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頁
那些嬪御們被她一斥,頓時都噤了聲。原本就是如此,這些人和太后能有多深的感情,流眼淚不過是應景兒,不見半點真心,也沒有半分意義。
她冷冷掃了她們一眼,「太醫前兩天諫言,說行宮濕氣重,太后的身子經不得,說話兒就要回京的。你們各自回去收拾,挑要緊的帶上,車馬這回得減免,各宮擠一擠,不能像來時那麼寬綽了,橫豎也就十來天光景,忍忍就到了。」
結果愉嬪這時候偏要冒尖兒,為難地說:「咱們出宮,身邊多少都帶著伺候的人,純妃娘娘您瞧,要擠怕是不大容易。」
這要是換了裕貴妃,為了兩面不得罪,必定會和她們打商量,或是退上一步,形式上減免幾輛。可惜老姑奶奶不是裕貴妃,她那雙鳳眼緊緊盯著愉嬪,要把人盯出個窟窿來似的,半晌忽然一笑,「誰要是怕擠的慌,那就暫且留在行宮,等下年皇上來避暑,再跟著回北京吧。」
這麼一來,可再也沒人敢說半個不字了。太后都在這兒得病了,下年皇上還會來嗎?留在行宮,對於妃嬪們來說等同發配,這回別說擠一擠了,就算讓她們徒步走回京城,她們也干。
於是老姑奶奶一叫散,眾人立刻各回各處,麻利兒收拾東西去了。
皇帝從裡頭出來,嘆著氣兒說:「太后要回宮,照這病勢,確實是回去的好。可畢竟幾百里地,就怕路遠迢迢,她的身子經不得顛簸。」
這也確實兩難,頤行想了想道:「只好在車輦裡頭想轍,四個角拿軟乎點兒的東西墊上,上頭再鋪一層鋪板。路上儘量慢些,減少顛簸……總是回到宮裡,太后心裡才能踏實。」
其實背後的實話,誰也不敢說出口,這麼嚴重的痢症,要是當真不得好轉,確實是會出人命的。回宮,目前來看是個萬全的準備,就如太后所言,萬一事兒出來,一切也好安排。
於是一鼓作氣,既然定下了就不要耽擱,這次回京可說是輕車簡從,隨扈的大臣和後宮主兒是一個不能少的,只是各嬪妃身邊伺候的只留一個,剩下的人員另作安排。人少了,事兒就少,來的時候花費了十來天,回去日夜兼程,只用了七天就抵達紫禁城了。
這一路上,頤行都在太后車輦里,幫著雲嬤嬤和笠意一同照應太后。太后的境況比在承德時候好了一些,能進稀粥了,最長可以半天不傳官房。雲嬤嬤說吃食能在肚子裡留住了,就是好跡象,只有留住才能長元氣,人才能慢慢緩過勁兒來。
車輦進神武門,就見裕貴妃帶著留宮的幾位妃嬪在道兒旁跪迎,一色的錦衣華服,滿頭珠翠。相較於她們來,頤行可說是半點也不講究,這兩天早摘了頭上簪環穗子,簡直就像個伺候人的大丫頭。
太后有時清醒,瞧見她的模樣,心裡很是愧疚,「我這一病,倒拖累了你,我跟前有人伺候,你且好好照應你主子要緊。」
頤行只是笑,「主子身邊有懷恩他們,不必我去伺候。我在這裡也幫不上什麼忙,不過給雲嬤嬤和笠意姑姑打個下手。」
笠意聽她這麼稱呼自己,依舊誠惶誠恐,「您如今是娘娘,回宮後前途更是不可限量,還管奴才叫姑姑,愈發折得奴才不能活了。」
她卻還是一如往常,謙遜地說:「太后身邊人,都沾著太后的榮光,在我眼裡高人一頭,叫一聲姑姑也是該當的。」
這就是她為人的道理,一方面確實在家受過這樣的教導,老太太房裡的掃地丫頭尚且有體面,何況太后的貼身女官。另一方面呢,說得粗糙些,閻王好哄小鬼兒難纏,光是太后喜歡你不頂用,耳根子軟起來也頂不住身邊人日夜的上眼藥。但要是反著來,天天有人說好話,那麼往後順不順遂,也打這上頭來。
