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頁
仿佛深不見底的內心驟然霹進一道烈光,幾十年的秘密要被挖出來曬太陽。
「我應該怎麼稱呼你,以你的年紀,應該是奚木國王室的王爺,還是太子殿下?」
這一次,申屠然再也笑不起來,他震驚得啞口無言。
殷莫愁看他表情,便知,她猜對了。
第107章 歸去來(8) 後知後覺的殷大帥這才明……
靈州, 太守府。
下了好幾天的雪終於有要停下來的跡象。
桌上的茶都涼了,顧岩也沒喝上一口。
孟海英、余啟江亦坐立不安。
顧岩是兵部尚書,黎原是兵部侍郎, 有上司在, 黎原也靜靜坐著不說話。
終於門帘被打起, 李非回來了,身後跟著幾個隨從, 個個帶著外面的寒氣。
進門後,隨從立刻為其解下大氅,又給他拍去肩頭殘雪, 另有隨從將爐子上一直在燒的熱水取來, 倒了杯給他, 讓他拿在手裡取暖。
李非本就面如冠玉,有雙漂亮高貴的鳳眼,身形挺拔健壯。他只微微側了下,隨從們便明白主子意圖,魚貫撤出。這番動作, 無言中自有清貴威儀, 不笑的時候,更像一個有權有勢的王爺了。
「大哥回來了!」黎原喊了聲。
其他人起身迎過來。顧岩因早早來信, 所以李非知道他會到, 朝他微微頷首, 只說了句:「一路辛苦了。」
李非曾在一年多前的大朝會上, 陪殷莫愁招待過北漠王子圖拓, 彼時顧岩剛剛被召回京,也參加了那次宴會。當時的李非未公開身份,他打扮風流、舉止瀟灑, 喝酒的動作都足以勾人,又對殷莫愁體貼入微,顧岩還真將他當作自家大帥的男寵,覺得他倆挺般配。
如今再見,他已是頗有威儀的王爺了,顧岩行朝禮:「見過燕王。」
李非自然行到主位坐下,問:「京城怎麼樣?陛下怎麼說?」
原來,殷莫愁被俘的消息送入皇宮,皇帝緊急召集幾名文武重臣商議。大元帥被俘虜是皇帝登基以來僅次於齊王造反的大事,往小一點說,事情傳出去,有損國體。往大一點說,大元帥是朝廷柱石,武官之首,要真出事,北境都是殷莫愁的人,鎮守北境的王琛將軍第一個會帶頭領兵攻打北漠。
戰事一開,又不知道要死多少人。
茲事體大,文官之首、殷莫愁的死對頭劉孚這次也心急如焚,竭力出謀劃策,最後定下策略。由兵部尚書顧岩領聖旨往隴右主持營救任務,又發聖旨往北境,令北境軍固守城池,不得輕易開戰。
這次圍剿龍隱門的戰役,原本是殷莫愁為首,以隴右軍為主力,又調集周邊一些地方鎮軍力量。如今大帥不在,各軍本就互不隸屬,孟海英作為「退役」將軍,並不是他們上司,調配起來總有不順。黎原又臉生,他只是兵部侍郎,品級還不夠高,在將軍們面前,更不能仗著駙馬爺的身份。
好在顧岩及時趕到,作為兵部尚書,本就有調兵之權,他自己也曾是身經百戰、殷帥麾下的第一大將,又持聖旨,地方上的幾個鎮軍立馬被收服。
顧岩擔憂地道:「陛下讓劉相注意官場消息,我們都擔心,瞞不了多久。而且就算我們瞞得再嚴也沒用,龍隱門那邊如果將此事作宣揚,大帥的事遲早會傳出去。所以邊境軍那邊,已經發布了命令,要求加強操練、收緊防務,注意邊境滋擾,尤其是和北漠走得近的幾個小國。」
