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頁
蕭瑾瑜本以為她是故意折騰自己,後來卻知,她是真的沒帶錢,餓肚子餓得受不了時,蕭瑾瑜終於識得愁滋味,為幾文碎銀折腰。
在宮中錦衣玉食時,蕭瑾瑜一直覺得崔近月心狠,可到了宮外什麼都要靠自己時,他才知道,崔近月可以更心狠。
兩人從王都出發,歷南昭六州,三十五城,九十七府,兩百四十六村,在荒郊殺過狼,在小村寨蹭過飯,在鬧市中醉過酒,在酒樓里打過架。
從前沒有做過的事,蕭瑾瑜全做了,沒有想像過的生活,他也過下來了。
一開始,蕭瑾瑜處處都不習慣,吃不好穿不好,心情也不好,總是上吐下瀉,很是吃了些苦頭,他甚至不願回憶,自己有沒有哭著求崔近月,讓她帶自己回宮。
可漸漸的,他就有了能吃下任何食物的胃口,不再在意睡覺的蓆子下面有沒有蟲蟻,也絲毫不覺得憑本事賺錢有什麼丟人的。
蕭瑾瑜不知何時起,能從這種返璞歸真的生活中,看到一些有趣的事情了。
似乎有一根杆子,挑開了遮住他眼的薄紗,他看到了有人連活下去都很艱難,有人豪擲千金只為買個高興,有人一無所有亦令人敬佩,有人為了家國大義慷慨赴死……
世間人有千萬種,世間苦樂亦有千萬種,沒有非黑即白的事,有些東西也不一定要求個結果。
蕭瑾瑜跟著崔近月扮過道士,毀過山寨,賣過苦力,平過人禍,本不可能遇到的事全都經歷了,他也從一開始的不情不願,到後來的悉聽尊便。
他自己都說不清從中領悟到了什麼,只知道很多人窮其一生,都難擁有這種奇妙的經歷,而若不是崔近月,他也不過是困於宮闈,只知那一方天地還狂妄自大的人。
他身形漸漸抽條,已經全然成了大人模樣,骨子裡的鋒芒收了刃,性子裡的暴戾也漸消。
雖然總是冷著臉,不苟言笑的樣子,但到底與以前不同,似是多了點柔軟的東西,這一點柔軟,令他會抓小偷送官府,幫小孩上樹摘風箏,送求愛不成哭哭啼啼的姑娘回家,願意掰一半的油餅給橋頭老酒鬼下酒。
崔近月冷眼看著他的改變,想起了自己的曾經。
她不是天生就冷靜堅強,心態豁達的,她也曾憤世嫉俗,恨天道不公,令她遭遇滅門慘禍,孤苦無依,一想起爹娘就拼命練功,只想著報仇雪恨。
她覺得自己活著的意義就是報仇,以為自己會隨著仇人身死而一同隕滅。
崔近月還記得,她大仇得報後醉生夢死,不知今夕何夕,直到遇上了一對逃家私奔的男女。
那對男女一個病秧子,一個毀了半邊臉,路人對他們避之不及,他們卻總是眉眼含笑,一觸及對方,便有無形的力量滋生,支撐著他們繼續走下去。
崔近月並不知道他們的曾經,只是被他們撿了回去,喝了他們的幾碗熱粥,見到了他們的恩愛,然後目送他們踏上了繼續遊山玩水的征程。
她又喝了幾日酒,覺得很沒意思,便想,那她為什麼不也試著走一走呢?
