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頁
文以苓希望他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如果出海是他想要的,她支持他。
沈陵沒想到文以苓這麼快就接受了,文以苓道:「夫君,這是你想要做的事情,我不想成為你的負擔。」
沈陵心中愧疚,臨行前待她愈發體貼。
家中又是平安符成災,文以苓和安親王妃關係漸漸親密,大抵是安親王兩趟出海的經歷,安親王妃更能感同身受。
因為要去歐洲,船隻抗風險的能力需要更高級別,結合了西班牙的造船技術,文朝的造船水平到達了新高度,根據沈陵的建議,船隻也根據需求的不同,進行分類。
運輸船歸運輸船,護衛艦、作戰艦也都配備了起來,文朝這一套出海船隻體系在數十次出海中,少有出事。除非碰到了天災,有一回在海上碰上了暴風浪,損失了一半船隻,這是意外。沒有意外的情況下,基本上都是安全的。
這一回跟隨他一起出海的是小陳將軍,陳家是先皇的舅家,和當今又隔了一輩,陳老將軍去世後,陳家沉寂了一段時日,小陳將軍如今專門成立了海軍,鑽研海上作戰。
有他在,安全也能保障一些。
光是物資就準備了好幾個月,這麼多回下來,大家也都有經驗了。
四十四歲那一年,沈陵正式踏上了歐洲之路,根據西班牙人提供的路線,比起以前的摸索,更加容易一些。
沈陵還記得世界地圖,到歐洲還容易一些,亞洲到美洲最近的路就是穿過大洋,但根據目前的航海技術,還沒法做到直接穿越大洋,他們需要不斷經過陸地補給淡水和食物。
之前船隊最遠抵達非洲,因為非洲通往歐洲的路一直是與幾個國家爭奪之地,他們的貨物會被攔下,由他們運向歐洲。
這一次沈陵是絕對要到歐洲去的,這一次也是帶足了軍隊和炮彈,實在不行,就來硬的,那些小國主要是難纏,真要是打起來,誰嚇唬誰還不一定。
他們順利抵達紅海入口,由紅海進入地中海,就是亞洲到歐洲最近的路,這邊也是被幾個阿拉伯國家爭奪的關卡。
他們憑藉著炮彈,順利打開了這個關卡。
他們順利進入紅海,沈陵學地理的時候依稀記得,紅海進入地中海是要經過蘇伊士運河的,但他們同阿拉伯人交談的時候,他們並沒有提及。
有一個可能就是紅海和地中海沒有那么小,地球的地形無時無刻不在運動,幾百年的時間地形地貌都會發生改變。
所以現在還沒有蘇伊士運河,他們先到了奧斯曼帝國,就是把控了歐洲進出口的帝國,那一片應該是埃及,但如今被阿拉伯人控制了。
也許在未來的數千年,這個古老的國度都將處在殖民統治之下。
同阿拉伯人相處,沈陵先兵後禮,打開了關卡之後,送了不少厚禮給奧斯曼帝國,在外面沈陵不希望發生戰爭,能和平解決就和平解決。其實這幾年奧斯曼帝國的地位也岌岌可危,歐洲早就不符它把控著歐亞的進出口,不得不讓他們開闢新航線。
沈陵進入歐洲,就受到了不少國家的歡迎,歐洲各國一直想尋找去東方大陸的路,在他們心中,東方就是遍地黃金的地方。
以前通過奧斯曼帝國輸送到歐洲的東方瓷器、茶葉以及絲綢,在歐洲都能翻一個倍,如今神秘的東方國家親自前來,自然是受到熱烈的歡迎。
沈陵並非哪個國家都去,他選擇性地挑選了義大利、法國、德國,由於英國並不在這一邊,得出了地中海才能到達。
沈陵向這幾個國家表示友好往來的意思,這幾個國家有他想要的東西,書籍以及種子,土豆這種西方國民美食,幾乎是不值錢的代表。
如今的歐洲還不是後世那些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文明程度實在擔得起荒蠻,有些城市還在爆發霍亂,沈陵避開了這些國家,他也惜命。
在歐洲大部分貨物都脫銷了,許多歐洲商人希望能同中國進行商業往來,暗示希望他們能夠教訓一下阿拉伯人。
沈陵可沒這麼傻,不管有沒有阿拉伯人,他們的貨物都好銷,但歐洲人不一定,而且他們貨物在中國不會有太大的市場,沈陵也警醒,若是再讓他們弄出個鴉·片來,豈不是步後塵。
在歐洲找到了他需要的東西,貨也賣得差不多了,沈陵繞了一圈英吉利,帶回了羊毛紡織技術,他對草原有規劃,蒙古不安定無非是吃不飽穿不暖,才會想要攻入中原,之前互市還不夠,牛羊如今不是主要肉類,如果有了羊毛紡織,對羊的需求就大了。
他們一天天地劃木頭,記錄他們出來的日子,沈陵看著一個又一個同胞在海上病逝,從一開始的悲傷到最後的麻木,不是不難過,而是他們必須走完逝世者沒有走完的路。
這一趟行程,足足走了將近三年,他們抵達美洲之後,那邊基本上沒有什麼國度,除了印第安人的部落,實在是落後得很。
在美洲只停留了幾日,沈陵和印第安人的部落交換了蔬菜種子,就離開了,他們沒辦法穿越太平洋,如果往上走,從北美和亞洲的北部臨近處走,那邊靠近北極,冬天極其危險,如果橫穿大洋,更是不可能。
