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吉他
李舟山知道張振聲發火的原因,是因為張茜蘭,張振聲愛她。
為了接近她,張振聲陪著李舟山考研,在教室熬了一個夏天。張茜蘭那個夏天和同學合夥辦培訓班,忙的熱火朝天,無論怎樣忙,她還是會抽空陪著李舟山在教室看書。
李舟山覺得他和張茜蘭之間是清白的,而身邊的同學朋友並不是這樣認為。尤其是大學時,他和中文系的才女交往是人所共知的,艷羨了多少人。他常常搖頭回應說:「不是你們想的那樣。」大家認為他是得了便宜還賣乖。
迎新典禮上,各個班級列隊進入操場,李舟山他們正好和中文系交錯而行。一個擦肩,就是這樣,他們彼此望了一眼,各自低下了頭,跟著隊伍繼續行進。副校長在主席台上一邊擦汗,一邊說著致辭。
由於老校區容量有限,新校區尚未竣工,有兩個學院是「寄宿」到別的學校。說是別的學校,也不完全是,屬於合辦,學校名字前綴仍舊一樣的,只是後面多了一些字。
輔導員開會像是有意提醒,你們雖在這個校區,但你們和他們不一樣。
這兩個被「發配」的學院,其中就有計算機學院,也就是李舟山他們。等明年夏天大四結業,他們就可以搬回老校區,然後就是新一屆發配,這種情況已經持續三四年了。
李舟山將這個校區稱作伊犁,此是林則徐禁菸之後被發配之地。這當然只是他個人認為而已,其他人更願意以方位稱之為東校區,顧名思義此校區在蓉城之東部。
典禮在老校區舉辦,李舟山他們是排隊坐公交過來的,然後又得排隊回去。李舟山對這一天的記憶就是,站立,等待。典禮結束後,並沒入場時的秩序,轟然而散,自己班級的同學都有跟丟的。他沒有再見到她。
第二次見面,是大一下學期,老校區的圖書館,他去還《城堡》。東校區自然也有圖書館,只是沒有老校區藏書豐富,周末有時他會坐校車過去轉轉。
她對他說:「嗨。」
他回應道:「嗨。」
正好在飯點上,一起去學校餐廳吃了飯,聊了聊書,她在看《魔山》。李舟山說他高中時就看過了。吃過飯,他就告別回去了,好像有十萬火急的軍情。
第三次見面,就是他結束了「流亡」,正在搬家,入住老校區宿舍。他正拎著大號包裹,裡面裝著被子之類的物件,和室友周濟民一起回宿舍。她拎著水壺去水房打水。
她對他說:「嗨。」
他回應道:「嗨。」
周濟民放下了袋子,想要認識一下,他用胳膊輕輕頂了頂李舟山說:「介紹一下唄。」這下讓李舟山犯難了,他根本不知道她叫什麼。倒是她大方對周濟民做了自我介紹:張茜蘭。她見李舟山一直拎著包裹,似乎沒有放下的意思,便說去打水了。
她剛走,周濟民便對李舟山說:「你藏的夠深的。」回到宿舍,周濟民對著全體揭發了李舟山金屋藏嬌的可恥行徑。
後來他們常常見面,想不見面都很難,老校區面積不大,水房,餐廳,教學樓,宿舍樓挨的也近。李舟山加入了吉他社團,想學吉他。張茜蘭的吉他水平不如鋼琴精湛,她說以前學過,嫌琴弦勒手指,也就是不練了,此時也重新撿起,好在有底子,並不費勁,還能時不時指導一下李舟山。
外人一直以為他們是一對兒,但是他們自己常常否認。有一次幾個同學結伴去海螺溝,還打算成全他們,似乎無疾而終了。在這次海螺溝之行,正巧撞到了一對少數民族男女新婚,他們被邀請參加晚會,圍著篝火跳舞,還用吉他演奏了結婚進行曲,順便蹭了人家一頓烤羊肉。
這中間還有不快,他們曾經因為社團組織迎新活動,吵過一架,兩個人成了陌路人。即使對方在場,也會有意忽略。後來李舟山多次回憶,因為什麼發生的口角呢?竟然全然記不起。室友周濟民、張振聲都勸他主動認錯,他也不為所動。這樣持續了幾個月。
有次李舟山去旁聽歷史系的課程,竟然趴在桌上睡著了。上課的老師發現了,以為他是本班的同學,叫醒了,當眾教育了他一頓。李舟山垂拱站著,仔細聆聽,一句也不敢反駁。
倒是這個班的學生,面面相覷,不知道他是何方神聖,怎麼跑到這裡睡覺。剛下課,李舟山抱著書就跑了,在教室門口,正好和張茜蘭撞個滿懷,書本散落一地。
