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吐谷渾也是戎人的一支建立的,單于姓慕容。吐谷渾人極為驍勇善戰,但是人少,雖然國土面積不亞於西戎,但所治人口僅有西戎的十分之一。

  吐谷渾人是騎在馬背上的民族,他們以遊牧為主。今年北方雨水多,但洪澇災害與他們無關,倒是難得的水草豐茂,是以牛羊膘肥體壯,喜煞個人。

  本來以為能安心過一個肥美的冬天,未料竟遭遇了西戎輕騎兵的襲擊,有幾個小部落皆被被劫掠,老人男人幾乎都被殺,牛羊馬群與女人孩子則被搶回去當儲備糧與奴隸。

  是的,儘管同樣是戎人,他們依舊會同族相食。

  吐谷渾單于慕容景得知此事異常震怒,因為他們與西戎曾經是盟友,甚至還算姻親,共同應對北方的柔然人,後來因為吐谷渾單于與西戎皇帝之間的一些私事,兩國關係交惡,就斷絕了盟友關係。

  但兩國之間也達成了默契,你不動我,我不動你,始終相安無事,從未有過戰爭。

  沒想到西戎現在竟然主動出擊,實在出乎慕容景的預料。慕容景當即調集兵馬,準備與西戎放手一戰。

  與此同時,他還親自寫信給裴凜之,要求與安國結盟,共同對付西戎。

  這慕容景是個腦子極聰明清醒之人,他知道自己的軍隊再怎麼驍勇善戰,也無法與數倍於自己的敵人抗衡,便學會了合縱連橫,與自己沒有直接利害關係的安國聯手,共同對抗西戎。

  畢竟西戎一直都是安國的眼中釘,去年還打得熱火朝天呢。

  慕容景這一步棋走得非常對,信送到裴凜之手裡,便得到了肯定的答覆。

  裴凜之知道蕭彧志在天下,這個天下,主要是指長城以南的中原地帶,至於往西走,能拓展多少,如何拓展,還沒有具體的計劃。

  吐谷渾與党項尚不在他們考慮的範圍之內,就算要考慮,那也得等拿下東西戎,驅逐柔然人至長城以北後再說。

  因為慕容景的提議,裴凜之決定提前出兵。

  太初七年九月,裴凜之率大軍從梁州出發,出秦嶺,直奔潼關。這一路上,他們遇到的阻力稀少,幾乎是沒什麼抵抗,大約是西戎將主力全都壓在了西線與吐谷渾的對抗上,這一帶的守兵撤至潼關以內駐紮。

  潼關地形險要,左右皆是山,中間的狹窄通道僅容一車一馬通行,守軍只要在通道那端守住,幾乎就很難突破。

  西戎在潼關駐紮了三萬兵力,不可謂不重視,畢竟潼關一破,長安便馬上就要失守,這等要事,西戎自然不敢掉以輕心。

  這樣的雄關險隘,要打下來自然是費力氣的。先鋒將領率兵攻打了兩次,皆無功而返,死傷也很慘重。

  裴凜之思前想後,決定用點奇招,否則光在這裡耗著,傷亡慘重不說,也太打擊士氣了,仗就沒法打了。

  第170章 交鋒

  潼關之所以難攻下, 是因為山高路陡,只有一條兩山相夾的狹長山谷,守關方只需在山谷兩側布置士兵, 居高臨下投石放箭, 攻方軍隊就是活靶子,避無可避, 幾乎沒有還擊的餘地。

  這便是安國將士兩次沖關無果的原因。

  裴凜之命人扎了不少草人,找來上千頭牛、驢子,將草人捆在牲畜背上,然後分批驅逐它們,趁著夜色趕至隘口,再點燃爆竹, 牛群受到異響驚嚇, 拼命往山谷中跑,造成有千軍萬馬奔騰的陣仗。

  守在山谷上方的西戎軍聽見動靜,以為安軍來襲, 便拼命朝山谷中放箭、扔石頭。

  待第一輪箭雨與石雨放過之後, 安軍又開始驅逐第二批牛群繼續沖關。如此幾輪, 山頭西戎守軍的石塊便消耗得差不多了,畢竟石頭占地方, 數量是有限的,扔完就沒有了。

  待再也沒有石頭從山頭滾落下來時,安軍終於發動進攻。將士們都身披鎧甲, 鎧甲對弓箭有一定的防禦作用,只要沒有了石頭, 衝過去傷亡就少得多。

  等到了關口前, 安軍再不遲疑, 用早就準備好的火藥轟炸潼關城門。這一次裴凜之沒有吝惜火藥,為了減少傷亡,接連炸了好幾輪,終於將固若金湯的潼關關口給炸開了。

  這一仗從夜晚一直打到天亮,潼關守軍見大勢已去,這才丟盔棄甲朝身後的潼關縣城逃去。

  裴凜之沒有乘勝追擊,因為潼關以西便是一馬平川的關中平原,以後要面對的,便會是驍勇善戰的西戎騎兵,每一場都會是惡戰。他們需要好好修整,並且做好行軍計劃,再全面進攻。

  潼關失守,消息傳到長安,頓時如炸開了國。潼關距離長安不過三百餘里,步兵最多只需幾天就能到。若是騎兵,那就更快了,兩三日也便到了。

  也就是說,安軍已經逼近長安,若是潼關縣城失守,長安危矣!

  西戎皇帝元坦緊急召集群臣商量對策,並發金牌召集正在攻打吐谷渾的主力軍往回撤,同時派出西戎最勇猛的將領穆坤率兩萬將士去潼關縣城攔截安軍。

  根據得到的線報,西戎騎兵數量在十萬左右,西戎男子自幼在馬背上長大,個個驍勇善戰,人人皆兵。

  而安國的騎兵加起來也不到一萬,跟西戎騎兵比起來,實在是不太夠看。裴凜之不敢掉以輕心,早就做好了萬全的準備,連蕭彧都參與到其中來了。

  三日後,安軍開拔至潼關城外,與西戎軍對陣。

  安軍向潼關城內的西戎軍叫陣,但是西戎軍拒不出城迎戰。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