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當然,汗阿瑪也說了一些諸如為君之道,平衡之道。特意將太子召來,教導時頗有一種自己平衡朝局的手腕風格。

  康熙認為,不產生「功高震主」的條件,除去君主勤政以外,還有善於識人,讓多位人才共同發展,將獨攬大權扼殺在搖籃之中。

  太子學的時候,胤禩所扮的馬公公也在旁,他觀察了一番太子淺淡的笑容,暗暗猜測太子的心情。

  平衡朝局,分權於臣子是為君之道,那麼分權皇子呢?他的為君之道,不也將太子視為了臣?但教的時候,為了後繼有人,又視其為君。

  胤禩待在汗阿瑪身邊,多次見他對待太子情緒複雜變化,既有君之疑心,又需要這個繼承人。

  只要康熙不出事,那太子就得乖乖的做個備胎,不能生不該有的心思,一旦汗阿瑪出現不可避免的生命意外,太子才能頂上去穩定朝政。

  幾十年如一日地卡在太子的位置上,進不得退不得,稍有差錯多的是人盯著,若是君父還對他生疑心,那才叫逼瘋人了。

  私心裡,胤禩還挺憂心太子能不能憋的住。

  所以二哥可千萬要忍耐啊!再忍個二三十年,等汗阿瑪八十九十,自己也好好養生,就可以順利繼承皇位了。

  站在胤禩的立場,現在這樣吊著太子,左右攪合不讓大事件發生,眾位兄弟們有心思卻不敢妄動的局勢是最令大清朝局穩定,對大局的平穩發展最好的形式。於他而言,汗阿瑪在位越久,則所享利益最多。

  並不是康熙所認為的「胤禩天真,竟想令兄弟齊心,於朕當初一樣天真,以為皇子們會兄友弟恭」,胤禩會這麼做,是因對他而言益處最大。

  汗阿瑪在教太子為君之道時總是將「馬公公」留在身邊,不可能是留著他一起教導,那麼只可能是他希望胤禩盯著太子。

  康熙:若只對一位人才使喚,將那人推到風口浪尖,那是懶君做的事,因為他不願意費力,或是沒有能力去知人善任。盯著眾多人才使喚,同一時期誕生多位能臣,那就不是能臣的功勞最大,而是君王聖明。

  康熙表示,像他自己這樣勤於政事的皇帝,是不懼怕有人「功高震主」的。

  他年少時不怕權臣鰲拜,青年時平三藩,收台灣,穩邊境、穩沿海,治河整吏治,多次巡幸塞外,六次南巡!

  誰能有他操勞勤懇,誰還能比他的功績還大?

  是是是,汗阿瑪說的都對。

  太子當時還有心情哄著汗阿瑪,可見應該還能忍耐下去。

  胤禩與胤禟出門,隨手給自己黏了個鬍子,又帶了頂帽子,惹來胤禟一陣笑聲。

  胤禩原本還想給自己易容,聽胤禟笑他「八哥,您都不知道外頭是怎麼說你的,他們說若是抓到了傾城,一定將他軟禁起來,不給吃不給喝,放好吃的在屋外饞他,然後逼著他寫了話本再給他吃飯免得餓死了,直到話本寫完了再將人放出來。」

  胤禩死不承認:「瞎說,我還沒犯眾怒到這個地步!」

  他放棄了易容的打算,義正言辭地告訴胤禟:「我的看客們,都很有理智,他們只是嘴上說說,文人還不懂禮節嗎?他們都知道傾城就是八貝勒,哪兒還會升起軟禁我的心思,那都是說笑話的。」

  胤禟與他說說笑笑,一塊兒乘馬車去了他推薦的那家戲班子,道是那家戲班中的小生長清演蘭陵王最有味兒。

  「你們來京城這地兒撈金,就要做好了深陷其中的準備,京城別的不多,權貴遍地走。就你們這樣沒有靠山的戲班子,還不任人拿捏?貝勒爺看上了你們是你們的福份,別敬酒不吃吃罰酒!」

  「先來後到可知道?我們奉恩國公府也看上了長清,打算將他請去府中唱戲的,你們貝勒爺是哪一家的,還不報上名號來?!」

  戲班的人竭力想要維持秩序,好說歹說勸著,卻抵不住權貴的豪橫。兩大權貴搶人,可不比唱戲還令人興奮?圍觀者都堵著沒去,聚在遠處指指點點。

  胤禩二人久等下一場戲沒開場,正奇怪呢,派李多福前去一問,得知竟是一位「貝勒爺」看上了長清,要將其買走。

  胤禟皺眉詢問道:「奉恩國公府,也是個榮養後人襲爵的,可問過了是哪一家貝勒爺那麼囂張?」

  「回九爺,是多羅安愨郡王家的次子,戲班的人求奴才問一問爺,能不能幫一幫長清。」

  多羅安愨郡王,是胤禩福晉娘家安親王府的第十五子,按照大清爵位繼承原則,郡王一子襲郡王爵,其餘為貝勒,一次往下類推,因此京城之中有許多位貝勒,皆是皇親宗室。但具體貝勒的含金量有多少,還是視情況而定。

  如安親王故去後王爵被貶為郡王爵的,同一脈後人難道不該夾著尾巴做人嗎?

  胤禩與胤禟面面相視。

  胤禟唏噓一聲:八哥福晉的娘家人,都出的什麼人啊?

  「安親王成了安郡王,那一脈給削弱後,後人一蹶不振,也許是看出了汗阿瑪對他們的態度,對待子孫的教養就很寬鬆,」胤禩悄聲解釋:「紈絝子弟也培養了不少。」

  就是福晉娘家的事胤禩不必多管,康熙的意思是既然胤禩的岳父母皆已去世,與安郡王府的關係就不比太親密了。安郡王府為代表的宗室權利衰弱,只余榮養,也是皇權加強的表現。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