於是,崔近月開始真正意義上的行走江湖,在這途中,她遇上了很多有趣的人,很多有趣的事,卻從未停下過腳步。
她不再被困於仇恨,從遊歷中悟出了屬於自己的道,然後,便有了現在的崔近月。
她既然可以,那麼蕭瑾瑜自然也可以。
兩人行到肅水之畔時,蕭瑾瑜已經十八歲,兩人幾乎走遍了南昭,終至疆域邊緣。
而一江之隔,便是占了昭朝的博焉七州,並對南昭虎視眈眈的北翊。
南昭所有人提起北翊,皆恨之入骨,身為未來的皇帝,蕭瑾瑜更是如此。
少年遙遙望著那逼迫著他宗族南渡,讓南昭至今也無法收回博焉七州的北翊,心中暗暗發誓,總有一天,要將這幫蠻族趕回草原。
崔近月問蕭瑾瑜,「你是要就此回宮,還是去不甚了解的北翊看看?」
蕭瑾瑜一怔,目光灼灼地回頭望她,崔近月一臉無所謂,似乎即使他選擇去據說殘忍蠻橫,只將昭人當畜生的北翊,於她而言,不過是小事一樁。
也是,這些年來他早已明白,她的本事有多麼不凡,也許面對千軍萬馬,她都能如入無人之境。
可他猶豫了片刻,還是搖了搖頭,「罷了,我們還是……」
「你從來不會說謊,從小到大,你做什麼都不會彎彎繞繞。」崔近月打斷了他的話,「你的眼神告訴我,你想要去北翊,既然想去,那便去,不必說違心之話。」
「少年人年少輕狂,錯過了這一回,你可就沒有任性妄為的權力了,所以,蕭瑾瑜,你再告訴我,你到底是要回去,還是繼續向前。」
她一貫對他不留情,看得穿他所思所想,不喜歡聽他狡辯之詞,久而久之,蕭瑾瑜也從來不在她面前說虛話。
他咬了咬牙,終是道,「我想繼續向前。」
他很懷念父皇,懷念王都的一切,可他更想去看看廣闊的,不為人知的地方。
崔近月粲然一笑,拍了拍他的肩,語氣輕柔又堅定,「那就去看看吧。」
於是,崔近月與蕭瑾瑜又用了三年的時間,進入北翊境內,看到了已經改名換姓的博焉七州,看到了被當做奴隸的昭國子民,看到了北翊強悍的兵馬,看到了不同於南昭的殘暴統治。
在宮中錦衣玉食時,蕭瑾瑜一直覺得崔近月心狠,可到了宮外什麼都要靠自己時,他才知道,崔近月可以更心狠。
兩人從王都出發,歷南昭六州,三十五城,九十七府,兩百四十六村,在荒郊殺過狼,在小村寨蹭過飯,在鬧市中醉過酒,在酒樓里打過架。
從前沒有做過的事,蕭瑾瑜全做了,沒有想像過的生活,他也過下來了。
一開始,蕭瑾瑜處處都不習慣,吃不好穿不好,心情也不好,總是上吐下瀉,很是吃了些苦頭,他甚至不願回憶,自己有沒有哭著求崔近月,讓她帶自己回宮。
可漸漸的,他就有了能吃下任何食物的胃口,不再在意睡覺的蓆子下面有沒有蟲蟻,也絲毫不覺得憑本事賺錢有什麼丟人的。
蕭瑾瑜不知何時起,能從這種返璞歸真的生活中,看到一些有趣的事情了。
似乎有一根杆子,挑開了遮住他眼的薄紗,他看到了有人連活下去都很艱難,有人豪擲千金只為買個高興,有人一無所有亦令人敬佩,有人為了家國大義慷慨赴死……
世間人有千萬種,世間苦樂亦有千萬種,沒有非黑即白的事,有些東西也不一定要求個結果。
蕭瑾瑜跟著崔近月扮過道士,毀過山寨,賣過苦力,平過人禍,本不可能遇到的事全都經歷了,他也從一開始的不情不願,到後來的悉聽尊便。
他自己都說不清從中領悟到了什麼,只知道很多人窮其一生,都難擁有這種奇妙的經歷,而若不是崔近月,他也不過是困於宮闈,只知那一方天地還狂妄自大的人。