所以還是得原路返回,從非洲繞回亞洲,當他們看到熟悉的輪廓,確定那就是他們文朝的國土,沈陵也不禁濕了眼眶。
沈陵沒想到文以苓這麼快就接受了,文以苓道:「夫君,這是你想要做的事情,我不想成為你的負擔。」
沈陵心中愧疚,臨行前待她愈發體貼。
家中又是平安符成災,文以苓和安親王妃關係漸漸親密,大抵是安親王兩趟出海的經歷,安親王妃更能感同身受。
因為要去歐洲,船隻抗風險的能力需要更高級別,結合了西班牙的造船技術,文朝的造船水平到達了新高度,根據沈陵的建議,船隻也根據需求的不同,進行分類。
運輸船歸運輸船,護衛艦、作戰艦也都配備了起來,文朝這一套出海船隻體系在數十次出海中,少有出事。除非碰到了天災,有一回在海上碰上了暴風浪,損失了一半船隻,這是意外。沒有意外的情況下,基本上都是安全的。
這一回跟隨他一起出海的是小陳將軍,陳家是先皇的舅家,和當今又隔了一輩,陳老將軍去世後,陳家沉寂了一段時日,小陳將軍如今專門成立了海軍,鑽研海上作戰。
有他在,安全也能保障一些。
光是物資就準備了好幾個月,這麼多回下來,大家也都有經驗了。
四十四歲那一年,沈陵正式踏上了歐洲之路,根據西班牙人提供的路線,比起以前的摸索,更加容易一些。
沈陵還記得世界地圖,到歐洲還容易一些,亞洲到美洲最近的路就是穿過大洋,但根據目前的航海技術,還沒法做到直接穿越大洋,他們需要不斷經過陸地補給淡水和食物。
之前船隊最遠抵達非洲,因為非洲通往歐洲的路一直是與幾個國家爭奪之地,他們的貨物會被攔下,由他們運向歐洲。
這一次沈陵是絕對要到歐洲去的,這一次也是帶足了軍隊和炮彈,實在不行,就來硬的,那些小國主要是難纏,真要是打起來,誰嚇唬誰還不一定。
他們順利抵達紅海入口,由紅海進入地中海,就是亞洲到歐洲最近的路,這邊也是被幾個阿拉伯國家爭奪的關卡。
他們憑藉著炮彈,順利打開了這個關卡。
他們順利進入紅海,沈陵學地理的時候依稀記得,紅海進入地中海是要經過蘇伊士運河的,但他們同阿拉伯人交談的時候,他們並沒有提及。
有一個可能就是紅海和地中海沒有那么小,地球的地形無時無刻不在運動,幾百年的時間地形地貌都會發生改變。
所以現在還沒有蘇伊士運河,他們先到了奧斯曼帝國,就是把控了歐洲進出口的帝國,那一片應該是埃及,但如今被阿拉伯人控制了。
也許在未來的數千年,這個古老的國度都將處在殖民統治之下。
同阿拉伯人相處,沈陵先兵後禮,打開了關卡之後,送了不少厚禮給奧斯曼帝國,在外面沈陵不希望發生戰爭,能和平解決就和平解決。其實這幾年奧斯曼帝國的地位也岌岌可危,歐洲早就不符它把控著歐亞的進出口,不得不讓他們開闢新航線。
沈陵進入歐洲,就受到了不少國家的歡迎,歐洲各國一直想尋找去東方大陸的路,在他們心中,東方就是遍地黃金的地方。
以前通過奧斯曼帝國輸送到歐洲的東方瓷器、茶葉以及絲綢,在歐洲都能翻一個倍,如今神秘的東方國家親自前來,自然是受到熱烈的歡迎。
沈陵並非哪個國家都去,他選擇性地挑選了義大利、法國、德國,由於英國並不在這一邊,得出了地中海才能到達。
沈陵向這幾個國家表示友好往來的意思,這幾個國家有他想要的東西,書籍以及種子,土豆這種西方國民美食,幾乎是不值錢的代表。
如今的歐洲還不是後世那些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文明程度實在擔得起荒蠻,有些城市還在爆發霍亂,沈陵避開了這些國家,他也惜命。
在歐洲大部分貨物都脫銷了,許多歐洲商人希望能同中國進行商業往來,暗示希望他們能夠教訓一下阿拉伯人。
沈陵可沒這麼傻,不管有沒有阿拉伯人,他們的貨物都好銷,但歐洲人不一定,而且他們貨物在中國不會有太大的市場,沈陵也警醒,若是再讓他們弄出個鴉·片來,豈不是步後塵。
在歐洲找到了他需要的東西,貨也賣得差不多了,沈陵繞了一圈英吉利,帶回了羊毛紡織技術,他對草原有規劃,蒙古不安定無非是吃不飽穿不暖,才會想要攻入中原,之前互市還不夠,牛羊如今不是主要肉類,如果有了羊毛紡織,對羊的需求就大了。
他們一天天地劃木頭,記錄他們出來的日子,沈陵看著一個又一個同胞在海上病逝,從一開始的悲傷到最後的麻木,不是不難過,而是他們必須走完逝世者沒有走完的路。
這一趟行程,足足走了將近三年,他們抵達美洲之後,那邊基本上沒有什麼國度,除了印第安人的部落,實在是落後得很。
在美洲只停留了幾日,沈陵和印第安人的部落交換了蔬菜種子,就離開了,他們沒辦法穿越太平洋,如果往上走,從北美和亞洲的北部臨近處走,那邊靠近北極,冬天極其危險,如果橫穿大洋,更是不可能。
所以還是得原路返回,從非洲繞回亞洲,當他們看到熟悉的輪廓,確定那就是他們文朝的國土,沈陵也不禁濕了眼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