車輦一直到了順貞門前,因有門檻,已經沒法子繼續前行了,就換了抬輦來,頤行和皇帝一人一邊攙扶著,伺候太后坐下。
裕貴妃和恭妃、怡妃原也想獻獻殷勤,無奈就是伸手無門,最後只能眼巴巴看著他們去遠。
怡妃哼了聲,「這純妃可真是個人物啊,瞧瞧,侍疾侍得這副可憐模樣,太后和皇上八成感動壞了,愈發拿她當個人兒了。」
恭妃籠著袖子哂笑,「您二位沒聽說?人家給太后擋了一刀,如今可是實打實的功臣。再加上這一路侍疾,咱們吶,往後再也沒誰能是她的對手了。」
貞貴人適時插上了一嘴,「三位娘娘沒上承德,不知道裡頭經過,據說和妃的死,也和她有關……如今她還在太后跟前討巧,焉知太后這次患病,不是和妃作祟的緣故?」
這麼一來,白的也變成黑的了,後宮裡頭立時流轉出了純妃得罪和妃陰靈,給太后招去禍端的傳聞。這消息一直傳到永壽宮,傳進了頤行耳朵里。
頤行聽了只是嗟嘆:「我原本還和皇上說呢,後宮之中的嬪妃們不容易,這會兒看來,我是白操了那份心了。」
你好我好大家好,這種事兒一般很難做到,既然那些人這麼不領情,就不必再替她們著想了。
銀硃說:「越性兒告到慈寧宮去,讓太后來評評這個理。」
頤行卻說不必,「太后才剛有些起色,我這麼一攪和,前頭的功勞就全沒了。放心,不必咱們這頭傳,慈寧宮很快就會接著消息的。」
果然,等她下半晌再去向太后問疾的時候,太后一面由雲嬤嬤伺候著進米湯,一面垂著眼吩咐春辰:「打發人,好好查查那話是從誰嘴裡出來的。後宮這兩年沒了皇后,貴妃又爛作好人,弄得規矩沒個規矩,體統沒個體統。查出是誰說的,把她帶到永壽宮,讓她跪在院兒里,當著所有奴才的面掌嘴二十,讓後宮那些嬪御都長長記性。」
她冷冷掃了她們一眼,「太醫前兩天諫言,說行宮濕氣重,太后的身子經不得,說話兒就要回京的。你們各自回去收拾,挑要緊的帶上,車馬這回得減免,各宮擠一擠,不能像來時那麼寬綽了,橫豎也就十來天光景,忍忍就到了。」
結果愉嬪這時候偏要冒尖兒,為難地說:「咱們出宮,身邊多少都帶著伺候的人,純妃娘娘您瞧,要擠怕是不大容易。」
這要是換了裕貴妃,為了兩面不得罪,必定會和她們打商量,或是退上一步,形式上減免幾輛。可惜老姑奶奶不是裕貴妃,她那雙鳳眼緊緊盯著愉嬪,要把人盯出個窟窿來似的,半晌忽然一笑,「誰要是怕擠的慌,那就暫且留在行宮,等下年皇上來避暑,再跟著回北京吧。」
這麼一來,可再也沒人敢說半個不字了。太后都在這兒得病了,下年皇上還會來嗎?留在行宮,對於妃嬪們來說等同發配,這回別說擠一擠了,就算讓她們徒步走回京城,她們也干。
於是老姑奶奶一叫散,眾人立刻各回各處,麻利兒收拾東西去了。
皇帝從裡頭出來,嘆著氣兒說:「太后要回宮,照這病勢,確實是回去的好。可畢竟幾百里地,就怕路遠迢迢,她的身子經不得顛簸。」
這也確實兩難,頤行想了想道:「只好在車輦裡頭想轍,四個角拿軟乎點兒的東西墊上,上頭再鋪一層鋪板。路上儘量慢些,減少顛簸……總是回到宮裡,太后心裡才能踏實。」
其實背後的實話,誰也不敢說出口,這麼嚴重的痢症,要是當真不得好轉,確實是會出人命的。回宮,目前來看是個萬全的準備,就如太后所言,萬一事兒出來,一切也好安排。
