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當初商鞅變法,為何重農抑商?為何一定要將整個秦國的百姓都困在土地上?還不是因為百姓生活需要糧食,打仗也需要糧食?

  若是所以青壯被召集入伍,種地人數不夠,這時候敵軍甚至不用進攻,直接與他們打消耗戰,他們就會不戰而降。

  雖然大部分時候,各國都有默契,輕易不在農忙時候開戰。

  但戰爭一旦打起來了,難道還會有人在關鍵時候,放下之前所有的投入,將所有士兵召回國種田?

  再者誰也無法保證,一定沒人打破這種潛規則。

  所以,嬴子楚若真的帶回來了糧種,他的功勞絕對可以與商鞅匹敵。

  當然,大家也都知道,呂不韋與嬴子楚二人的出使是趙馨一力促成,他們得以帶回這麼多種子也有趙馨的一半功勞,但趙馨已經是太后,總不可能再給她封賞——

  除了上位親政的嬴小政,可沒人有這個資格。

  可哪怕只有一半的功勞,給嬴子楚封爵也完全足夠了。

  趙馨看向嬴小政。

  這種大事,她一向讓嬴小政自己做主。

  何況嬴子楚的身份還比較特殊。

  嬴小政在皺眉思索之後,直接點頭答應了下來:「既如此,便為其封侯,只是不賜封號,仍舊以『安塞君』稱呼。封地與食邑加倍,官職升為廷尉。」

  廷尉屬於九卿之一,與典客地位等同。

  聽起來嬴子楚此次歸來,得到的封賞與呂不韋相差不大,但誰都知道,在已經封君的情況下再封侯,難度有多大。

  何況,嬴子楚還獲得了實權。

  之後,再不會有人小瞧了他。

  嬴子楚得到了夢寐以求的實權,與他一起前往美洲大陸的官員與士兵們,也都得到了不少賞賜,不但有金銀俗物,還有土地與爵位,少數的官職還得到了升遷。

  上一次大範圍升遷賞賜,還是呂不韋從西域歸來的時候。

  而那次封賞的結果,就算老百姓不知道,朝中官員們難道還能不知道名副其實?

  所以這次封賞之後,官員們哪怕還不清楚嬴子楚帶回來的到底是什麼東西,卻也大致猜到嬴子楚這次帶回來的植物,肯定比呂不韋帶回來的更重要,對秦國更有用。

  而事實也是如此。

  嬴子楚等人在美洲大陸生活了好幾年,也是親眼見過他們種植打獵的。

  雖然當地土著尚且不曾種植土豆與紅薯等植物,但玉米的種植歷史卻已經有一千多年。

  玉米的產量,嬴子楚等人同樣一清二楚。

  秦漢時期,一斤約等於現代計數單位的一點六斤,一畝地則大致與現代的0.69畝相當。

  玉米在美洲大陸的種植歷史,在秦漢時期就已經有三千多年,若是精耕細種,產量與現代普通品種的玉米幾乎沒有太大差別,約摸在八百到一千二百斤左右。

  換算成戰國時期的畝產量,大約是四百四十一點六斤到六百六十二點四斤左右。

  嬴子楚看向部落首領的兒子,作為種植玉米幾千年的大部落,他們對其畝產量更加清楚。他也曾告訴首領兒子秦國的計量單位,以及與他們部落計量單位之間的差別。

  部落首領換算之後,將這個數字告訴了趙馨等人。

  別看畝產量441.6斤到662.4斤這個數字小,但戰國時期的糧食畝產量比這個數字可少太多了——

  《淮南子·主術訓》曾提到南方大米的產量:「十畝之田,率歲之收,不過四十石。」

  什麼意思呢?

  這時候十畝田,一年的收成也不過四十石而已。

  也即是說,水稻的畝產量不過才四石。

  第81章

  可水稻是帶殼的, 去殼之後才是可食用的大米。那個時候的水稻品種又不想現代經過選育之後那般飽滿,水稻殼占據了相當大的分量,按照科學家的研究, 這四石稻穀收成去殼之後,大約只能剩下2.4石大米。

  一石為現代14公斤,換算下來,大米的畝產量不過才九十六斤, 換算成秦漢時期的畝產量, 甚至不過八十九斤。

  這是水稻的產量。

  華夏大地,南方主要種水稻, 北方則主要種小麥。

  小麥產量又是如何呢?

  《後漢書·仲長統傳》曾經提到過比較詳實的數據:「通肥饒之率,計稼牆之入,畝收三石。」

  寫的很明白,哪怕是肥沃富饒之地的小麥, 畝產量也不過三石。

  換成現代計量單位, 畝產量約為一百二十斤, 換成秦漢時期的計量單位則不過108.6斤而已。

  秦國開鄭國渠後, 在鄭國渠附近種植的粟產量倒是高, 達到了秦國計量單位的畝產一百八十斤。

  但眾所周知,河田肥沃,產量本就遠遠高於其他田地的產出,很多時候其產出差異甚至可能達到驚人的五倍。

  而且河田向來數量少, 只能當做特例。

  何況設計開鑿鄭國渠的鄭國,還沒被韓國送來「拖垮」秦國呢。

  ——漢承秦制,計量單位並無改變。

  雖然《淮南子》與《後漢書》都是漢朝成書, 但從戰國到漢朝, 糧食產量只有增長的, 萬萬不會下降。

  當然,因為這時候糧食產量太低,所以百姓幾乎可以說是一年到頭全年無休,水稻小麥都會種。

  不但水稻小麥,其他五穀同樣會一起種,而且麥麩稻殼這些東西也不會扔,反倒會在飢餓的時候加入糧食一起蒸煮充飢。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