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頁
大皇子裴旭今年兩歲,二皇女裴燕十個月,她這第三胎懷了四個月有餘,剛坐穩胎,裴川那傢伙竟然突發奇想地讓她上朝參與國事。
第175章 番外國事
蘇桐做了皇后,蘇寶田便被封為了安國公,聽聞蘇桐要和裴川一起臨朝處理國事,心裡不安,果不其然。聖旨剛下,宰相寇言正就得到了消息,連夜進宮面見皇上,請求讓他收回成命。
此時,養心殿裡的太監都是踮著腳尖走路的,生怕哪裡弄出響聲,惹怒了皇上,挨一頓板子。舉國上下,誰不知道,皇后就是皇上的逆鱗,別的皇帝都是不讓後宮參與國事,唯恐自己聲譽有暇。這位可好,什麼事都要和皇后協商後才做決定,開始還顧忌朝中大臣們的反對,遮遮掩掩。隨著皇后參與解決的大事情越來越多,皇帝越發看中她的意見,如今更是一道聖旨下去,明目張胆的讓皇后參與政事。
養心殿的內殿裡,大盛朝的皇帝裴川生氣地踢翻了面前的腳踏,斜著眉眼看著跪在他面前的寇言正:「皇后怎麼就不能與朕一同處理國事了,寇相可別忘記,如今大盛朝的盛世是怎麼來的。」
「古往今來,還沒有女子能有皇后這般的權勢,皇上與皇后鶼鰈情深,不納嬪妃,微臣與朝中大臣無話可說。可皇上要讓皇后一女子參與國事,與皇上並列為君,老臣不能苟同。」
裴川眯著眼睛,臉上顯出一絲嘲諷,當初大盛朝初立,他忙於戰事,蘇桐忙於建立國內商會,安頓那些四處來投靠的流民百姓,初時大盛朝缺錢、缺糧、缺人,處處百廢待興。無奈之下,他便三顧茅廬請了這位據說祖上出過三代帝師的寇言正出來做宰相。誰知這老頑固,先是給他講什麼帝王之術,接著又讓他廣納嬪妃,說什麼為了平衡前朝。嘴裡說什麼為了大盛朝,還不是因為他們寇家有個待嫁的女兒想要進宮為妃。
絕了他送女進宮的路,這老頑固便在朝上和他對著幹,若不是這幾年蘇桐想出的那些法子,他都差點快被那些百官逼的吐血了,做了皇帝萬事身不由己,可是真難。
如今,他先斬後奏,先下旨封了蘇桐,這老頑固就連夜進宮給他找不自在。
「寇相,你可知安國公的爵位是怎麼來的,若是知道,就不該這麼跟朕回話!安國公,是因為蘇家養出來女兒,朕的皇后,有安國定邦之能,朕才封蘇寶田為安國公的。寇相這麼針對皇后輔佐朕處理國事,安的什麼心思!」
「皇上……」
寇言正猛地抬頭看了皇上一眼,卻見面前的人銳利的眸子裡一片冰寒,猶如千萬支鋼針扎在身上,讓人遍體生寒。他驀然明白自己這幾年怕早就讓皇帝厭棄了,可恨的是,自己還以為對皇上一腔忠心,唯天可表,現在才發現,自己是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如今他在立場鮮明的反對皇后親政,無異於自尋死路。
他頹然低下頭,重重的嘆息一聲道:「皇后既有安國定**之能,是我大盛朝之幸。」
裴川對與他的知趣甚是滿意,在他面前微微伏下身子道:「寇相勞苦功高,對我大盛朝做鞠躬盡瘁,勞心勞力,朕都知曉,以後也絕不會薄待了了寇世後人。」
「臣,謝主隆恩。」寇言正額間冷汗直冒,皇帝越是這樣說,他越是恐慌,他面色慘白地跪伏在地上道:「老臣,年事已高,腦袋越發糊塗了,還請皇上允許老臣告老還鄉,頤養天年。」
「准了!」
