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剛才他還借竇娥的故事,罵這天地欺軟怕硬,不分好歹,錯勘賢愚枉做天什麼的,這場雨,不會是因為這個原因才下的吧?

  他越想越覺得有這個可能,似乎外面開始打雷閃電,雨勢最大的時候,就是他講到竇娥發願的時候。

  李慕立刻堅定心念,那句台詞必須改改,罵一罵貪官污吏也就行了,最好不要什麼事情都扯上天地。

  萬一老天不滿他咒罵,一道雷劈下來,他後悔也晚了。

  好在這場雨並沒有下多久,李慕回到縣衙,不過一刻鐘,天就再次放晴,天空一碧如洗,連一朵雲彩都沒有,如果不是地上的水窪處還有濕痕,恐怕不會有人以為剛才下過一場雨。

  趙捕頭離開值房的時候,囑咐李慕道:「你就在這裡,不要離開衙門,一會兒所有人都要隨郡尉大人去參拜國廟。」

  大周每一郡,每一縣,都建造有國廟,李慕在陽丘縣時,也去過一次,但陽丘縣的國廟,完全無法和郡城的相比。

  這是一座占地面積極大的大殿,雖然只有一層,但層高起碼也有三丈,走進國廟,第一眼看到的,是三座巍峨聳立的巨大雕像,讓人踏進國廟的第一步,就會產生一種頂禮膜拜的衝動。

  殿內的蒲團足足有數百隻,其上整齊的跪滿了北郡的百姓。

  百姓們排著隊,從入口走入,參拜完之後,再從出口走出。

  李慕注意到,幾乎九成以上的人們,在參拜那三座雕像的時候,都會體內都會產生一絲念力,被那三座雕像徐徐吸入體內。

  國廟和寺廟道觀一樣,只要人們誠心參拜,便會有念力產生,那些沒有產生念力的,心中一定對朝廷,或者地方官府,有著某種不滿。

  這是難免的,即便是國廟,也沒有辦法逼迫百姓強行信奉,從某種程度上說,產生念力的百姓比例,代表著朝廷的民心。

  一個地區的百姓,參拜國廟時,產生念力的人數占比,是考核地方官員政績的重要指標。

  若是一個地方治安良好,百姓安居樂業,自然也會對朝廷充滿信心。

  而若是一個地方的官員,為官不仁,魚肉百姓,弄的百姓怨聲載道,民不聊生,便不會有太多的念力產生。

  郡衙之人,參拜國廟,一是為了參拜,二是為了觀察地方的民心。

  從現場的情況來看,只有極少數的百姓,身上沒有念力產生,這也說明,百姓對於北郡官府,是十分信任的。

  李慕看著大殿中的三座雕像,問道:「這三位是什麼人?」

  趙捕頭看了他一眼,問道:「你以前沒有來過這裡嗎?」

  李慕搖了搖頭:「沒有。」

  趙捕頭詫異道:「就算沒有來過,也應該見過太祖,武宗,文帝的畫像吧?」

  經過趙捕頭的提醒,李慕終於在腦海中搜尋到了有關這三位雕像的信息。

  太祖皇帝,是大周的開國皇帝,他打下了大周的疆土,將大周劃分為三十六郡。

  武宗皇帝,在位期間,以鐵血手段,掃清國內動盪,將鄰國震懾的不敢進犯,武宗一朝,大周國力迅速增長,威懾四方。

  最後一位文帝,在位五十年間,勵精圖治,整肅朝廷,使得大周三十六郡,民心安穩,海晏河清,著名的「文帝之治」,一直影響至今。

  這三位,都是大周歷史上,功勳卓著的帝王,有資格在國廟中立像,接受大周百姓的供奉。

  一名捕快望著三位帝王的聖像,忍不住心生敬仰,隨後臉上又浮現出一絲不甘,低聲道:「太祖,武宗,文帝,何等人傑,蕭氏皇朝延續數百年,到頭來卻被一名外姓女子竊取……」

  「你給我閉嘴!」趙捕頭狠狠的在他腦袋上抽了一下,說道:「什麼話都敢說,你自己想死,也別拉上我們!」

  李慕抬頭看了一眼三位聖像,心中倒是沒有什麼特別的感受。

  當今陛下,是大周立國以來,第一位女皇,這在大周某些百姓心裡,無異於逆轉倫理綱常,至今還是一件無法接受的事情。

  不過對李慕來說,女人做皇帝,古來不是沒有,也不是一件難以接受的事情。

  他跟隨郡尉大人,並不是那麼誠心的拜完三位聖像,回到衙門之後,從趙捕頭口中得知了新的差事。

  剛才在參拜國廟的過程中,某一個區域的百姓,身上並未有念力產生。

  郡衙調查之後,發現這些人全都來自陽縣。

  他們從這些人的口中得知,陽縣的幾個村莊,爆發了瘟疫,陽縣官府卻沒有任何作為,任由瘟疫蔓延,引得陽縣百姓人心惶惶。

  陽縣和玉縣,正好是趙捕頭手下管理的兩縣,明日一早,他要帶幾個人去陽縣調查情況,李慕也要一同前往。

  陽縣雖然距離郡城不遠,但考慮到辦差需要時間,明天晚上,不一定能趕回來。

  吃飯的時候,李慕將明日出差的事情告訴了柳含煙,吃過飯後,她幫李慕收拾了一個小包袱,說道:「不知道多久才能回來,我幫你收拾了兩件換洗的衣服,到時候,你將換下的髒衣服帶回來就好,在外面一切小心。」

  李慕一點兒都不擔心自己的安全,有白乙在手,除非是楚江王親至,一般的妖鬼邪修,對他構不成太大的威脅。

  倒是他有些放心不下她們,雖然他已經教會了柳含煙雷法和御器,但她缺少對敵經驗,遇到危險,未必能發揮出全部實力。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