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雖然對那群儒生百般看不上,但他仍舊希望整個過程是完美無缺的,也不希望自己的先祖因自己的疏忽而被那群儒生全盤否定功績。

  不過等到嬴政從泰山下來之後,並未再讓文武百官隱瞞自己的禪禮過程。

  他顯然已經對此坦然接受,對那群儒生也無半點在意了。

  也是天公作美,這次封禪大典沒有發生半點兒意外,天朗氣清,陽光也如金光一般傾瀉而下,讓人恍若看到了奇景,心生敬畏。

  那群儒生就算想要顛倒黑白,也沒有發揮的餘地了。

  泰山封禪順利舉行,嬴政緊跟著就頒布了許多聖旨法令——

  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如確立官話,大赦天下,免除稅賦三年;如教育免費,立國徽國旗,大力發展科學知識……

  一部分是嬴政前世施行,並廣受後世好評的舉措,一部分脫胎於現代法令,另一部分則是他結合現代與各個朝代發展,確定的更適合如今情況的政策。

  這些都是好的方面,但也有不那麼好的。

  比如,焚書坑儒。

  嬴政早與趙馨解釋,他焚書坑儒其實是兩件事。

  焚書為真,但焚燒掉的大部分是各國史書,名家典籍雖然也有,卻大多容易引發民亂。

  這並非他貿然之舉,而是為了讓天下百姓對大秦產生歸屬。

  若有各國史書在側,舊貴族與各國遺民便容易沉湎過去,其後代子孫也容易被祖上榮光捆住,若只是想要尋根溯祖倒還罷了,最怕的是生出復國之心。

  春秋戰國幾百年,什麼意外沒有發生過?

  這於大秦統治不利。

  而且那些書籍被焚燒之前,都做了備份。

  而備份,也被妥善地保存在了咸陽宮,等到天下穩定,那些書籍未必沒有重見天日之時。

  那些書後來會失傳,可不是他的過失。

  至於坑儒一事則半真半假,他確實坑殺過幾百號人,其中也確實有儒生。

  但這些儒生與後世印象中的儒生並不一樣。

  後世儒生就只是讀書人而已。

  但這時候的儒生,很多都兼修陰陽長生之事。

  嬴政坑殺的那些,基本都是欺騙過他的。

  他心底暗暗想到,既然這群儒生編造謠言毀他功績,還讓他背上了莫須有的罪名,他何不乾脆將這謠言坐實,帶殺盡天下儒生?

  他對那些儒生可沒什麼好印象!

  看出嬴政眼底涌動的危險,趙馨趕緊開口否決了他焚書坑儒的想法:「焚書可以,你讓下面的人仔仔細挑揀之後,選入部分當做教材,只要入學就可學習。你也不必擔心其他,當所有人都學習同樣的知識時,他們與周圍同伴天然認同。」

  「從小孩子的教育抓起,等到孩子們成長起來,天下泱泱都是秦人。」

  嬴政看書,最關注的就是各個朝代政治舉措。

  而現代那些紛繁複雜的知識中,他也同樣最為關注全球利益交錯的政治格局,與各家政府施行的種種應對措施。

  其中彎彎與香城年輕一輩在恨國教育下成長起來的樣子,讓他最為在意。

  嬴政心底已經將教育,當做了大秦統一後的頭等大事。

  「咸陽的學校運行良好,教導出來的學生與諸子百家相比,也更注重實用,懂得更多知識。之後若無意外,這些人將會成為我大秦立朝後的供股之臣。這樣的向來多多益善,若是條件允許,母親便將這樣的學校開遍整個大秦吧。」

  趙馨自然不會拒絕。

  她又提起了坑儒一事:「我知道你對那些沽名釣譽,拿長生不老之事坑過你,還處處與你作對的儒生不爽。」

  嬴政本來還算興奮的臉色,瞬間陰沉下來。

  趙馨無奈嘆氣:「你不重用他們就行了,何必授人話柄?何況那些方士在化學一道上的天賦與造詣你也清楚,總不能殺了他們不是?」

  可嬴政最痛恨的,追根究底其實還是方士。

  若能放過方士,怎就不能放過儒生?

  嬴政心情不爽:「方士難道還少了?殺了一批再培養就是!」

  趙馨看著他:「可一旦讓下面的人知道了你對方士的厭惡,恐怕再不會有人願意投入道家,更罔論研習世人眼中的煉丹之道了。」

  皇權時代,上行下效的威力完全不可估量。

  嬴政何不清楚?

  只是泰山封禪一行,讓他勾起前世回憶,以及後世幾千年的謠言,心中一時不忿而已。

  嬴政本也不是那種在意名聲,願意為此裝出寬容大度的君主。

  但他不願與趙馨生份。

  於是沉思良久後,他到底點頭答應了下來。

  趙馨鬆了口氣。

  秦朝初立,若立刻出現同一群體的大範圍死亡,嬴政怕是要背上濫殺之名了。

  這同樣是個隱患!

  焚書坑儒這個最大的分歧點,兩人都達成了共識,更不用說其他事情了。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還是修改秦律。

  秦律本就是為了應對連年不斷的戰爭而頒布,當各國統一之後,其實就已經不再適合現如今的國情了。

  秦律嚴苛人人皆知,只是以往還有戰功可以抵消,甚至可以在戰爭中拼殺出一個爵位。

  因此,老秦人才能在嚴苛的秦律中夾縫生存。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