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頁
姜宜凝凝神靜聽,不時問一些細節問題。
等到了手術室門口,她已經了解了基本情況,對霍平戎點點頭:「我知道了,手術應該不難,等我的消息。」
說完快步走向手術室。
霍平戎沒有跟進去,而是跟何遠之一起在手術室門口警戒。
當然,真正擔任警戒任務的另有其人。
但是他們倆作為松海市最高行政和軍事領導,肯定也要到場的。
萬一蘇宇因為手術以外的原因出事,他們倆也是要接受組織上最嚴格的調查和處罰的。
……
姜宜凝一進入手術室,整個人的狀態就變了。
她沉著冷靜,有條不紊地吩咐手術室里給她打下手的醫生和護士進行各種手術前的準備。
這個時代的開顱手術沒有後世的各種精密儀器支持,完全靠醫生的手感和技術進行。
所以在這個時代做開顱手術,基本上就是聽天由命。
醫生的手感和技術好一定,開顱手術成功的機會也不過是從萬分之一提升到萬分之二,對個人來說,其實並沒有實際意義。
蘇宇作為國家級別的首長,儘管知道腦子裡有彈片,還是一直沒有做手術的意思。
因為大家都知道,不做這種手術,可能會一直頭疼,甚至可能疼到沒有自理能力,但可能會疼二十年三十年。
可做這種手術的話,有極大可能會看不見明天的太陽。
面對這兩種後果,還需要選嗎?
姜宜凝知道,歷史上這個蘇宇大將,沒有做過開顱手術取出腦袋裡的彈片,一直活到八十年代,也就是三十多年,但是終生受到大腦里彈片的折磨,這幾十年經常痛苦的生不如死。
但是這一次,她要給這位首長做手術,讓他能夠免除腦中彈片的痛苦和影響,活得更長,能夠做出更大貢獻,甚至有可能改寫這一段悲壯的歷史也說不定……
她站到手術台前,蘇宇已經被剃了光頭,一位護士正在給他光溜溜的腦袋消毒。
麻醉藥還沒打,所以蘇宇能夠清醒地看見一個穿著白大褂,身材高挑,戴著口罩的人走到他面前。
這個氣勢一看就是主治醫生。
蘇宇朝她看過去,笑著用帶著南方口音的北方話說:「你就是姜大夫?真是年輕。」
從他的角度看過去,只看見她一雙清亮異常的大眼睛,瞳仁墨黑如同絲滑的夜空。
姜宜凝微笑,伸出雙手,讓護士給她戴消毒戴手套,同時語氣柔和,不疾不徐地說:「首長好,我是姜宜凝大夫,今天由我給你做腦部手術,目的是要取出你腦部的彈片。麻醉師準備注射。」
「現在請您告訴我,您頭疼的主要部位在哪裡,這樣可能縮短我尋找彈片位置的時間。」
一般來說,大腦中有異物,就會造成相應部位的不適和疼痛。
用這個方法大概率能夠馬上定位彈片的位置。
當然,也肯定有例外。
因為大腦的構造如此複雜,哪怕是七十多年後醫學高度發達,人類還是依然沒有弄清大腦的全部組織結構和運作過程。
總是有思維盲區的存在。
但總是一個大概率的方法。
統計學的意義就在於能夠幫人縮短認知的時間。
在開顱手術上,時間是真正意義上的生命。
蘇宇的腦袋已經被固定在一個支架上,等麻藥打完,藥性上來之後,他就會陷入完全的昏迷。
在這之前,他詳細地向姜宜凝講述了他頭疼的症狀和位置。
沒多久,麻藥起作用,他的語音戛然而止。
不過該講的都講完了,姜宜凝在他剃得光禿禿的頭頂上畫了幾個位置圈起來,然後開始拿器械,準備開顱。
根據蘇宇剛才的敘述,還有姜宜凝的職業判斷,她圈出了三個位置。
切開頭皮只需要尖銳的手術刀,可是開顱,卻需要用一種特製的小錘子一樣的器械,在顱骨上敲打。
現代意義上第一台開顱手術是1884年在英國進行的,不過手術後不久,患者就因為併發症去世。
1887年,美國醫生也進行了一台開顱手術,這台手術很成功,患者一直活了三十多年才正常去世。
姜宜凝在後世西方的醫學院接受過系統的教育,對這些歷史耳熟能詳。
看著手邊的手術儀器,她深深嘆了口氣。
這種儀器,是西方幾十年前用的工具。
從十八世紀到十九世紀,西方國家在科學上大發展的時候,這個國家被封建皇朝禁錮,落後就要挨打,國際社會就是叢林社會,沒有人給你講溫良恭謙讓,更沒有人給你扶貧。
而現在,新的國家剛剛拜託百年戰亂和封建桎梏,開始了大展拳腳的大發展時期。
起點雖然低到地平線以下,但總比不思進取要好。
好在她在博物館裡見過這種原始初期的開顱儀器,知道怎麼使用。
她拿起自己從後世帶來的那柄手術刀,在她之前圈出的位置,切開頭皮,接著止血,然後切開一層層的肌肉組織,直到皮瓣,才露出顱骨。
這時就需要她的小錘子出場。
拿著小錘子控制力度,尋找著顱骨上脆弱的地方,一次次敲擊,等鬆動之後,再配合自己那柄鋒利無比的手術刀,切開顱骨,已經看見了紅紅的大腦。
等到了手術室門口,她已經了解了基本情況,對霍平戎點點頭:「我知道了,手術應該不難,等我的消息。」
說完快步走向手術室。
霍平戎沒有跟進去,而是跟何遠之一起在手術室門口警戒。
當然,真正擔任警戒任務的另有其人。
但是他們倆作為松海市最高行政和軍事領導,肯定也要到場的。
萬一蘇宇因為手術以外的原因出事,他們倆也是要接受組織上最嚴格的調查和處罰的。
……
姜宜凝一進入手術室,整個人的狀態就變了。
她沉著冷靜,有條不紊地吩咐手術室里給她打下手的醫生和護士進行各種手術前的準備。
這個時代的開顱手術沒有後世的各種精密儀器支持,完全靠醫生的手感和技術進行。
所以在這個時代做開顱手術,基本上就是聽天由命。
醫生的手感和技術好一定,開顱手術成功的機會也不過是從萬分之一提升到萬分之二,對個人來說,其實並沒有實際意義。
蘇宇作為國家級別的首長,儘管知道腦子裡有彈片,還是一直沒有做手術的意思。
因為大家都知道,不做這種手術,可能會一直頭疼,甚至可能疼到沒有自理能力,但可能會疼二十年三十年。
可做這種手術的話,有極大可能會看不見明天的太陽。
面對這兩種後果,還需要選嗎?
