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頁
養殖場內的土狗聽到了陌生人的腳步,齊齊大吠。一個健碩的中年女人迎了出來,上下打量了張國臻一眼,見他一副標準幹部的打扮,試探著的問:「領導,你來買鴨子?」
張國臻和善的笑道:「我是副縣長張國臻,老鄉你叫我老張就行。我們縣出了個賣血醬鴨的網紅,生意不錯,村里鴨子供不上了,聽說你的鴨子養的好,來你這裡看看。」
中年女人正是養殖場的老闆劉艷蘭,因為胖,所以外號劉胖子。早年南下在家廣式飯店裡打工,偷學了廚師做涼拌魚皮的手藝後,辭職跑去城中村里擺攤。結果因滿腹心思在賺錢上,忙的來不及談戀愛。搞到三十多歲了都沒對象,把家裡急的不行。強行拖回來相親。
三十多歲的女人在村里能找什麼對象?要麼鰥夫要麼殘疾要麼二流子。偏偏她精的要死,別人問她在外做什麼賺錢的營生,她一律答在廠里做流水線。村里出去打工的不知凡幾,一說起流水線,她的收入大家便心知肚明。弄得一群青壯年錯失了少奮鬥二十年的機會。
嫁不出去,再出門賣魚皮,市場已經被人占了。只好折回來拿積蓄開養殖場,一晃十年過去,鴨子賣了幾十批,她依然單身。是村裡的笑柄,也是神話。可惜經濟不景氣,養殖場每況愈下,神話破滅,只剩笑柄。
她這代人,生於改革開放之初,小學畢業輟學,南下親眼見證了時代的風起雲湧。進過廠、學過藝、偷過師、開過店,活生生一部底層人物掙扎的傳記。
忽然見到副縣長,她臉上笑容真摯,卻半點不顯慌亂。幾句寒暄後,領著人走到池塘邊,從容不迫的介紹起魚鴨混養的生態養殖場。
張國臻不太懂養殖,只覺得鴨子油光水滑的,看著很是精神。楊文忠卻是老手,他自幼生長在農村,一搭眼便能知道鴨子的好壞。劉胖子的麻鴨確實好,品種純正,鴨子不大不小,想必味道一定很不錯。唯一頭痛的是,1000多隻鴨子,夠幹嘛的?
哪知劉胖子燦然一笑:「一千多的訂單算什麼?我的鴨子,你炒熟了150一隻賣出去是虧待了它們。物以稀為貴,你們搞兩種定價嘛!普通鴨子進價才20多一隻,你們賣120,打個價格戰。我的鴨子你一口氣買完,我給你打折,70一隻。正宗生態養殖,農業專家來我這兒上過課的。炒熟了的賣400一隻,我保證萬千的人買,你信就都拿走!不信算了!」
楊文忠倒吸一口涼氣:「進價70賣400?你當網友是傻子?」
劉胖子莫名其妙:「有么子奇怪的?好的生土雞都能賣兩百一隻呢,炒熟的算農業加工品,四百有問題?你厚道點賣三百也行。」
楊文忠沒好氣的道:「那也貴啊!別個最貴的才170!」
「嘖,你懂個屁!」劉胖子一臉嫌棄的道,「叫你們梅梅來,我跟她當面講。我不信了,我家鴨子三百都賣不到!」
楊文忠撇嘴:「她的鴨子賣幾百關你什麼事?你別哄著她砸招牌。」
話不投機半句多,劉胖子懶得理楊文忠,扭頭衝著張國臻揚起個大大的笑臉:「領導,我的鴨子很好吃很好賣的!」說著,她拍著胸脯道,「我,農村人、少數民族、單身婦女,特別符合扶持政策,縣裡能給點無息貸款讓我擴大規模不?」
正在數鴨子的張國臻被突然襲擊,頓時:「……」
第78章 罵街的藝術 扶持項目的第一步,……
