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皇后起身,「去前殿傳信,說我有要事請皇帝相商,你再讓小廚房做些菜。」

  宮女大喜,忙說:「奴婢這就去。」

  晚上,皇帝果然來了皇后宮中。

  皇后隨意說了一個馬上要到的節日的安排,然後說著說著,不知怎麼就說到二皇子身上,只是和以往皇后哭鬧不同,這次皇后說得都是以前皇帝登基前,二皇子那些活潑可愛的事,聽得皇帝不由想起自己未登基時,一雙兒女是多麼的可愛。

  然後皇后又疼惜的說了幾句當初大皇子三皇子對皇帝寵愛二皇子的不滿,然後就和皇帝吃飯去了。

  一夜過去,第二天,朝堂上,一眾群臣正因大皇子三皇子涉及戶部貪墨案爭論不休,皇帝突然大怒,直接說大皇子三皇子目無王法,把兩個皇子身上的親王摘了,然後丟他們回自己王府禁閉去了。

  於是,兩個皇子的臨時關押,直接變成真正的禁閉。

  第249章

  韓太妃一擊得中,卻沒有乘勝追擊,反而蟄伏起來。

  她雖然有野心有手段,可畢竟根基太淺,所以有些事,急不得。

  而且時間,有時會給她許多幫助。

  就像幾年前,她還是一個帶著帶著孩子的孤苦太妃,誰都不會把她母子放在眼裡。

  而如今,她兒子已經封了親王,兼掌戶部。

  若是放在前幾年,她哪怕野心再大,也不敢想著讓他兒子再進一步,可如今看著皇帝越來越老,宮裡宮外幾個皇子斗得一團糟,韓太妃卻覺得有些事,未必沒有可能。

  所以她得等……

  她還年輕,她兒子也年輕,而皇帝卻老了,皇帝的皇子也大了。

  所以韓太妃自從從皇后宮中回來,就接著吃齋念佛起來。

  韓太妃天天拜佛,倒不是真期望神靈保佑,她向來不信佛,之所以設佛堂,一是想給皇帝表示她們母子與世無爭,二是她讀佛經是可以識字。

  韓太妃是宮女出身,自幼被選進宮,學得都是規矩,都是怎麼奉茶,因此她並不識字。

  而且當初皇帝寢宮中,也不允許有識字的宮女。

  韓太妃知道自己雖然有些小聰明,有些急智,這些在緊要時候,能救她命,可真遇到大事,卻不是光有小聰明就行的。

  就像這次的戶部之爭,若她只是宮中妃子,如何知道這其中錯綜複雜的關係。

  所以成為太妃後,韓太妃就想找個機會識字,而識字最不扎眼的方法,就是讀佛經。

  因此在先帝喪期一過,韓太妃就在自己宮裡安了個小佛堂,對在宣稱自己要替先帝守孝。

  並且請皇帝替她請個尼姑為師,傳授經義。

  皇帝自然不會不允許,就吩咐下去,去皇城周圍有名的尼姑庵請了位,送到太妃宮裡。

  韓太妃用了三年的時間,學會了經書上的所有字,等尼姑走後,她就明面信佛,暗地裡,看宮中各種典籍。

  尤其是各朝史書,真給了韓太妃很大的啟發。

  所以這些日子,韓太妃都窩在宮裡,津津有味地看前朝史書。

  當她看到一篇前朝景帝時,因景帝諸子爭權奪位紛紛被景帝厭棄,景帝最後立了幼子為太子,卻不想等他一閉眼,幼子就因為無法執掌朝政,而被叔叔奪位。韓太妃仔細看了兩遍,記在心裡。

  除此之外,韓太妃還特地找出各史書中兄終弟及的例子,多加揣摩。

  於是,時間就在韓太妃修身養性的過去了。

  這期間,皇帝幾個兒子爭鬥更加你死我活,賢王卻因為踏踏實實,不爭不搶的性子,獲得從皇帝到群臣的一致好評。

  此消彼長下,韓太妃這邊的籌碼更足了。

  只是,韓太妃和賢王還有一個致命的障礙,就是群臣。

  當年先帝駕崩時,無論是韓太妃她自己先表態,還是別的,群臣最終選擇的,都是皇帝。

  她的兒子雖然是先帝「親子」,當初卻是被放棄了。

  這世上就有一個可笑的現象,一個人背叛了另一個人,被背叛的人先不說怎麼樣,可這背叛的人,卻分分鐘擔心他背叛的人重新起來。

  所以大多數人背叛了不是愧疚,而是選擇落井下石。

  而她和她兒子,某種意義上就是被背叛者。

  所以要想這些朝臣能支持她兒子,光收買不夠,還得打消這些人的顧慮。

  至於如何打消?

  韓妃娘娘有些頭痛,這事,還真不好辦。

  不過很快,一件事的發生,給了韓太妃機會。

  隨著皇帝年紀越來越大,對政事越來越力不從心,此時諸位皇子更是爭鬥不停,朝中人心浮動。

  就在這個時候,一日早朝上,皇帝突然宣布,說要立太子,詢問各大臣意見。

  眾大臣當著眾人的面,自然不好說,誰想皇帝居然也體恤,讓眾大臣回去寫個摺子,第二天呈上。

  然後就散朝了。

  眾大臣面面相覷,不知道皇帝這是唱得哪一出,更不知道皇帝這到底是真想立太子,還是想試探。

  於是散朝之後,就紛紛聚集在一起商討。

  而比他們更在意的,還有幾個皇子。

  這些皇子也陷入了巨大的糾結中,他們也分不清他們父皇到底是真想立太子還是試探他們。

  如果是父皇真想立太子,他們不積極推薦自己,就很有可能錯過當太子的機會。可如果父皇是試探他們,他們出了頭,那就可能槍打出頭鳥。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