於是一鼓作氣,既然定下了就不要耽擱,這次回京可說是輕車簡從,隨扈的大臣和後宮主兒是一個不能少的,只是各嬪妃身邊伺候的只留一個,剩下的人員另作安排。人少了,事兒就少,來的時候花費了十來天,回去日夜兼程,只用了七天就抵達紫禁城了。
這一路上,頤行都在太后車輦里,幫著雲嬤嬤和笠意一同照應太后。太后的境況比在承德時候好了一些,能進稀粥了,最長可以半天不傳官房。雲嬤嬤說吃食能在肚子裡留住了,就是好跡象,只有留住才能長元氣,人才能慢慢緩過勁兒來。
車輦進神武門,就見裕貴妃帶著留宮的幾位妃嬪在道兒旁跪迎,一色的錦衣華服,滿頭珠翠。相較於她們來,頤行可說是半點也不講究,這兩天早摘了頭上簪環穗子,簡直就像個伺候人的大丫頭。
太后有時清醒,瞧見她的模樣,心裡很是愧疚,「我這一病,倒拖累了你,我跟前有人伺候,你且好好照應你主子要緊。」
頤行只是笑,「主子身邊有懷恩他們,不必我去伺候。我在這裡也幫不上什麼忙,不過給雲嬤嬤和笠意姑姑打個下手。」
笠意聽她這麼稱呼自己,依舊誠惶誠恐,「您如今是娘娘,回宮後前途更是不可限量,還管奴才叫姑姑,愈發折得奴才不能活了。」
她卻還是一如往常,謙遜地說:「太后身邊人,都沾著太后的榮光,在我眼裡高人一頭,叫一聲姑姑也是該當的。」
這就是她為人的道理,一方面確實在家受過這樣的教導,老太太房裡的掃地丫頭尚且有體面,何況太后的貼身女官。另一方面呢,說得粗糙些,閻王好哄小鬼兒難纏,光是太后喜歡你不頂用,耳根子軟起來也頂不住身邊人日夜的上眼藥。但要是反著來,天天有人說好話,那麼往後順不順遂,也打這上頭來。
車輦一直到了順貞門前,因有門檻,已經沒法子繼續前行了,就換了抬輦來,頤行和皇帝一人一邊攙扶著,伺候太后坐下。
裕貴妃和恭妃、怡妃原也想獻獻殷勤,無奈就是伸手無門,最後只能眼巴巴看著他們去遠。
怡妃哼了聲,「這純妃可真是個人物啊,瞧瞧,侍疾侍得這副可憐模樣,太后和皇上八成感動壞了,愈發拿她當個人兒了。」
恭妃籠著袖子哂笑,「您二位沒聽說?人家給太后擋了一刀,如今可是實打實的功臣。再加上這一路侍疾,咱們吶,往後再也沒誰能是她的對手了。」
貞貴人適時插上了一嘴,「三位娘娘沒上承德,不知道裡頭經過,據說和妃的死,也和她有關……如今她還在太后跟前討巧,焉知太后這次患病,不是和妃作祟的緣故?」
這麼一來,白的也變成黑的了,後宮裡頭立時流轉出了純妃得罪和妃陰靈,給太后招去禍端的傳聞。這消息一直傳到永壽宮,傳進了頤行耳朵里。
頤行聽了只是嗟嘆:「我原本還和皇上說呢,後宮之中的嬪妃們不容易,這會兒看來,我是白操了那份心了。」
你好我好大家好,這種事兒一般很難做到,既然那些人這麼不領情,就不必再替她們著想了。
銀硃說:「越性兒告到慈寧宮去,讓太后來評評這個理。」
頤行卻說不必,「太后才剛有些起色,我這麼一攪和,前頭的功勞就全沒了。放心,不必咱們這頭傳,慈寧宮很快就會接著消息的。」
果然,等她下半晌再去向太后問疾的時候,太后一面由雲嬤嬤伺候著進米湯,一面垂著眼吩咐春辰:「打發人,好好查查那話是從誰嘴裡出來的。後宮這兩年沒了皇后,貴妃又爛作好人,弄得規矩沒個規矩,體統沒個體統。查出是誰說的,把她帶到永壽宮,讓她跪在院兒里,當著所有奴才的面掌嘴二十,讓後宮那些嬪御都長長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