扶持項目的第一步, 是詳盡的考察。因此,張國臻才會低調的親自跑一趟。畢竟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劉胖子養鴨場只是第一站, 而不是最後一站。只是沒想到劉胖子那麼精,初次見面,沒說幾句話, 就立刻要起了政策。
縣裡的貸款政策不是他一個人能決定的,只好熟練的打起了太極, 又認真的問詢劉胖子養鴨子遇到的困難。
困難是顯而易見的,經濟下行, 良種鴨場或還能輕鬆點,麻鴨場實在是舉步維艱。劉胖子之所以能撐住, 全靠前幾年縣裡請來了專家,教了她魚鴨混養的技術。生態養殖是近些年來的熱門, 魚鴨混養便是鴨子養殖的五大流派之一。鴨糞可以補充餌料,在水面上活動的鴨子, 也可以增加水池的含氧量。與傳統的桑基魚塘一個邏輯,目的是多物種彼此助益,同步提高產量。
因此, 雖然鴨子滯銷,但魚塘里的魚賣的好, 暫時維持住了生計。可如果不能解決目前的困境,劉胖子早晚得關門或者改行。
楊文忠的想法更實際些,聽完劉胖子的故事, 忍不住問:「你為什麼不養良種鴨?你知道別人家的鴨子為什麼便宜不?那是因為鴨絨不愁賣,鴨肉是順帶的,賣多少都不虧。麻鴨不行, 麻鴨毛不好做羽絨服,都沒人收的,實打實的靠賣鴨子肉,肯定難做啊。」
劉胖子理直氣壯的答:「麻鴨好吃!」
楊文忠:「……」
張國臻倒是點了點頭,表示了贊同:「國人還是比較追求美味的,麻鴨必然有市場,只是我沒還沒找到合適的銷售渠道。」
劉胖子嘆了口氣道:「其實我認識幾個中間商,可我的規模不行。別人動輒幾萬隻鴨子,可以簽訂長期合作。我這千多隻,人家來買,運輸都划不來。不然外面有些高級的湘菜館,是願意要麻鴨的。」
聽出了瘋狂暗示意味的張國臻笑呵呵的道:「你別急,我先考察考察,了解清楚情況了,再開會研究。」
張國臻和善的笑道:「我是副縣長張國臻,老鄉你叫我老張就行。我們縣出了個賣血醬鴨的網紅,生意不錯,村里鴨子供不上了,聽說你的鴨子養的好,來你這裡看看。」
中年女人正是養殖場的老闆劉艷蘭,因為胖,所以外號劉胖子。早年南下在家廣式飯店裡打工,偷學了廚師做涼拌魚皮的手藝後,辭職跑去城中村里擺攤。結果因滿腹心思在賺錢上,忙的來不及談戀愛。搞到三十多歲了都沒對象,把家裡急的不行。強行拖回來相親。
三十多歲的女人在村里能找什麼對象?要麼鰥夫要麼殘疾要麼二流子。偏偏她精的要死,別人問她在外做什麼賺錢的營生,她一律答在廠里做流水線。村里出去打工的不知凡幾,一說起流水線,她的收入大家便心知肚明。弄得一群青壯年錯失了少奮鬥二十年的機會。
嫁不出去,再出門賣魚皮,市場已經被人占了。只好折回來拿積蓄開養殖場,一晃十年過去,鴨子賣了幾十批,她依然單身。是村裡的笑柄,也是神話。可惜經濟不景氣,養殖場每況愈下,神話破滅,只剩笑柄。
她這代人,生於改革開放之初,小學畢業輟學,南下親眼見證了時代的風起雲湧。進過廠、學過藝、偷過師、開過店,活生生一部底層人物掙扎的傳記。
忽然見到副縣長,她臉上笑容真摯,卻半點不顯慌亂。幾句寒暄後,領著人走到池塘邊,從容不迫的介紹起魚鴨混養的生態養殖場。
張國臻不太懂養殖,只覺得鴨子油光水滑的,看著很是精神。楊文忠卻是老手,他自幼生長在農村,一搭眼便能知道鴨子的好壞。劉胖子的麻鴨確實好,品種純正,鴨子不大不小,想必味道一定很不錯。唯一頭痛的是,1000多隻鴨子,夠幹嘛的?