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有時比小孩的臉變的還快,上一刻可能還談什麼唇齒相依、友好鄰邦,下一刻就來個趁火打劫、鯨吞蠶食。殷莫愁被俘虜已經過去十多天,紙包不住火,只要有一點消息傳出去,將快速擴散,殷莫愁倒了,所有鄰邦都會趁機從中撈好處。
原本李非不懂這些,是認識殷莫愁後才慢慢學到的。
李非:「那你來了這裡,朝廷軍務誰主持?」
顧岩微微驚訝,李非的身份他是在離京前皇帝才告訴的,之前只聽說過有這麼一位小王爺,先帝庶長孫,遠離京城,在江湖遊玩。顧岩還以為燕王不學無術,但李非開口問了幾個問題,全在要害上。
黎原接話道:「爺爺給我來信,說陛下讓他暫領京城防務。」
黎老爺子是先帝時代的名將,封鹿國公,已年近古稀,在家中頤養天年,想不到因為這次危機,重新出山。老爺子在軍中仍有一定威望,資歷擺在那兒,京城世家們在他眼皮子底下也不敢亂來。
李非深吸口氣,拍拍黎原肩膀:「謝謝你們。」
黎原誠摯道:「大哥說哪裡話!」
顧岩道:「陛下說了,授予我臨機專斷之權,無論發生任何事,也要不惜一切代價營救大帥。」
不惜一切代價,意味著如果北漠人提出過分的要求,皇帝也將同意。
「有陛下這句話就夠了。」李非心裡鬆口氣。
皇帝將殷莫愁當□□將,更當□□侄。
「陛下還說,他知道燕王也在這裡,燕王但有吩咐,讓我等聽您號令。」
皇帝不僅愛莫愁,也很信他,李非點點頭,說道:「好,那你們就聽我的話,將楚伯的義子和義女們放了。」
孟海英大驚:「這怎麼可以!羅悅香好不容易在山裡逮著他們!」
羅悅香帶大軍搜山,除了找到殷莫愁曾經的落腳點和一支箭,其他什麼也沒找著,倒是遇到老鼠亂竄的楚伯義子義女們。原來譚鯤只帶走楚伯,嫌他們拖累,並未抓他們。
「我應該怎麼稱呼你,以你的年紀,應該是奚木國王室的王爺,還是太子殿下?」
這一次,申屠然再也笑不起來,他震驚得啞口無言。
殷莫愁看他表情,便知,她猜對了。
第107章 歸去來(8) 後知後覺的殷大帥這才明……
靈州, 太守府。
下了好幾天的雪終於有要停下來的跡象。
桌上的茶都涼了,顧岩也沒喝上一口。
孟海英、余啟江亦坐立不安。
顧岩是兵部尚書,黎原是兵部侍郎, 有上司在, 黎原也靜靜坐著不說話。
終於門帘被打起, 李非回來了,身後跟著幾個隨從, 個個帶著外面的寒氣。
進門後,隨從立刻為其解下大氅,又給他拍去肩頭殘雪, 另有隨從將爐子上一直在燒的熱水取來, 倒了杯給他, 讓他拿在手裡取暖。
李非本就面如冠玉,有雙漂亮高貴的鳳眼,身形挺拔健壯。他只微微側了下,隨從們便明白主子意圖,魚貫撤出。這番動作, 無言中自有清貴威儀, 不笑的時候,更像一個有權有勢的王爺了。
「大哥回來了!」黎原喊了聲。
其他人起身迎過來。顧岩因早早來信, 所以李非知道他會到, 朝他微微頷首, 只說了句:「一路辛苦了。」
李非曾在一年多前的大朝會上, 陪殷莫愁招待過北漠王子圖拓, 彼時顧岩剛剛被召回京,也參加了那次宴會。當時的李非未公開身份,他打扮風流、舉止瀟灑, 喝酒的動作都足以勾人,又對殷莫愁體貼入微,顧岩還真將他當作自家大帥的男寵,覺得他倆挺般配。
如今再見,他已是頗有威儀的王爺了,顧岩行朝禮:「見過燕王。」
李非自然行到主位坐下,問:「京城怎麼樣?陛下怎麼說?」
