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6頁
滕玉意托腮望著池中游來游去的錦鯉,沒接茬。
鄧唯禮湊近端詳滕玉意,狐疑:“今日你怎麼怪怪的,咦,莫不是知彭二娘為何惱我了?”
滕玉意冷不丁說:“唯禮,你是不是曾誤以為初救你的那位江湖奇人就是太子?”
鄧唯禮手中一晃,差點沒丟掉魚竿,雖未答言,但她驚詫的表情已經說明了一切。
滕玉意揚眉:“你先別惱,你我一貫交好,我知你外表懶散,心裡卻極有主見,倘若不是對太子印象不錯,絕不可能任由令祖父送你參選太子妃。”
鄧唯禮飛快一瞥那邊的杜庭蘭,放下手裡的魚竿,壓低嗓門說:“你猜歸猜,可千萬別讓庭蘭誤會我,再說我早就知救我那人不是太子了。”
“何時知的?”
“幾年前就知了。”鄧唯禮倒不怕滕玉意誤會,但唯恐杜庭蘭心裡擰著疙瘩,乾脆把話敞開了說,“不然你我為何總躲在洛陽?就是因為我知自己弄錯了。奈太子妃的名單非同兒戲,我總不好再央祖父撤掉。洛陽那件事都去五六年了,時天色已黑,救我的那人從頭到尾都沒說話,但他身邊扈從甚眾,個個稱他‘公子’,從隨從的口音來聽,明是長安人,我那排場,心知多半是白龍魚服的宗室子弟,其中兩名護衛非男非女,嗓門又尖又細,後來我進大明宮拜見,才知宮裡的太監大多都是這嗓腔,你想想,假如那人不是皇子,怎能讓宮裡的太監做自己扈從,但那時二皇子才十歲,所以能是太子。我讓祖父打聽,果不其然,太子那一陣的確來洛陽,這誤會也就結下了。也就是幾年後,我才知弄錯了。”
滕玉意訝:“你如何知的?”
“我記得那人一招就把匪首擊倒了,可見他武功有多出眾。可頭幾年有一回我在宮裡太子與武士比武,武功似乎遠不及那人,不單是太子,長安城就沒幾個人有那樣高的武功。”
說著又了滕玉意,坦白地說:“初我也曾懷疑是成王世子,但我打聽,成王世子同王爺和王妃去洪州遊歷,那一陣並不在京洛。”
滕玉意眸光動了動:“你就沒懷疑是淳安郡王?”
鄧唯禮一震:“是誰都不可能是淳安郡王。世人都知淳安郡王學富五車,唯獨不會武功。”
說完這話,鄧唯禮似乎想那場宮變,表情閃一絲猶疑。
滕玉意心不妙,忙笑:“瞧我,差點就忘記這個了,不我聽世子說,淳安郡王倒是會武功,不武功還不如絕聖棄智罷了。”
鄧唯禮先很驚訝,聽到最後一句話又鬆了口氣。
滕玉意望著鄧唯禮,鄧唯禮自小憂慮,性格更是光明豁達,有話,不便再問下去了。
是想去年浴佛節的那個夜晚,心裡始終橫亘著一個疑團。
鄧唯禮自小見識不凡,怎會收一對來歷不明的映月珠環?莫不是那封情信上說什麼打動鄧唯禮的詞句?
滕玉意忍不住順著這個思路往下猜,例如,在信上細數自己見鄧唯禮的那場景,或提鄧唯禮做的某事。
這話,足以讓鄧唯禮深信是愛慕自己的人寫的,畢竟有格外關注自己的人,才會注意到鄧唯禮的這舉動,時鄧唯禮已是太子妃人選之一,除了太子,長安城沒人敢打她的主意,所以鄧唯禮才會誤以為那就是太子向她示愛。
然而事後證明,那不是一場陰謀。
不,或許這場陰謀背後,還藏著一抹不為人知的情愫。
可惜再問下去,會自己的好朋友添煩惱。
罷了,有事就讓它隨風而逝吧。
忽又想昨晚與藺承佑的那番對話,不知今日在大理寺時他會不會找尋那封信。
***
藺承佑交接完手頭的案子,兀自坐在辦事閣出神。
四下里明明很寂靜,他耳邊卻縈繞著在禁衢時聽到的幾個世子弟的對話。
“你想求娶鄧侍中的孫女?”
“有何不可?”
“門倒是相差不遠,但你別忘了,那位鄧娘子初差一點就成為太子妃,一般的人品和門,別指望鄧侍中瞧得上。”
“這老頭未免太驕狂。別忘了今太子妃也是子監杜博士的女兒,鄧侍中還能蓋太子?”
“一個是太子自願求娶,一個是鄧和衛公自行挑婿,兩豈能相提並論?再說杜如今再不濟,也是關隴百年望族,而鄧侍中這一塊,初可是連淳安郡王都瞧不上。”
“噓,勸你慎言。現在哪還有什麼淳安郡王,有罪臣藺敏。對了,這事你又是如何知的?”
“這件事去好幾年了,那會兒我阿娘常在宮裡走動,皇后和成王妃憐藺敏自幼母,等他滿了十八歲,就做主為他挑選好親事,也不知怎麼回事,頭一個問的就是鄧侍中的孫女,沒想到被鄧侍中一口回絕了,回絕也就回絕吧,據說這位宰相口氣還相生硬,不如此,鄧侍中似是生恐皇后和成王妃不死心,居然連夜把孫女送回了洛陽衛公府,弄得皇后和成王妃好生下不來台。”
鄧唯禮湊近端詳滕玉意,狐疑:“今日你怎麼怪怪的,咦,莫不是知彭二娘為何惱我了?”
