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他注視著海雕的動作。它已經收起了翅膀,正低頭打理著胸前的羽毛。忽然之間,似乎是捕捉到了海里的動靜,它機敏地回過頭,隔著雪幕望向海面的某處。破冰船緩緩前行,海雕的視線卻始終鎖定在海面。很快,它猛地一揮翅,重新飛入空中。盤旋兩圈後,海雕俯衝而下,在海面輕輕一掠,抓起了什麼,然後向南方翱翔而去。

  楚恪目送它穿過雪幕,徹底融入雪景中。這一幕讓他覺得不太真實。楚恪轉頭看向威爾。他們在沉默中對視了片刻,不知為何,忽然一起笑了出來。

  「我還以為是騙人的。」楚恪感慨道,「滅絕的海鳥回到港口……這難道不是地面政府編來騙海參崴居民回地面的童話嗎?」

  「或許您可以更樂觀一些。」威爾笑道。

  「像你這樣?」楚恪反問道。他想了想,一搖頭:「我原先以為你只是樂觀,現在看來倒未必。你的運氣的確不錯。」

  「我一直如此確信。」威爾注視著楚恪,回答道。

  THE END

  第34章 後記

  寫完阿爾伯特,覺得做了那麼多設定就寫10萬字也太浪費了,決定再寫一點。這次寫的是地球上剛出洞的穴居人的故事。春天來了,鼴鼠們紛紛探出了頭(x

  之前阿爾伯特有讀者覺得都已經開始改造火星了還去不了比鄰星系很離譜,但實際上這是兩段完全不同的科技樹。比鄰星離太陽4.2光年,換算成天文單位(約等於日地距離)是六萬多。太陽離土星也就十天文單位,之間差了六千倍。類比一下,地球半徑六千公里,一個原始部落有效領地方圓幾公里,外出開荒固然困難,跟環遊地球一比是不是就容易了一千年?

  換一個例子,人類登月至今五十多年,尚未登上火星,而地火最短航線和地月最短航線的距離比是兩百倍。要說人類完全沒有去火星的技術倒不是,是優先級太低。阿爾伯特的描寫也是如此。勢阱本身不是問題,問題在於沒有「去遠方」的驅動力。阿爾伯特的設定並不離譜,相反我覺得動不動就warp去另一個星系比較離譜(。

  當然warp也只是設定的一種,我對這個設定沒什麼特別的感覺,不喜歡也不反感。但我很反感把warp當成科幻默認設定天經地義的論調……(以下省略三萬字貼吧吵架級別紙上談兵論戰。

  好,回歸正題!

  這次寫了我很喜歡的賽博格題材。我對生物和腦神經科學一竅不通,只有讀新聞的水平,但是我就敢寫賽博格!寫得絲滑流暢,寫得心滿意足!果然寫自己不懂的題材才會快樂。我很討厭遇事不決量子力學,但遇事不決虛擬世界就完全沒問題了!反正我不懂我不出戲(。

  之前跟朋友聊賽博格和賽博朋克。我其實也喜歡賽博朋克,但這篇文里只有賽博格,沒有朋克。可能是因為我本人不朋克。那不朋克的賽博格要怎麼稱呼呢?難道要叫賽博格建制派嗎?感覺建制派不會收我哈哈哈哈哈。

  一個有意思的地方是這次寫到了曆法(不用往回翻,文里確實沒寫明),然後發現了自己的一個知識盲區:元年是1年,不是0年!絕大部分曆法是沒有0年的!震驚!感覺已經習慣從0開始數數了……

  還有啥我想想。那本書是《Das Sterntalerexperiment:Mein Leben ohne Geld》,意外的是我在「Sterntaler」的中文翻譯上卡住了。《Die Sterntaler》是一篇童話,大概內容是一個心地善良的小女孩得到了星星的財富。英文名叫《The Star Taler》,「Taler」指的是一種錢幣,中譯是「泰勒」,但我不能就翻譯成《來自星星的泰勒》吧……糾結一番後,我在格林童話中譯本里找到了標準答案:《星銀元》。這翻法雖然有點兒雙手一攤與我何乾的感覺,但也確實有道理:Star Taler這個意象的美感來自於文化構建,意譯反而不如直譯。當然,最重要的是,《星銀元實驗》聽起來還挺厲害的……

  聽起來很厲害的還有海參崴。我寫得很忐忑的,因為我沒去過。友:你是去過月球還是去過土衛二了?我:可是讀者也沒去過月球或者土衛二,而他們有可能去過海參崴啊。友:……那你開頭寫個disclaimer,去過海參崴的請勿入內。我:???

  本文重寫了不知道幾遍哦……本來12月放出來的那版我覺得已經改到差不多了,結果一看留言,作者寫的內容跟讀者讀的體驗完全兩回事,不行不行,回撤重寫。陸陸續續做了好多改動,重寫了50%以上……我甚至感覺我需要對文本做個版本管理了。這就是疊代式寫作嗎,累了累了。下一篇想寫點不動腦子的東西。正好可以搞搞去年的點文。深黑殘我來了!(?

  那麼,有緣再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