原來,殷莫愁被俘的消息送入皇宮,皇帝緊急召集幾名文武重臣商議。大元帥被俘虜是皇帝登基以來僅次於齊王造反的大事,往小一點說,事情傳出去,有損國體。往大一點說,大元帥是朝廷柱石,武官之首,要真出事,北境都是殷莫愁的人,鎮守北境的王琛將軍第一個會帶頭領兵攻打北漠。
戰事一開,又不知道要死多少人。
茲事體大,文官之首、殷莫愁的死對頭劉孚這次也心急如焚,竭力出謀劃策,最後定下策略。由兵部尚書顧岩領聖旨往隴右主持營救任務,又發聖旨往北境,令北境軍固守城池,不得輕易開戰。
這次圍剿龍隱門的戰役,原本是殷莫愁為首,以隴右軍為主力,又調集周邊一些地方鎮軍力量。如今大帥不在,各軍本就互不隸屬,孟海英作為「退役」將軍,並不是他們上司,調配起來總有不順。黎原又臉生,他只是兵部侍郎,品級還不夠高,在將軍們面前,更不能仗著駙馬爺的身份。
好在顧岩及時趕到,作為兵部尚書,本就有調兵之權,他自己也曾是身經百戰、殷帥麾下的第一大將,又持聖旨,地方上的幾個鎮軍立馬被收服。
顧岩擔憂地道:「陛下讓劉相注意官場消息,我們都擔心,瞞不了多久。而且就算我們瞞得再嚴也沒用,龍隱門那邊如果將此事作宣揚,大帥的事遲早會傳出去。所以邊境軍那邊,已經發布了命令,要求加強操練、收緊防務,注意邊境滋擾,尤其是和北漠走得近的幾個小國。」
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有時比小孩的臉變的還快,上一刻可能還談什麼唇齒相依、友好鄰邦,下一刻就來個趁火打劫、鯨吞蠶食。殷莫愁被俘虜已經過去十多天,紙包不住火,只要有一點消息傳出去,將快速擴散,殷莫愁倒了,所有鄰邦都會趁機從中撈好處。
原本李非不懂這些,是認識殷莫愁後才慢慢學到的。
李非:「那你來了這裡,朝廷軍務誰主持?」
顧岩微微驚訝,李非的身份他是在離京前皇帝才告訴的,之前只聽說過有這麼一位小王爺,先帝庶長孫,遠離京城,在江湖遊玩。顧岩還以為燕王不學無術,但李非開口問了幾個問題,全在要害上。
黎原接話道:「爺爺給我來信,說陛下讓他暫領京城防務。」
黎老爺子是先帝時代的名將,封鹿國公,已年近古稀,在家中頤養天年,想不到因為這次危機,重新出山。老爺子在軍中仍有一定威望,資歷擺在那兒,京城世家們在他眼皮子底下也不敢亂來。
李非深吸口氣,拍拍黎原肩膀:「謝謝你們。」
黎原誠摯道:「大哥說哪裡話!」
顧岩道:「陛下說了,授予我臨機專斷之權,無論發生任何事,也要不惜一切代價營救大帥。」
不惜一切代價,意味著如果北漠人提出過分的要求,皇帝也將同意。
「有陛下這句話就夠了。」李非心裡鬆口氣。
皇帝將殷莫愁當□□將,更當□□侄。
「陛下還說,他知道燕王也在這裡,燕王但有吩咐,讓我等聽您號令。」
皇帝不僅愛莫愁,也很信他,李非點點頭,說道:「好,那你們就聽我的話,將楚伯的義子和義女們放了。」
孟海英大驚:「這怎麼可以!羅悅香好不容易在山裡逮著他們!」
羅悅香帶大軍搜山,除了找到殷莫愁曾經的落腳點和一支箭,其他什麼也沒找著,倒是遇到老鼠亂竄的楚伯義子義女們。原來譚鯤只帶走楚伯,嫌他們拖累,並未抓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