哪知劉胖子燦然一笑:「一千多的訂單算什麼?我的鴨子,你炒熟了150一隻賣出去是虧待了它們。物以稀為貴,你們搞兩種定價嘛!普通鴨子進價才20多一隻,你們賣120,打個價格戰。我的鴨子你一口氣買完,我給你打折,70一隻。正宗生態養殖,農業專家來我這兒上過課的。炒熟了的賣400一隻,我保證萬千的人買,你信就都拿走!不信算了!」
楊文忠倒吸一口涼氣:「進價70賣400?你當網友是傻子?」
劉胖子莫名其妙:「有么子奇怪的?好的生土雞都能賣兩百一隻呢,炒熟的算農業加工品,四百有問題?你厚道點賣三百也行。」
楊文忠沒好氣的道:「那也貴啊!別個最貴的才170!」
「嘖,你懂個屁!」劉胖子一臉嫌棄的道,「叫你們梅梅來,我跟她當面講。我不信了,我家鴨子三百都賣不到!」
楊文忠撇嘴:「她的鴨子賣幾百關你什麼事?你別哄著她砸招牌。」
話不投機半句多,劉胖子懶得理楊文忠,扭頭衝著張國臻揚起個大大的笑臉:「領導,我的鴨子很好吃很好賣的!」說著,她拍著胸脯道,「我,農村人、少數民族、單身婦女,特別符合扶持政策,縣裡能給點無息貸款讓我擴大規模不?」
正在數鴨子的張國臻被突然襲擊,頓時:「……」
第78章 罵街的藝術 扶持項目的第一步,……
扶持項目的第一步, 是詳盡的考察。因此,張國臻才會低調的親自跑一趟。畢竟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劉胖子養鴨場只是第一站, 而不是最後一站。只是沒想到劉胖子那麼精,初次見面,沒說幾句話, 就立刻要起了政策。
縣裡的貸款政策不是他一個人能決定的,只好熟練的打起了太極, 又認真的問詢劉胖子養鴨子遇到的困難。
困難是顯而易見的,經濟下行, 良種鴨場或還能輕鬆點,麻鴨場實在是舉步維艱。劉胖子之所以能撐住, 全靠前幾年縣裡請來了專家,教了她魚鴨混養的技術。生態養殖是近些年來的熱門, 魚鴨混養便是鴨子養殖的五大流派之一。鴨糞可以補充餌料,在水面上活動的鴨子, 也可以增加水池的含氧量。與傳統的桑基魚塘一個邏輯,目的是多物種彼此助益,同步提高產量。
因此, 雖然鴨子滯銷,但魚塘里的魚賣的好, 暫時維持住了生計。可如果不能解決目前的困境,劉胖子早晚得關門或者改行。
楊文忠的想法更實際些,聽完劉胖子的故事, 忍不住問:「你為什麼不養良種鴨?你知道別人家的鴨子為什麼便宜不?那是因為鴨絨不愁賣,鴨肉是順帶的,賣多少都不虧。麻鴨不行, 麻鴨毛不好做羽絨服,都沒人收的,實打實的靠賣鴨子肉,肯定難做啊。」
劉胖子理直氣壯的答:「麻鴨好吃!」
楊文忠:「……」
張國臻倒是點了點頭,表示了贊同:「國人還是比較追求美味的,麻鴨必然有市場,只是我沒還沒找到合適的銷售渠道。」
劉胖子嘆了口氣道:「其實我認識幾個中間商,可我的規模不行。別人動輒幾萬隻鴨子,可以簽訂長期合作。我這千多隻,人家來買,運輸都划不來。不然外面有些高級的湘菜館,是願意要麻鴨的。」
聽出了瘋狂暗示意味的張國臻笑呵呵的道:「你別急,我先考察考察,了解清楚情況了,再開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