了家裡頭,無論如何你都得進宮,也不枉闔家疼你一場。」
誰說女孩兒身上沒有振興家業的重擔?以前她不明白,為什麼祁人家如此重視姑奶奶,到現在才醒過味兒來,因為女孩兒前途不可限量。尤其尚家,姑奶奶們不是皇后就是貴妃的命格,女兒幫襯家裡,遠比兒子更實際。
無可奈何,最終封后的詔書還是來了,知願一個人呆呆在屋子裡坐了好久,人也像被冷冽的空氣凍住了。
臨近傍晚時候,她去瞧了老姑奶奶一回,老姑奶奶正忙著剪窗花,歪著脖子擰著眉較勁。十二歲的丫頭片子,年紀小但輩分高,在家裡受盡了子侄輩的尊敬,因此見了她,瞥了一眼,老神在在說:「來了?」很有長輩風範,完全不在乎她是不是就要當皇后了。
「姑爸,您還記不記得早前在江南時候,咱們家接駕的事兒?」知願坐在炕桌另一邊問。
老姑奶奶說記得,「那會兒的菜色真好,芙蓉黃金糕,做得比現在的廚子妙。」
知願說不是那個,「我問您還記不記得在我們家尿牆根兒的小子?」
老姑奶奶琢磨了半天,「六歲那年的事兒,要全記住挺費勁,不過我聽說了,你要嫁給他,人家如今是皇帝老爺啦。」
知願沉默下來,點了點頭。看著老姑奶奶胖嘟嘟的臉,喃喃自語著:「我要是能一直留在家多好,我還想和您一塊兒讀書呢。」
老姑奶奶仰起了懵懂的腦袋,「別介啊,讀書多沒意思,進宮當娘娘就再也沒人考你課業了,上回你背書不是沒背出來嗎。」
知願訕訕閉上了嘴,對於不愛讀書的老姑奶奶來說,只要能免於上課,就算發配進深宮,也不是多可怕的事兒。
這就是少年不知愁滋味吧!她的苦悶想找老姑奶奶排解,基本就是沒門兒。
反正詔書下了,該進宮還是得進宮。照著老姑奶奶的想法,受了封就再也不必背書了,也算是件幸事。
大多時候人躲避不開命運,得學著妥協,從無盡的順從里品咂出不一樣的滋味兒來。
大婚的日子一天天臨近,宮裡為迎娶皇后預備的聘禮一擔擔往尚府上送,幾乎把她的小院兒堆滿了。到了正日子,宮裡來的嬤嬤替她梳妝打扮上,吉服、朝冠、朝珠,一重重往她身上加,霎時一個不起眼的女孩子變成了莊重威嚴的皇后,只等吉時一到,就登上鳳輦,直入中華門。
家裡老太太和老姑奶奶來送行,先行國禮,向皇后磕頭跪拜。知願紅著眼睛把她們攙扶起來,才要說話,就聽見門上傳來擊節聲,是催促皇后出門的信號。
離別在即,往後要見一面就難了,她須拜別家人,便一一向長輩們磕頭辭行。
老太太和額涅淌眼抹淚,她們心裡不舍,誰願意把含辛茹苦帶大的孩子送進宮去呢,再大的榮耀也緩和不了骨肉離別的痛。
老姑奶奶卻是個異類,她說:「宮裡人比咱們家還多,見天趕集似的多熱鬧,你哭什麼!」
知願被她一說,真有點哭不出來了,最後重新上了妝傅了粉,捧住蘋果蓋上蓋頭,在女官的攙扶下邁出了家門。
帝王家辦喜事不興喧譁,皇后車輦經過的一路拿明黃色的帳幔圍起來,兩腋禁軍把守著,除了迎親的儀仗,沒有一個閒雜人等。
因蓋頭遮擋了視線,知願鬧不清究竟走的哪條路線,只知道車輦進午門後,在鋪滿紅氈的中路上走了好久。那些簇擁著她的導從命婦們將她送入交泰殿,再換恭待命婦,小心翼翼扶她坐進八人孔雀頂轎,向北直入坤寧宮。
依舊什麼都看不見,蓋頭得等著皇帝來揭。在行禮之前她得坐帳,只看見身下喜床上滿目紅綢百子被,腳踏前鋪陳著五彩龍鳳雙喜栽絨毯。一切都是紅的,紅得那麼鮮煥,紅得那麼熱鬧,紅得那麼令人惶恐……
終於,門上有人進來了,一雙緝米珠金龍靴停在腳踏前。知願的心都快提到嗓子眼了,連全福人的吉祥唱詞都沒聽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