滕玉意冷不丁說:“唯禮,你是不是曾誤以為初救你的那位江湖奇人就是太子?”
鄧唯禮手中一晃,差點沒丟掉魚竿,雖未答言,但她驚詫的表情已經說明了一切。
滕玉意揚眉:“你先別惱,你我一貫交好,我知你外表懶散,心裡卻極有主見,倘若不是對太子印象不錯,絕不可能任由令祖父送你參選太子妃。”
鄧唯禮飛快一瞥那邊的杜庭蘭,放下手裡的魚竿,壓低嗓門說:“你猜歸猜,可千萬別讓庭蘭誤會我,再說我早就知救我那人不是太子了。”
“何時知的?”
“幾年前就知了。”鄧唯禮倒不怕滕玉意誤會,但唯恐杜庭蘭心裡擰著疙瘩,乾脆把話敞開了說,“不然你我為何總躲在洛陽?就是因為我知自己弄錯了。奈太子妃的名單非同兒戲,我總不好再央祖父撤掉。洛陽那件事都去五六年了,時天色已黑,救我的那人從頭到尾都沒說話,但他身邊扈從甚眾,個個稱他‘公子’,從隨從的口音來聽,明是長安人,我那排場,心知多半是白龍魚服的宗室子弟,其中兩名護衛非男非女,嗓門又尖又細,後來我進大明宮拜見,才知宮裡的太監大多都是這嗓腔,你想想,假如那人不是皇子,怎能讓宮裡的太監做自己扈從,但那時二皇子才十歲,所以能是太子。我讓祖父打聽,果不其然,太子那一陣的確來洛陽,這誤會也就結下了。也就是幾年後,我才知弄錯了。”
滕玉意訝:“你如何知的?”
“我記得那人一招就把匪首擊倒了,可見他武功有多出眾。可頭幾年有一回我在宮裡太子與武士比武,武功似乎遠不及那人,不單是太子,長安城就沒幾個人有那樣高的武功。”
說著又了滕玉意,坦白地說:“初我也曾懷疑是成王世子,但我打聽,成王世子同王爺和王妃去洪州遊歷,那一陣並不在京洛。”
滕玉意眸光動了動:“你就沒懷疑是淳安郡王?”
鄧唯禮一震:“是誰都不可能是淳安郡王。世人都知淳安郡王學富五車,唯獨不會武功。”
說完這話,鄧唯禮似乎想那場宮變,表情閃一絲猶疑。
滕玉意心不妙,忙笑:“瞧我,差點就忘記這個了,不我聽世子說,淳安郡王倒是會武功,不武功還不如絕聖棄智罷了。”
鄧唯禮先很驚訝,聽到最後一句話又鬆了口氣。
滕玉意望著鄧唯禮,鄧唯禮自小憂慮,性格更是光明豁達,有話,不便再問下去了。
是想去年浴佛節的那個夜晚,心裡始終橫亘著一個疑團。
鄧唯禮自小見識不凡,怎會收一對來歷不明的映月珠環?莫不是那封情信上說什麼打動鄧唯禮的詞句?
滕玉意忍不住順著這個思路往下猜,例如,在信上細數自己見鄧唯禮的那場景,或提鄧唯禮做的某事。
這話,足以讓鄧唯禮深信是愛慕自己的人寫的,畢竟有格外關注自己的人,才會注意到鄧唯禮的這舉動,時鄧唯禮已是太子妃人選之一,除了太子,長安城沒人敢打她的主意,所以鄧唯禮才會誤以為那就是太子向她示愛。
然而事後證明,那不是一場陰謀。
不,或許這場陰謀背後,還藏著一抹不為人知的情愫。
可惜再問下去,會自己的好朋友添煩惱。
罷了,有事就讓它隨風而逝吧。
忽又想昨晚與藺承佑的那番對話,不知今日在大理寺時他會不會找尋那封信。
***
藺承佑交接完手頭的案子,兀自坐在辦事閣出神。
四下里明明很寂靜,他耳邊卻縈繞著在禁衢時聽到的幾個世子弟的對話。
“你想求娶鄧侍中的孫女?”
“有何不可?”
“門倒是相差不遠,但你別忘了,那位鄧娘子初差一點就成為太子妃,一般的人品和門,別指望鄧侍中瞧得上。”
“這老頭未免太驕狂。別忘了今太子妃也是子監杜博士的女兒,鄧侍中還能蓋太子?”
“一個是太子自願求娶,一個是鄧和衛公自行挑婿,兩豈能相提並論?再說杜如今再不濟,也是關隴百年望族,而鄧侍中這一塊,初可是連淳安郡王都瞧不上。”
“噓,勸你慎言。現在哪還有什麼淳安郡王,有罪臣藺敏。對了,這事你又是如何知的?”
“這件事去好幾年了,那會兒我阿娘常在宮裡走動,皇后和成王妃憐藺敏自幼母,等他滿了十八歲,就做主為他挑選好親事,也不知怎麼回事,頭一個問的就是鄧侍中的孫女,沒想到被鄧侍中一口回絕了,回絕也就回絕吧,據說這位宰相口氣還相生硬,不如此,鄧侍中似是生恐皇后和成王妃不死心,居然連夜把孫女送回了洛陽衛公府,弄得皇后和成王妃好生下不來台。”