裴川直起身子在龍椅上坐下,暗地裡鬆了一口氣,這老頑固倒是識時務,他還以為要血濺朝堂,殺上幾個刺頭才行呢?看著面前顫巍巍站起身的寇言正道:「朕也知你身為宰相的為難,朕不希望皇后親政這事在朝堂上引發爭論。眼下大慶朝虎視眈眈,強兵壓境,朕說不準什麼時候就要是御駕親征了。實在是不希望這件事引得朝堂震盪,唯有皇后代朕處理朝政,朕能才心安。」
寇言正低著頭,蒼老的臉上忽青忽白,在燭火搖曳的燈影下顯得異常頹敗。他明白皇上這是拿自己開刀給皇后立威,也是為了獨攬皇權。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雖然皇上現在要的是他一輩子的名聲不是命,但要他一生的清名與要他的性命有什麼區別。他嘴角下撇,眼中閃過一絲寒芒。
大盛朝建安三年五月,這個一整月都陽光明媚的月份,讓很多人都記住的一年,大盛朝皇上下了一讓天下震驚的聖旨,與當今皇后並列為君,共同處理國事。
這一年,皇帝特意為皇后頒發了新的年號「羲和」。
坤寧宮內
宮門半開著,皇后蘇桐坐在院子裡的石凳上,擺弄著手裡的花卉,屋檐下掛著的燈籠隨著微風搖擺著,下垂的穗子左右搖晃,很是漂亮。坤寧宮的大太監魯得海和宮女劉瓶兒以及十幾個青衣內侍女整齊地站在她的身後,看著面前的安國公蘇保田在他們的娘娘面前,手舞足蹈的抱怨,具都強忍著不敢笑出聲來。
蘇寶田先在已經蘇國公了,自從皇后娘娘與皇上共同處理朝政以來,他便成了朝堂上的槓精。但凡老臣在朝堂上含沙射影的說女兒牝雞司晨,他便第一個衝出去,他是皇后的親爹,得維護自己女兒的聲譽。
身為國丈,為了維護皇后的利益,他可是能做得出來與人在朝堂上撕扯打架的事情。雖說他們蘇家在朝堂上為官的人不多,皇帝後宮也沒有爭寵的嬪妃,不牽扯朝堂私利,但也不能讓身為皇后的女兒總為為皇帝擋槍。
第175章 番外國事
蘇桐做了皇后,蘇寶田便被封為了安國公,聽聞蘇桐要和裴川一起臨朝處理國事,心裡不安,果不其然。聖旨剛下,宰相寇言正就得到了消息,連夜進宮面見皇上,請求讓他收回成命。
此時,養心殿裡的太監都是踮著腳尖走路的,生怕哪裡弄出響聲,惹怒了皇上,挨一頓板子。舉國上下,誰不知道,皇后就是皇上的逆鱗,別的皇帝都是不讓後宮參與國事,唯恐自己聲譽有暇。這位可好,什麼事都要和皇后協商後才做決定,開始還顧忌朝中大臣們的反對,遮遮掩掩。隨著皇后參與解決的大事情越來越多,皇帝越發看中她的意見,如今更是一道聖旨下去,明目張胆的讓皇后參與政事。
養心殿的內殿裡,大盛朝的皇帝裴川生氣地踢翻了面前的腳踏,斜著眉眼看著跪在他面前的寇言正:「皇后怎麼就不能與朕一同處理國事了,寇相可別忘記,如今大盛朝的盛世是怎麼來的。」
「古往今來,還沒有女子能有皇后這般的權勢,皇上與皇后鶼鰈情深,不納嬪妃,微臣與朝中大臣無話可說。可皇上要讓皇后一女子參與國事,與皇上並列為君,老臣不能苟同。」
裴川眯著眼睛,臉上顯出一絲嘲諷,當初大盛朝初立,他忙於戰事,蘇桐忙於建立國內商會,安頓那些四處來投靠的流民百姓,初時大盛朝缺錢、缺糧、缺人,處處百廢待興。無奈之下,他便三顧茅廬請了這位據說祖上出過三代帝師的寇言正出來做宰相。誰知這老頑固,先是給他講什麼帝王之術,接著又讓他廣納嬪妃,說什麼為了平衡前朝。嘴裡說什麼為了大盛朝,還不是因為他們寇家有個待嫁的女兒想要進宮為妃。