李舟山彎腰趕緊先撿拾對方的書,抬頭準備道歉,見是張茜蘭,話又咽回去了。
「嗨。」他說道。
「嗨。」她回道。
張茜蘭接過了遞過來的書,問道:「你自己的不要了嗎?」李舟山又彎腰撿起了自己的書,抬頭見張茜蘭已經走了。他緊走了幾步,追上去,並行的走著,兩個人都不言語。李舟山覺得很沒有必要如此,便問道:「怎麼不見去吉他社了?」
「我本來就不喜歡吉他。」她回答。
「哦,這樣啊。」
李舟山跟著她走了一段,一直到女生宿舍樓門口。她直接上去了。
這一天仿佛是撫平了褶皺一般,他們又恢復了常態,不再形單影隻。常態也就是一起練琴,看書之類的,說的話也並不多。李舟山有時也去中文系旁聽,但是從來不去張茜蘭的班級,張茜蘭也從來沒有邀請過他去她們班。
她從來沒問過他為什麼常常逃課,也不問他本專業的事。只有到了期末考試,她偶爾才說一句:「別掛科了。」
一直到畢業。
張茜蘭說她要回去,還問李舟山怎麼打算。李舟山似乎也沒有什麼打算,剛剛考研折翼,少了一條路,只能抓緊時間找份工作,眼看要清理宿舍了。
張茜蘭那一天說了很多話,她要和朋友合作開個培訓中心,她教英語,也許還可以教音樂。李舟山開玩笑的問:「你們缺不缺歷史老師?」
張茜蘭知道他是開玩笑,並不理他,繼續說她的宏圖。
他們回到宿舍已經很晚了。宿管阿姨已經關門了,叫了很久,宿管阿姨才起來開門。本來還要登記她的信息,見是大四的也就罷了。李舟山送她進去,走到男生宿舍樓,翻牆而入,這對他易如反掌。
最後一些時日,李舟山除了找工作,大多數時間是和張茜蘭在圖書館看書,他們依舊。張茜蘭有一天給李舟山看了看火車票,說道:「時間不多了,快了。」
李舟山看了看火車票上的日期,感嘆道:「是啊。快了。」
時間飛轉,他們話卻更少了。仿佛兩個金婚的老年人,坐著公園的長椅上默然的對著東風。
在進站口,她把吉他送給了他,說道:「就是這樣了,到此為止吧。」
為了接近她,張振聲陪著李舟山考研,在教室熬了一個夏天。張茜蘭那個夏天和同學合夥辦培訓班,忙的熱火朝天,無論怎樣忙,她還是會抽空陪著李舟山在教室看書。
李舟山覺得他和張茜蘭之間是清白的,而身邊的同學朋友並不是這樣認為。尤其是大學時,他和中文系的才女交往是人所共知的,艷羨了多少人。他常常搖頭回應說:「不是你們想的那樣。」大家認為他是得了便宜還賣乖。
迎新典禮上,各個班級列隊進入操場,李舟山他們正好和中文系交錯而行。一個擦肩,就是這樣,他們彼此望了一眼,各自低下了頭,跟著隊伍繼續行進。副校長在主席台上一邊擦汗,一邊說著致辭。
由於老校區容量有限,新校區尚未竣工,有兩個學院是「寄宿」到別的學校。說是別的學校,也不完全是,屬於合辦,學校名字前綴仍舊一樣的,只是後面多了一些字。
輔導員開會像是有意提醒,你們雖在這個校區,但你們和他們不一樣。
這兩個被「發配」的學院,其中就有計算機學院,也就是李舟山他們。等明年夏天大四結業,他們就可以搬回老校區,然後就是新一屆發配,這種情況已經持續三四年了。
李舟山將這個校區稱作伊犁,此是林則徐禁菸之後被發配之地。這當然只是他個人認為而已,其他人更願意以方位稱之為東校區,顧名思義此校區在蓉城之東部。
典禮在老校區舉辦,李舟山他們是排隊坐公交過來的,然後又得排隊回去。李舟山對這一天的記憶就是,站立,等待。典禮結束後,並沒入場時的秩序,轟然而散,自己班級的同學都有跟丟的。他沒有再見到她。
第二次見面,是大一下學期,老校區的圖書館,他去還《城堡》。東校區自然也有圖書館,只是沒有老校區藏書豐富,周末有時他會坐校車過去轉轉。
她對他說:「嗨。」
他回應道:「嗨。」
正好在飯點上,一起去學校餐廳吃了飯,聊了聊書,她在看《魔山》。李舟山說他高中時就看過了。吃過飯,他就告別回去了,好像有十萬火急的軍情。
