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能在非洲裔占絕大多數的徑賽跑道上取得勝利,意義非同凡響。

  第一組很快跑完,美國運動員輕鬆拿了個小組第一。

  作者有話要說:*世少賽全稱「國際田聯世界少年田徑錦標賽IAAF World Youth 插mpionships in Athletics」,年齡限制18歲,只舉行了10屆,現在取消了。田賽項目方面我國每次都還能拿幾塊獎牌,徑賽能拿到的獎牌少之又少,只有10塊。

  世少賽歷屆中國獎牌:1999年YAWUJIE女子400米欄第二;2001年JIANGKUN女子競走5000米第一,2011年王春雨女子800米第二,毛艷雪女子5000米競走第二;2013年莫有雪男子100米第一,LUYANG男子110米欄第三,WANGYANG男子400米欄第二;2015年張軍男子5000米競走第二,馬振霞女子5000米競走第一;2017年張堯男子1萬米競走第一。

  *從獎牌表上可以看出,女子短跑全軍覆沒,沒人能在世少賽出頭,男子短跑還好有個莫有雪挽尊。競走倒是蠻強的。

  *美國是真體育強國,國際級別的比賽除非美國隊不參加(2017年最後一屆世少賽在南非奈洛比舉行,歐美好幾個國家包括美國都沒有參賽,主辦國南非於是拿了獎牌榜第一),否則都是獎牌榜第一。

  *博爾特2001年14歲(快到15歲)就參加了世少賽,不過這次沒拿名次,成績21秒73。第二年2002年參加了世青賽拿了200米第一,成績20秒61;2003年又參加了世少賽拿了200米第一,成績20秒40,比第二名美國的麥可格蘭特快64毫秒(這個格蘭特也很有意思他早期練短跑之後成為橄欖球球員)。他早期專注200米,比賽幾乎都是在跑200米,07年才開始跑100米。

  第47章

  加拿大是美國後花園,美國運動員沒有時差問題,可以以最佳狀態比賽,在這點上來說美加之外的運動員都不能比。

  田薇薇也清楚自己的水平跟美國、非洲國家的運動員有很大差距,美國隊是第一階梯,中國隊頂多算第三階梯。這是根據獎牌榜來計算的,世少賽舉行了兩屆,中國隊共計得到了6金3銀,美國隊共計9金9銀4銅,肯亞共計9金6銀5銅,俄國共計7金7銀5銅,牙買加共計4金5銀5銅,美國和肯亞屬於第一梯隊,俄國第二梯隊,中國、牙買加在第三梯隊。

  從數據上來看,世少賽有個11秒50左右就能拿個獎牌了,至於能拿第幾,視同期水平不等;世青賽則要到11秒30左右;至於世錦賽,沒有跑進11秒大關的能力就別想了。

  美國是體育強國,同樣也是興奮劑大國,興奮劑醜聞時有爆出,一直有人質疑喬伊娜的10秒54是嗑藥磕出來的成績,這個記錄15年未被打破;而男子100米的紀錄隔幾年就會提升幾毫秒——紀錄是用來打破的,人類體能還未到極限,可如果有人創造了驚人的成績並且多年未被後人打破,存疑是最正常的反應。

  100米太難了,看看200米。周瑾綸早就把之前兩屆世少賽和世青賽的數據拿給她看過,女子200米一級運動員線25秒42,運動健將24秒,國際級運動健將23秒10。第一屆世少賽200米冠軍成績23秒38,第二屆冠軍成績23秒07,也就是說,要達到國際級運動健將的水平才能競爭冠軍。

  冠軍太難了,如果只求獎牌的話,200米跑進24秒之內就有希望,100米則要跑到11秒90左右。100米對200米的平均成績計算公式是以100米的成績乘以2,再加50毫秒到1秒,也就是說,以她在測評中的最好成績11秒74來計算,200米完全可以跑到24秒之內,可測評的時候她也就是24秒30左右,還沒跑進過24秒。

  人生艱難,這區區30毫秒難道跨不過去嗎?

  周瑾綸這次沒能跟來,說到底還是體總沒有把徑賽項目放在心上,覺得少年們只是來體驗一下國際級別的比賽,走個過場,對能拿獎牌不抱希望。周瑾綸也沒有給她什麼壓力,只要她儘量跑,賽前儘快倒好時差,別睡太多,要有恢復性鍛鍊,儘快調整狀態,然後能跑啥樣就啥樣吧,體總對徑賽的要求很低,能進半決賽他們就會很高興了。

  說是這麼說,但田薇薇還是覺得需要給自己定一個目標。

  競技體育的目標是超越自己,不妨礙同時去超越對手,她給自己定的目標是跑到11秒70,至於最後能跑到第幾名,只能看天了。

  第一組的成績出來了,不算離譜,小組第一是美國的傑西卡,11秒62。

  第二組第一名是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的凱利,11秒69。

  第三組站到了跑道上。這一組沒有美國人,個人最好成績也就11秒70多,跟她的水平差不多,算是「幸運之組」,不過其他7個人肯定也是這麼想的。

  田薇薇站到了第三道上。

  她覺得自己對時差的反應沒有那麼大,只用兩天便把生物鐘調整過來了,現在精神很飽滿,感覺相當不錯。

  舍布魯克的氣候很友好,經歷過廬州夏季的濕熱、帝都夏季的乾熱,舍布魯克的夏季可以算得上「涼爽」了。

  舍布魯克大學體育場不是全看台,只有直道兩邊的階梯看台,滿座是3300多人,此時並未坐滿。

  觀眾算不上熱情,也只有在本國運動員上場的時候有一些不太熱烈的掌聲,場上的運動員不會受到觀眾的噪音影響。

  女孩子們的年齡從17歲到14歲不等,都是陌生人,基本上不會互相說話,而是緊張的做著賽前準備,在廣播介紹到自己名字的時候向兩邊看台揮揮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