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又鼓勵江南一帶百姓栽種桑樹,飼養桑蠶,為繁榮商業打基礎。

  令蕭彧比較欣慰的是,王涓主持下的工部在很多方面都有突破。

  比如改進了曲轅犁,將原來笨重的直轅犁改成了輕便靈活的曲轅犁,這樣大大節省了人力畜力,也提高了效率,在面積窄小的田畝中依舊能夠運用。

  在諸多方面都有改進的情況下,糧食產量年年都翻新高,尤其碰到風調雨順的今年,糧食總產量比沒有饑荒的前年還要多出五分之一。

  百姓家家糧倉爆滿,百姓生活富足,如此以來,便會追求更高質量的生活,促進商業的繁榮。

  棉花與蔗糖的產量也隨之攀升,各種手工作坊也蓬勃發展起來。

  有商業行為,便會有創新和進步,這是蕭彧最樂見其成的。

  更令人欣慰的是,自均田制後,安國的新生兒出生數量每年都在激增,這都是社會安定、生活富足帶來的結果。

  為了讓醫療水平跟上,由太醫院帶頭,在各個州郡創辦醫學館,招收有志學醫的學子,培養大量大夫。

  儘管培養大夫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萬事都需要開頭,現在開始做,將來就能看到成果。

  自古醫者就是個高門檻行業,都是單人教學,效率低,且還有擔心教會徒弟餓死師父的顧慮,因此大夫也不願意廣收門徒。導致大夫數量稀少,醫療水平低下,人均壽命普遍低下。

  辦醫學館是為了提高效率,集中一批有經驗的大夫來授課,學子學習三年理論知識,再進入醫館進行兩年實踐操作,通過畢業考校,官府頒發執醫資格,便可坐館問診,成為真正的大夫。

  這比從前的教學模式要快捷不少,當然入學門檻也比較高,需要通過醫學館的考試才能入學。

  不少在科舉考試中入仕無門的讀書人則可選擇入醫學館就讀,至少從醫學館出來能夠學得一技之長,而且大夫從來都是受人敬仰的職業。

  此外蕭彧還要求地方官府對穩婆和土郎中進行管理與培訓,他們才是真正深入基層、直接關係到百姓生命的人群,水平素質自然越高越好。

  各級官府也在加□□生健康教育宣傳,總而言之,提高民眾教育素質,才是真正提高民生質量的關鍵。

  看著安國從一片混亂中逐漸穩定下來,百姓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之態,蕭彧內心是欣慰的。

  儘管目前百姓的生活水平依舊很低,也才勉強填飽肚子,未來的路還有很長,但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相信會越過越好。

  他與阿平,還有後來者,都要不忘初心,堅持朝正確的道路前行,便能開創出真正的太平盛世來。

  十月,吉山帶著船隊回來了,這次回來的船隻比去時多了二十多艘,都是沿途國家跟著過來的商船。

  這次旅途並非一帆風順。從波斯灣出發之後,船隊遭遇了風暴,由於船隻過密,有兩艘船被風浪掀起撞在了一起。

  兩艘船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損毀,其中一艘波斯船損毀嚴重,許多船員在碰撞中落水,其中有兩名落水後沒被救上來,喪命於大海之中,這一船貨物也沒來得及搶救,幾乎沉沒了。

  另一艘則為安國船隻,船體部分受損,由於水密隔艙技術成熟,沒有沉船,但也損失了一部分貨物。

  那艘沉沒的波斯船是商家第一次出海,且僅有這麼一艘船,運氣之背真是令人意想不到。

  大家對他充滿了同情,吉山與這位波斯商人相熟,也是他力薦對方來安國的,為了彌補他的損失,吉山倡議大家都捐贈了物資,以幫助他完成這次商旅。

  抵達建業後,吉山還安排人帶著大家贈予他的貨品去益州進行貿易。

  越往內陸,外來商品價格便越昂貴,獲利更多。益州有冠絕天下的蜀錦,帶回波斯,也能獲取高額的利潤,這次沉船的損失便能彌補不少。

  蕭彧對吉山的安排非常讚許,這為安國在國際上樹立了良好的形象,將會吸引更多的外國商人來交流貿易。

  他還同吉山談起了重建陸上絲路。

  吉山非常贊成:「我認為這個想法非常可行。我在波斯與天竺時,有許多當地商人也非常嚮往安國,但由於買不起大船,只能打消念頭。而且航海風險大,一旦發生事故,幾乎難以挽回,並且出海時間也嚴重受季節限制。若是能打通陸上商路,想必會有更多的人願意來安國貿易。」

  蕭彧撫掌笑道:「是這麼回事。陸上絲路一旦發展起來,那麼沿途的城鎮也能隨之繁榮起來,帶動內陸的經濟。只是目前還沒有確定人選,你有推薦的嗎?」

  吉山說:「其實我很想去。但現在船隊還沒有合適的人能接手,我從船隊中找兩個波斯語說得不錯的人吧,由他們領隊去探索陸路。」

  蕭彧說:「如此甚好。其實我也沒想安排你去陸路,我還想你能往東面出海,一直朝東走,看能不能找到新的陸地呢。」

  吉山瞪大眼看著蕭彧:「陛下認為往東面去,還會有陸地?」

  蕭彧笑道:「你在海上航行多年,以你的經驗看,你認為我們生活的這片天地是天圓地方嗎?」

  吉山有些苦惱地撓撓頭,說:「這可真不好說。我們的船在海上航行時,根據沙漏推算,明明是到了太陽該下山的時辰,卻沒有下山,仿佛就像是追著太陽在走一般。」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