第三次見面,就是他結束了「流亡」,正在搬家,入住老校區宿舍。他正拎著大號包裹,裡面裝著被子之類的物件,和室友周濟民一起回宿舍。她拎著水壺去水房打水。
她對他說:「嗨。」
他回應道:「嗨。」
周濟民放下了袋子,想要認識一下,他用胳膊輕輕頂了頂李舟山說:「介紹一下唄。」這下讓李舟山犯難了,他根本不知道她叫什麼。倒是她大方對周濟民做了自我介紹:張茜蘭。她見李舟山一直拎著包裹,似乎沒有放下的意思,便說去打水了。
她剛走,周濟民便對李舟山說:「你藏的夠深的。」回到宿舍,周濟民對著全體揭發了李舟山金屋藏嬌的可恥行徑。
後來他們常常見面,想不見面都很難,老校區面積不大,水房,餐廳,教學樓,宿舍樓挨的也近。李舟山加入了吉他社團,想學吉他。張茜蘭的吉他水平不如鋼琴精湛,她說以前學過,嫌琴弦勒手指,也就是不練了,此時也重新撿起,好在有底子,並不費勁,還能時不時指導一下李舟山。
外人一直以為他們是一對兒,但是他們自己常常否認。有一次幾個同學結伴去海螺溝,還打算成全他們,似乎無疾而終了。在這次海螺溝之行,正巧撞到了一對少數民族男女新婚,他們被邀請參加晚會,圍著篝火跳舞,還用吉他演奏了結婚進行曲,順便蹭了人家一頓烤羊肉。
這中間還有不快,他們曾經因為社團組織迎新活動,吵過一架,兩個人成了陌路人。即使對方在場,也會有意忽略。後來李舟山多次回憶,因為什麼發生的口角呢?竟然全然記不起。室友周濟民、張振聲都勸他主動認錯,他也不為所動。這樣持續了幾個月。
有次李舟山去旁聽歷史系的課程,竟然趴在桌上睡著了。上課的老師發現了,以為他是本班的同學,叫醒了,當眾教育了他一頓。李舟山垂拱站著,仔細聆聽,一句也不敢反駁。
倒是這個班的學生,面面相覷,不知道他是何方神聖,怎麼跑到這裡睡覺。剛下課,李舟山抱著書就跑了,在教室門口,正好和張茜蘭撞個滿懷,書本散落一地。
李舟山彎腰趕緊先撿拾對方的書,抬頭準備道歉,見是張茜蘭,話又咽回去了。
「嗨。」他說道。
「嗨。」她回道。
張茜蘭接過了遞過來的書,問道:「你自己的不要了嗎?」李舟山又彎腰撿起了自己的書,抬頭見張茜蘭已經走了。他緊走了幾步,追上去,並行的走著,兩個人都不言語。李舟山覺得很沒有必要如此,便問道:「怎麼不見去吉他社了?」
「我本來就不喜歡吉他。」她回答。
「哦,這樣啊。」
李舟山跟著她走了一段,一直到女生宿舍樓門口。她直接上去了。
這一天仿佛是撫平了褶皺一般,他們又恢復了常態,不再形單影隻。常態也就是一起練琴,看書之類的,說的話也並不多。李舟山有時也去中文系旁聽,但是從來不去張茜蘭的班級,張茜蘭也從來沒有邀請過他去她們班。
她從來沒問過他為什麼常常逃課,也不問他本專業的事。只有到了期末考試,她偶爾才說一句:「別掛科了。」
一直到畢業。
張茜蘭說她要回去,還問李舟山怎麼打算。李舟山似乎也沒有什麼打算,剛剛考研折翼,少了一條路,只能抓緊時間找份工作,眼看要清理宿舍了。
張茜蘭那一天說了很多話,她要和朋友合作開個培訓中心,她教英語,也許還可以教音樂。李舟山開玩笑的問:「你們缺不缺歷史老師?」
張茜蘭知道他是開玩笑,並不理他,繼續說她的宏圖。
他們回到宿舍已經很晚了。宿管阿姨已經關門了,叫了很久,宿管阿姨才起來開門。本來還要登記她的信息,見是大四的也就罷了。李舟山送她進去,走到男生宿舍樓,翻牆而入,這對他易如反掌。
最後一些時日,李舟山除了找工作,大多數時間是和張茜蘭在圖書館看書,他們依舊。張茜蘭有一天給李舟山看了看火車票,說道:「時間不多了,快了。」
李舟山看了看火車票上的日期,感嘆道:「是啊。快了。」
時間飛轉,他們話卻更少了。仿佛兩個金婚的老年人,坐著公園的長椅上默然的對著東風。
在進站口,她把吉他送給了他,說道:「就是這樣了,到此為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