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臨安那邊會如何,方靖遠已不在乎,有了這批糧草,總算能度過開春前的饑荒時期,徵兵時也可以直接讓前來應徵入伍的士兵扛著糧食回家,安頓好家人,才能放心地入伍。

  這次江北的京東軍擴軍十萬,投軍的士兵在通過選拔後,即可獲得二兩銀子和百斤糧食做安家費,入伍後包吃包住還每月都有餉銀,這讓許多在戰亂中身無長物的流民紛紛來投,畢竟就算有官府的借貸和扶持,從春耕到收穫,也得好幾個月時間,一家人總得吃飯,以往災年年年都有餓死的家人,現在有了這條生路,很多人都動了心。

  畢竟,方靖遠並未施行按戶徵兵,江北也沒有了大宋的軍戶,他也不願在這裡再施行這種一戶定終身甚至世代為兵的制度,而是採用募兵制,簡單粗暴的給錢給糧,有餉銀有福利還有傷殘補貼和高額撫恤金,解除士兵的後顧之憂,也避免強征入伍的士兵缺少士氣和戰鬥力。

  強扭的瓜不甜,曉之以理,動之以利,才能讓人心甘情願地賣命。

  如此,就在完顏雍還沒召集來八部勤王兵馬時,方靖遠已從山東流民之中,招募出一支又一支新兵隊伍,分送到河北和河南兩大戰區,交給岳璃和辛棄疾訓練,為來日更激烈的戰鬥打下基礎。

  這些新兵,完全都是用銀子堆出來的,就連辛棄疾收到這些人時,都跟著心疼了幾分。

  無他,辛家商行辛辛苦苦攢下的錢,也跟著砸了進去,方靖遠在花錢上,可是一點兒都沒給他省著。

  若不是還附送了不少新研製出的器械和裝備,辛棄疾真想去跟他算算帳,花出去的銀子,官家可給報銷否?

  作者有話要說:

  趙昚:我不可,我不給,你們自己賺的自己花!

  方靖遠:錢這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花唄!

  第一百七十一章 知恩圖報

  得知方靖遠以鹽換糧的新「折中法」後, 臨安朝中的彈劾奏章又如雪片般飛到了趙昚的案頭。

  趙昚連翻都沒翻,直接一句話懟回去。

  「取消折中法,你們送糧送錢去, 再把鹽運回來自己賣, 朕沒意見。辦不到,就閉嘴。」

  要是能辦到,他們也不用彈劾了,直接就跟著那些商人一起去賺錢了, 何必在這裡費盡心思地彈劾指責方靖遠不守規矩呢?

  正因為他不守規矩, 打破了糧商和鹽商的壟斷, 眼下去送糧去換鹽的, 壓根不是正經糧商和鹽商,甚至有些就是世家大戶,以支援前方將士的名義送糧, 以自用的名義換鹽,正經八百得讓人連話都說不出來, 可誰都知道, 哪家大戶能一買就是成千上萬斤的鹽, 就算是拿回來醃鹹魚鹹菜也用不完。

  別說還真有人乾脆在新建的膠東新港那邊, 一邊換鹽, 一邊就地買了海魚醃成鹹魚販到江南,價格低得能逼死一眾南方鹹魚小販, 幾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占據了大半醃製品市場,完全打亂了原本的商家勢力。

  起因不過是糧商們給江北的糧食價格抬了兩成……如今江南的鹽價跌了三成, 其他相關產業都跟著大跌不說,連糧商盟囤著的糧食都賣不出去了。畢竟,除了那些大糧商之外, 更多的普通商人也有門路收集低價糧運去北方換鹽,這一進一出的利潤,遠高於漲上去的那點糧價。畢竟,從前年官家讓南方各地推行種植雙季稻後,工部又推廣改良的農具,使得米麵產量幾乎翻倍增長,糧價比先前跌得太多,就算漲一點,也比不上販鹽的利潤。

  要知道,就算江南的鹽商,也得先從官府鹽務衙門買了鹽引,才能去鹽場購鹽運銷,其中的關節越多,消耗折損越多,幾乎每個關節部門都會雁過拔毛,哪裡像方靖遠在江北的京東路鹽場那樣,統一生產,直接銷售,以糧換鹽,簡單粗暴的方式反而是中間環節最少,幾乎沒什麼折損。

  而江北的官場幾乎都是重新組建的新丁,那些尚未經過官場洗禮沒學會官場規則的書院派,雖然只是「臨時公務員」,卻比正式的官員更恪守法紀,一絲不苟,充滿了朝氣和為官為民的熱誠,使得整個江北京東路原本荒廢破敗的城市,在短短數月間,就煥發出巨大的生命力和蓬勃生機,以常人難以想像的速度發展建設,幾乎一天一個樣,其中產生的無數商機更是讓走過路過的商人們眼都紅了。

  海州黃金港那一波沒趕上的,現在的京東路重建若是再趕不上,以後在大宋的商圈裡簡直就沒法混了。

  畢竟這幾十年大家窩在江南的確發展迅速,可競爭之殘酷,從臨安御街每月花樣百出的節日和促銷就可以看出,有限的地方和市場消耗了他們大多的精力在競爭上,自然就抬高了成本減少了利潤,而如今江北的大片「空白」出現在眼前,又有雲台書院和齊魯書院研究的那些層出不窮的「發明」和新產品,簡直就是一個聚寶盆,去晚了就趕不上趟了。

  彈劾無用,趙昚就笑看他們氣急敗壞地回去清倉,暗暗在心底比劃了個倒豎著的大拇指,「該!」

  囤積居奇,尤其是糧食,在什麼時候都是最可惡的存在,可因為這些人大多跟朝中高官糾纏不清的關係,甚至本身就是他們的家人,以至於朝廷還拿不出有效可行的辦法來對付這些人,就算身為皇帝,也不能隨心所欲地想處置就處置,有時候依律辦事,反而成了這些掌握律法和權勢的人的保護傘。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