姜宜凝知道,歷史上這個蘇宇大將,沒有做過開顱手術取出腦袋裡的彈片,一直活到八十年代,也就是三十多年,但是終生受到大腦里彈片的折磨,這幾十年經常痛苦的生不如死。
但是這一次,她要給這位首長做手術,讓他能夠免除腦中彈片的痛苦和影響,活得更長,能夠做出更大貢獻,甚至有可能改寫這一段悲壯的歷史也說不定……
她站到手術台前,蘇宇已經被剃了光頭,一位護士正在給他光溜溜的腦袋消毒。
麻醉藥還沒打,所以蘇宇能夠清醒地看見一個穿著白大褂,身材高挑,戴著口罩的人走到他面前。
這個氣勢一看就是主治醫生。
蘇宇朝她看過去,笑著用帶著南方口音的北方話說:「你就是姜大夫?真是年輕。」
從他的角度看過去,只看見她一雙清亮異常的大眼睛,瞳仁墨黑如同絲滑的夜空。
姜宜凝微笑,伸出雙手,讓護士給她戴消毒戴手套,同時語氣柔和,不疾不徐地說:「首長好,我是姜宜凝大夫,今天由我給你做腦部手術,目的是要取出你腦部的彈片。麻醉師準備注射。」
「現在請您告訴我,您頭疼的主要部位在哪裡,這樣可能縮短我尋找彈片位置的時間。」
一般來說,大腦中有異物,就會造成相應部位的不適和疼痛。
用這個方法大概率能夠馬上定位彈片的位置。
當然,也肯定有例外。
因為大腦的構造如此複雜,哪怕是七十多年後醫學高度發達,人類還是依然沒有弄清大腦的全部組織結構和運作過程。
總是有思維盲區的存在。
但總是一個大概率的方法。
統計學的意義就在於能夠幫人縮短認知的時間。
在開顱手術上,時間是真正意義上的生命。
蘇宇的腦袋已經被固定在一個支架上,等麻藥打完,藥性上來之後,他就會陷入完全的昏迷。
在這之前,他詳細地向姜宜凝講述了他頭疼的症狀和位置。
沒多久,麻藥起作用,他的語音戛然而止。
不過該講的都講完了,姜宜凝在他剃得光禿禿的頭頂上畫了幾個位置圈起來,然後開始拿器械,準備開顱。
根據蘇宇剛才的敘述,還有姜宜凝的職業判斷,她圈出了三個位置。
切開頭皮只需要尖銳的手術刀,可是開顱,卻需要用一種特製的小錘子一樣的器械,在顱骨上敲打。
現代意義上第一台開顱手術是1884年在英國進行的,不過手術後不久,患者就因為併發症去世。
1887年,美國醫生也進行了一台開顱手術,這台手術很成功,患者一直活了三十多年才正常去世。
姜宜凝在後世西方的醫學院接受過系統的教育,對這些歷史耳熟能詳。
看著手邊的手術儀器,她深深嘆了口氣。
這種儀器,是西方幾十年前用的工具。
從十八世紀到十九世紀,西方國家在科學上大發展的時候,這個國家被封建皇朝禁錮,落後就要挨打,國際社會就是叢林社會,沒有人給你講溫良恭謙讓,更沒有人給你扶貧。
而現在,新的國家剛剛拜託百年戰亂和封建桎梏,開始了大展拳腳的大發展時期。
起點雖然低到地平線以下,但總比不思進取要好。
好在她在博物館裡見過這種原始初期的開顱儀器,知道怎麼使用。
她拿起自己從後世帶來的那柄手術刀,在她之前圈出的位置,切開頭皮,接著止血,然後切開一層層的肌肉組織,直到皮瓣,才露出顱骨。
這時就需要她的小錘子出場。
拿著小錘子控制力度,尋找著顱骨上脆弱的地方,一次次敲擊,等鬆動之後,再配合自己那柄鋒利無比的手術刀,切開顱骨,已經看見了紅紅的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