絕了他送女進宮的路,這老頑固便在朝上和他對著幹,若不是這幾年蘇桐想出的那些法子,他都差點快被那些百官逼的吐血了,做了皇帝萬事身不由己,可是真難。
如今,他先斬後奏,先下旨封了蘇桐,這老頑固就連夜進宮給他找不自在。
「寇相,你可知安國公的爵位是怎麼來的,若是知道,就不該這麼跟朕回話!安國公,是因為蘇家養出來女兒,朕的皇后,有安國定邦之能,朕才封蘇寶田為安國公的。寇相這麼針對皇后輔佐朕處理國事,安的什麼心思!」
「皇上……」
寇言正猛地抬頭看了皇上一眼,卻見面前的人銳利的眸子裡一片冰寒,猶如千萬支鋼針扎在身上,讓人遍體生寒。他驀然明白自己這幾年怕早就讓皇帝厭棄了,可恨的是,自己還以為對皇上一腔忠心,唯天可表,現在才發現,自己是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如今他在立場鮮明的反對皇后親政,無異於自尋死路。
他頹然低下頭,重重的嘆息一聲道:「皇后既有安國定**之能,是我大盛朝之幸。」
裴川對與他的知趣甚是滿意,在他面前微微伏下身子道:「寇相勞苦功高,對我大盛朝做鞠躬盡瘁,勞心勞力,朕都知曉,以後也絕不會薄待了了寇世後人。」
「臣,謝主隆恩。」寇言正額間冷汗直冒,皇帝越是這樣說,他越是恐慌,他面色慘白地跪伏在地上道:「老臣,年事已高,腦袋越發糊塗了,還請皇上允許老臣告老還鄉,頤養天年。」
「准了!」
裴川直起身子在龍椅上坐下,暗地裡鬆了一口氣,這老頑固倒是識時務,他還以為要血濺朝堂,殺上幾個刺頭才行呢?看著面前顫巍巍站起身的寇言正道:「朕也知你身為宰相的為難,朕不希望皇后親政這事在朝堂上引發爭論。眼下大慶朝虎視眈眈,強兵壓境,朕說不準什麼時候就要是御駕親征了。實在是不希望這件事引得朝堂震盪,唯有皇后代朕處理朝政,朕能才心安。」
寇言正低著頭,蒼老的臉上忽青忽白,在燭火搖曳的燈影下顯得異常頹敗。他明白皇上這是拿自己開刀給皇后立威,也是為了獨攬皇權。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雖然皇上現在要的是他一輩子的名聲不是命,但要他一生的清名與要他的性命有什麼區別。他嘴角下撇,眼中閃過一絲寒芒。
大盛朝建安三年五月,這個一整月都陽光明媚的月份,讓很多人都記住的一年,大盛朝皇上下了一讓天下震驚的聖旨,與當今皇后並列為君,共同處理國事。
這一年,皇帝特意為皇后頒發了新的年號「羲和」。
坤寧宮內
宮門半開著,皇后蘇桐坐在院子裡的石凳上,擺弄著手裡的花卉,屋檐下掛著的燈籠隨著微風搖擺著,下垂的穗子左右搖晃,很是漂亮。坤寧宮的大太監魯得海和宮女劉瓶兒以及十幾個青衣內侍女整齊地站在她的身後,看著面前的安國公蘇保田在他們的娘娘面前,手舞足蹈的抱怨,具都強忍著不敢笑出聲來。
蘇寶田先在已經蘇國公了,自從皇后娘娘與皇上共同處理朝政以來,他便成了朝堂上的槓精。但凡老臣在朝堂上含沙射影的說女兒牝雞司晨,他便第一個衝出去,他是皇后的親爹,得維護自己女兒的聲譽。
身為國丈,為了維護皇后的利益,他可是能做得出來與人在朝堂上撕扯打架的事情。雖說他們蘇家在朝堂上為官的人不多,皇帝後宮也沒有爭寵的嬪妃,不牽扯朝堂私利,但也不能讓身為皇后的女兒總為為皇帝擋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