他身形漸漸抽條,已經全然成了大人模樣,骨子裡的鋒芒收了刃,性子裡的暴戾也漸消。
雖然總是冷著臉,不苟言笑的樣子,但到底與以前不同,似是多了點柔軟的東西,這一點柔軟,令他會抓小偷送官府,幫小孩上樹摘風箏,送求愛不成哭哭啼啼的姑娘回家,願意掰一半的油餅給橋頭老酒鬼下酒。
崔近月冷眼看著他的改變,想起了自己的曾經。
她不是天生就冷靜堅強,心態豁達的,她也曾憤世嫉俗,恨天道不公,令她遭遇滅門慘禍,孤苦無依,一想起爹娘就拼命練功,只想著報仇雪恨。
她覺得自己活著的意義就是報仇,以為自己會隨著仇人身死而一同隕滅。
崔近月還記得,她大仇得報後醉生夢死,不知今夕何夕,直到遇上了一對逃家私奔的男女。
那對男女一個病秧子,一個毀了半邊臉,路人對他們避之不及,他們卻總是眉眼含笑,一觸及對方,便有無形的力量滋生,支撐著他們繼續走下去。
崔近月並不知道他們的曾經,只是被他們撿了回去,喝了他們的幾碗熱粥,見到了他們的恩愛,然後目送他們踏上了繼續遊山玩水的征程。
她又喝了幾日酒,覺得很沒意思,便想,那她為什麼不也試著走一走呢?
於是,崔近月開始真正意義上的行走江湖,在這途中,她遇上了很多有趣的人,很多有趣的事,卻從未停下過腳步。
她不再被困於仇恨,從遊歷中悟出了屬於自己的道,然後,便有了現在的崔近月。
她既然可以,那麼蕭瑾瑜自然也可以。
兩人行到肅水之畔時,蕭瑾瑜已經十八歲,兩人幾乎走遍了南昭,終至疆域邊緣。
而一江之隔,便是占了昭朝的博焉七州,並對南昭虎視眈眈的北翊。
南昭所有人提起北翊,皆恨之入骨,身為未來的皇帝,蕭瑾瑜更是如此。
少年遙遙望著那逼迫著他宗族南渡,讓南昭至今也無法收回博焉七州的北翊,心中暗暗發誓,總有一天,要將這幫蠻族趕回草原。
崔近月問蕭瑾瑜,「你是要就此回宮,還是去不甚了解的北翊看看?」
蕭瑾瑜一怔,目光灼灼地回頭望她,崔近月一臉無所謂,似乎即使他選擇去據說殘忍蠻橫,只將昭人當畜生的北翊,於她而言,不過是小事一樁。
也是,這些年來他早已明白,她的本事有多麼不凡,也許面對千軍萬馬,她都能如入無人之境。
可他猶豫了片刻,還是搖了搖頭,「罷了,我們還是……」
「你從來不會說謊,從小到大,你做什麼都不會彎彎繞繞。」崔近月打斷了他的話,「你的眼神告訴我,你想要去北翊,既然想去,那便去,不必說違心之話。」
「少年人年少輕狂,錯過了這一回,你可就沒有任性妄為的權力了,所以,蕭瑾瑜,你再告訴我,你到底是要回去,還是繼續向前。」
她一貫對他不留情,看得穿他所思所想,不喜歡聽他狡辯之詞,久而久之,蕭瑾瑜也從來不在她面前說虛話。
他咬了咬牙,終是道,「我想繼續向前。」
他很懷念父皇,懷念王都的一切,可他更想去看看廣闊的,不為人知的地方。
崔近月粲然一笑,拍了拍他的肩,語氣輕柔又堅定,「那就去看看吧。」
於是,崔近月與蕭瑾瑜又用了三年的時間,進入北翊境內,看到了已經改名換姓的博焉七州,看到了被當做奴隸的昭國子民,看到了北翊強悍的兵馬,看到了不同於南昭的殘暴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