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篇頗有考古之風的話本,成了流傳最快的著作,很快便傳遍了各地。

  胤禔時常在外走動,深刻體會到了八弟在民間與文人之間究竟有多麼出名!

  老百姓或許不知道大清有幾位皇子又分別叫什麼名兒,但他們一定知道八貝勒「傾城」!

  當初取這個名字的時候,不過是隨口一說,結果現在老百姓們以為八貝勒就叫「傾城」。這可不得了,讓人整天傾城傾城叫著,整得胤禩好像是什麼藍顏禍水似的,莫名有一種羞恥之感。

  胤禩待在京城尚且被人叫著耳朵發燙,各地就更不用說了。不過,他也不忘將自己花心血寫的著作讓人送去給「書友」、「筆友」蒲留仙。

  即使已經知道了他是皇子,蒲留仙仍能保持原來的交往姿態,以平常心與他探討話本、放飛想像,實在難得。胤禩也是通過他,知道了許多底層人民的生活與需求。

  蒲松齡所在的濟南府淄川並不如京城那地方繁華,售賣的印書數目不多,那便手抄,還真有秀才靠著手抄《大秦傳奇》而賺了不少錢。

  說書的茶樓寥寥無幾,可只要有人開堂說書,即使那地方再簡陋,也一樣有人聞訊而來。

  因為總是寫超出字數與規定的八股文,蒲松齡屢試不第,只是現在生活條件改善,倒是沒那麼深的執念了。

  《聊齋志異》的出名,使得他這些年來的大量詩文、戲曲及俚曲也一併出了名,鄉人們互相傳唱,便有人戲稱其為聊齋先生。

  這會兒他手裡便拿著共四篇《大秦傳奇》,傾城所寫話本是出了名的高產,這篇《大秦傳奇》又一改他此前給人不拘於倫理的印象,卻也同樣驚艷世人。

  他與傾城之間時常有交流,傳遞更多的,是民間的百姓百態,有些事傾城在京城看不見聽不見,那麼他可以民間的故事寫給他看。

  為了方便老百姓們識字學手藝,他編寫了一些書記,以通俗易懂的語言教百姓學會種田養蠶看病的道理。

  其中《日用俗字》、《農桑經》、《藥崇書》(1)等吸引不了聞訊而來的商人,他便自己倒貼錢也要印售出去,又定價極低得賣給百姓。

  自從有了皇上為傾城作序後,文人們談論傾城的尖銳聲音逐漸消失了,這是何等的諷刺,這些自詡高尚的讀書人本質上也一樣是個俗人。

  最近他遇到了一位奇人,那人在各地漫遊偶至淄川,聽聞聊齋先生在此,遂登門前來拜訪。

  作為同樣寫過私人著作的怪才,此人頗以史才自負,於是到處走訪,以寫出佳作。

  蒲松齡聽他對《大秦傳奇》頗有微詞,認為話本有「誤人子弟」之嫌,遂與他爭辯:「先生既然看不起話本,又為何要來見我這個寫鬼神話本的人呢?連寫史的話本都批判之人,難道還能看上我這種寫鬼神異志的?」

  「非也,非也,」那人連番搖頭晃腦,大肆批判:「傾城之錯,在於重於考據,且招眾多文人一同考據,鬧得全天下人都知道他寫了一本嚴謹考據的話本。」

  「考據嚴謹難道不好?」

  「考據嚴謹,又潤色以成故事,進行添加與刪改,全篇以讚美始皇,仿佛那是神仙人物,這能好?」他吹鬍子瞪眼:「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倒是讓人分不清真假,信以為真,豈不誤人子弟,誤導後人?」

  要麼就徹底寫假的,假的裡面摻合了真的,引人將假的誤認為真,這才是他罵傾城的地方。

  蒲松齡作為傾城「筆友」,自為友人開脫:「那是話本,誰會以話本為史?」

  「天下人都在傳唱,倒是《大秦傳奇》考據嚴謹,即使是話本,名聲傳出去,信的人還不知道有多少。」

  「始皇殘暴,而百姓生活水深火熱,那是事實!若非如此,秦末又豈會生民怨,苛捐雜稅、嚴刑峻法猛於虎!」

  蒲松齡嘲諷他:「看的人都知道這是話本,非史書著作,你說《大秦傳奇》有編造故事以假亂真,怎麼不說《三國演義》的不是?」

  元末明初的《三國志通俗演義》,流傳至今已經成了文人心目中的話本傳奇!

  蒲松齡發現,此人批判傾城,不過是為了引出自己所寫的著作勝過傾城。

  經歷了多年到處考證野史,尋找民間奇聞逸事,他自稱寫出了一部驚艷天下的大作!

  那部著作一問世便引人爭相傳抄,在江南等地流傳。

  然而他出現的也太晚了,江南那地方的書肆,已經被傾城、端正先生、初見給占去了,他的著作如同石頭墜入了大海,掀起一片水花後便淹沒於海水之中,名氣竟還沒有一個無名小卒「美味不用等」大。

  他不甘心,他這是明珠蒙塵,是傾城擋了他的路!

  他所寫的史書,他的驕傲,竟還不如傾城的話本流傳廣泛!以前傾城遭人罵,寫話本,沒動過史書,那時候他頂多酸一句「不過是一群看話本的俗人,正經文人都罵他」。

  如今傾城寫個先秦,驚動世人,文人真相稱讚,將他的臉打得啪啪響。他會上門找蒲留仙,也是聽聞他與傾城有故交才特意上門。畢竟傾城難找,蒲留仙好找。

  蒲松齡氣惱問他:「你持才傲物,也要拿出證明來,我倒要看看是什麼樣的著作能好被你這麼自誇自賣。」

  那人便將自己花費大力氣去考據印證的著作給了蒲松齡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