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他此時的心情有獵奇、有趣、好玩,拿到這假髮套想像它套在八哥腦袋上的樣子,就忍不住想要笑。他問胤禩要了這頂假髮,打算回去好好收藏。

  胤誐最近有一點點寂寞。

  自從九哥變得奇怪以後,他就更加粘著八哥了。

  他最喜歡的九哥和八哥之間有了他所不知道的小秘密!

  他們私底下偷偷摸摸地湊在一起不知道在搗鼓一些什麼,總是避開其他人,生怕別人發現他們在做什麼見不得人的勾當。

  胤誐深感到自己被拋下了,失落中帶著惱意,他倒要看看,九哥最近到底在整什麼東西竟然忽視了弟弟!

  第71章 這是人頭吧?

  胤禟回自己屋裡後,將那頭髮擺在了堆放收藏八哥眾多話本的櫥櫃裡,關上時囑咐身邊人「不要動這個包」。

  這事兒很快就因為忙碌而讓他忘在了腦後,胤禟雖然嘴上順著胤禩,說自己不會被上一世所左右,不會將沒有發生之事帶入如今眼下現實。但那並不妨礙他利用記憶中的信息去籠絡到得用的人,胤禟可不會畏首畏尾,能作弊走捷徑,他又為什麼要走彎路?

  同樣的八哥不也在用戲文里給的信息提示來做事嗎?

  他與八哥,都是不拘小節的人,有便宜不占是笨蛋。

  上一世汗阿瑪厭惡八哥的圓滑世故,斥他內藏奸柔。為什麼憑本事去爭,靠著本事得到朝臣們支持保薦的,君父一句話就將他一切努力全都給抹去了!

  罷了,不想這些,只要一想胤禟的負面情緒就會上來,比起沉湎於回憶過去那種怨憤無力之感,他更願意聽八哥的話著活在當下。

  胤禟在經商上有豐富的閱歷,只是上一世他是先斂財再擴大經商規模,這一世他不必去斂財,手裡的錢全都是八哥給的。

  說好了要賺錢養八哥,結果這輩子體會了一把反過來被八哥養的感覺。

  胤禟啞然失笑,賺錢的動力滿滿,恨不得立刻將八哥給的錢變多十倍還給他,讓他感受一下被弟弟砸錢養的感覺。

  有了動力在前,他幹活就更賣力了。

  胤禟懂外洋語,喜愛發明,他不僅打算在陸地上經商,還將主意打到了海上。

  回歸京城後,胤禩早出晚歸忙掌衛事大臣之事,每天都去汗阿瑪跟前稟告。

  胤禟忙了起來,他總覺得忘了一些什麼,又想不起來,既然想不起來那就不重要,索性不去想了。

  胤誐又一次在九哥屋外撲了個空,氣成河豚!

  另一邊,康熙見胤禩如同「浪子回頭」,「改邪歸正」,再也沒折騰些奇奇怪怪的東西,笑著誇他:「胤禩自南巡迴來後,長進不少。」

  胤禩聽著,笑答道:「汗阿瑪,不知道的人還以為兒臣在你眼中有多不堪呢,這話聽起來就像是罵兒臣。」

  康熙與胤禩之間的父子關係,是長期秘密維持下來的結果。

  就是這種大家都不知道就我兩知道,我兩悄悄勾搭上的秘密。

  差點被其他兄長撞見的時候,那感覺,就像是地下偷情般刺激!

  同樣的,所有人都覺得胤禩溫和謙遜、君子如玉,丟人全都在君父面前丟,也讓康熙有一種眾人皆醉我獨醒之感。

  「朕是在誇你最近幾件事辦的利索,」康熙輕哼一聲。

  他又回歸正題:「朕欲削八旗宗室。」

  八旗宗室的權勢,枝繁葉茂在大清盤根錯節,一代又一代紮根於此,康熙早些年受制於四大輔臣,好不容易擒鰲拜,平三藩、台灣、準噶爾,定北面羅剎,如今開始著手整頓內政,可不得要將那些掌握了朝廷血脈半邊天的宗室給削了?

  皇太子、皇長子身後的黨羽聚集,也是滿洲大姓在推波助瀾,康熙並非不知推動他們在內鬥之人打的是什麼主意,一邊惱了他們,一邊又需要他們來維護統治安穩。

  當初設立南書房時,他還有太皇太后商議,如今老人家故去了,康熙唯有與心腹們說。

  胤禩能得到康熙信任,除去自身以外,生母地位低微,家族成員簡單亦是考量之一。

  如今迎娶的福晉雖出身大姓,也算宗室之一,卻無岳父岳母,對胤禩影響極低。

  胤禩深知,汗阿瑪對他說這些,並不是一定要他出主意,到時候究竟要用什麼樣的主意,自有心腹們為汗阿瑪排憂解難商討出來最好的策略,其實君父想要的是他的態度。

  因為胤禩性格好,在朝中人緣好,在內務府廣善庫任職時結識了不少宗室。

  他總不能說,自己只是與他們君子之交淡如水。

  問題還是出在胤禩自己身上,因為他的來者不拒,他腳踏多條船而不翻,對每一個人都溫柔如和風細雨,喜歡他的人就欣賞他,討厭他的人當然也認定了他以笑為面具,內藏奸佞。

  當初納蘭明珠不也這樣嗎!結果上位掌權後,連結黨羽、排除異己,掀起黨爭,與索相黨斗得旗鼓相當,後來還不是讓皇上忍無可忍擼了了事。

  「宗室當然要削,」胤禩分析道:「只是若以雷霆之勢,京城官職職缺少了人,政令推行不下去,汗阿瑪若是願意等到科舉之後,翰林院入選眾多有才之士,日後各個職缺有了人,就可以撤換人手了。」

  康熙眯了眯眼:「削宗室,朕會連著安親王府一塊兒動。」

  胤禩想了想,現在為安親王府求情顯然是個會觸怒君父的舉動,他有些苦惱道:「那兒臣趕緊將話本寫了賣出去,汗阿瑪就有理由罵兒臣了,您罵了兒臣,外人就會先入為主。不然您動安親王府,兒臣若是不說說情,就顯得兒臣人情薄涼。」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